由布里茲尼夫之死說到蘇聯六十年來之對外關係

(梅園雜誌第二期1983) 老朽但不算昏庸的蘇俄大獨裁者布里茲尼夫,經過一再傳出健康有問題之後,終於以七五高齡之心臟病發而不得不前往會見等待他已久的馬克思及列寧了。 這名身裁魁梧笨鈍,行動遲緩,濃眉大眼,但卻從來木無表情的共党頭子,狀似愚鈍,但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城府極深的陰謀家。直至他臨終之前,仍牢牢地掌握著共黨大帝國的最高權力。 十八年前,一九六四年,他採取滲沙子,挖牆根等等陰謀手段,搞垮一直提拔他的赫魯曉夫,獨攬俄國大權,並成為共黨世界的最高主宰。 軍事強大,經濟落後 在他統治下的俄國,重工業、太空科技,及武裝力量進展迅速,陸海軍實力,尋且超越美國,西歐也為之瞠乎其後。然而,國內人民的生活,卻始終無法改善,糧食不足,民生日用嚴重缺乏,就連最普通的用品,也無法作較充裕的供應。這種經濟貧乏落後,人民生活艱困的情形,與其異乎尋常的武裝力量相比較,不僅不平衡,簡直就不成比例。 其實,造成這種民生困苦的情形,正是其窮兵黷武的結果。事實上,蘇俄共党政權自建立以來,雖然披著共產外衣,實際上卻繼承了俄國沙皇的衣砵,比較沙皇更專制,更具侵略性。為了要推行「世界革命」,要將資本主義「埋葬」,便不理人民死活,將一切可用資源,都用在建立武力及支援各國共黨、奪取政權之上。在史太林廿九年統治中,終於乘著二次世界大戰將完,各國民生凋蔽之際,支援各國共黨爭奪政權,使東歐八國,包括東德、波蘭、捷克斯拉夫、匈牙利、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及保加利亞等國家。在亞洲,則唆使蒙古脫離中國而為其附庸國,並支援北韓及中共奪取政權。 赫魯曉夫鎮壓東歐抗共運動 赫魯曉夫統治俄國十一年。除繼續支援越盟,北越淪於共黨統治外,並支援卡斯特羅大鬍子,奪取了古巴政權,使之成為西半球的第一個共黨國家,並成為了中美洲二十年來一切動亂的根源。 由一九五三至六四年的赫魯曉夫掌政期中,除上述古巴及北越外,共黨世界雖無進一步的再擴充,但其所製造的柏林危機及古巴危機,卻是東西方冷戰中最具爆炸性的兩件事,要不是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態度堅決,則共黨集團將又會得到進一步擴張,侵略又會受到鼓勵,說不定第二次大戰前自由國家對納粹德國的姑息,致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可能早已重演。其後赫魯曉夫為防止東德及東柏林人民投奔自由,逃往西柏林而建立起的柏林圍牆,二十年來仍然屹立,象徵著共產主義的殘暴,也象徵人類文明的恥辱。 此外,赫魯曉夫也是一九五六年屠殺匈牙利人民及波蘭人民的兇手。是年世界各共黨國家的人民,因為無法再忍受共黨的殘酷統治,都紛紛起而反抗,或以言論批評,或以罷工表態,更有公然組織對抗力量,其中尤以波蘭工人大罷工,及匈牙利人民爆發暴動最為壯烈,因為西方各國袖手旁觀而結果都先後被俄國強大武裝力量鎮壓下來,可敬可佩的波蘭及匈牙利人民,以其血肉之軀抵擋俄國的坦克大炮,最後當然是壯烈犧牲後,換來了更專制,更殘暴的統治。 布里茲尼夫到處煽風點火 赫魯曉夫之後,布里茲尼夫一方面聲聲要減軍備,緩和東西方緊張關係,但實際上卻是不斷加強軍備擴張,特別是核武器、越洲飛彈及海上與空中的攻擊力量。同時,亦不斷在國際間製造事端,擴充影響力。 只要我們打開世界地圖,便不難發覺二次世界大戰後,雖然未再發生重大及牽連甚廣的國際戰爭,但地區性的爭論,卻可謂無日無之。而且,每項爭論的背後,也總少不了蘇俄的陰謀及唆擺。 讓我們先看看西半球,自從古巴的卡斯特羅受赫魯曉夫支持而建立共黨政權後,古巴即成了蘇俄向西半球輸出共產主義的跳板。在布里茲尼夫掌權這十八年來,他不斷透過古巴,支援中南美洲的恐怖組織,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以至南美各國的左翼游擊隊,都是由卡斯特羅接濟的,事實上亦即由蘇俄所間接支持。 古巴不僅是蘇俄在中南美洲製造事端的鷹爪,且更千里迢迢的到幾千里外煽風點火。非洲安哥拉的動亂,是蘇俄泡製出來的。而古巴遠在數千里外,調兵遣將,開赴安哥拉,實行「輸出革命」,便是罪惡昭彰的一個例子。而美國及西方國家,竟可袖手旁觀,可謂匪夷所思矣! 中東動亂的背後有蘇俄的黑手 若把視線由非洲南部轉移至東北,則形勢更是風雲險惡,埃及固然是一度成為蘇俄要控制的,假如不是前總統沙達特洞悉其奸,下定決心將俄人驅逐,相信今日埃及早已成為蘇俄的附庸國了。 圖埃之計不售後,布里茲尼夫卻成功了非洲東北岬角的埃塞俄比亞,並在緊扼紅海出口的前英國殖民地亞丁建立了馬克思主義政權的南也門,威脅著北鄰的沙特阿拉伯及其友邦北也門。 此外,北非的利比亞,中東的敘利亞及伊拉克,均分別受到蘇俄支持,致使中東這個介乎歐亞非三大洲的戰略地區,經常受到戰火及政治陰謀所威脅。 當然,作為中東石油大國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伊朗,在宗教狂人高米尼的統治下,各種政治及宗教勢力互相對立激盪,其可能產生的可資利用的機會,當然更不會為蘇俄所放過。 布里茲尼夫執政的十八年中,最罪惡昭彰的幾件事,就是干預鎮壓捷克自由化,鎮壓波蘭團結工會,及悍然出兵阿富汗,屠殺阿富汗人民。 捷克自由化運動,被強行壓下去 捷克斯拉夫的自由化運動,發生於一九六八年。 捷克是東歐八個不幸國家中之一,戰後蘇俄乘著歐洲各國經歷戰火洗禮、筋疲力盡之際,囊括了東歐八國,建立起共黨政權,使東歐一億多人民,從此失去了自由。 但東歐人民知識水準頗高,且工農業本來比較進步,他們目睹失去自由,及成為共黨國家後經濟生活一落千丈,乃於五十年代奮起反抗,但可惜都為當時的蘇俄統治者赫魯曉夫以武力鎮壓下去。 一九六八年,作為捷克統治當局的捷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鑒於二十年來追隨蘇俄路線,對人民過度拑制,致經濟落後,人民生活艱困,於是企圖有所改革,並選出了主張稍為放鬆對人民控制的杜錫克為總書記,稍為放鬆新聞檢查,一時之間,共黨政權的高壓統治,似有解凍的跡象,這便是著名的「布拉格之春」。 但這種共党世界中創新的路線,極易引起其他共黨國家內千千萬萬久已被壓制的人民的共鳴,若任令其蔓延,勢必動搖共党統治的根基。因此,布里茲尼夫乃藉口華沙公約組織軍事演習,下令其他東歐國家揮軍進入捷克,並改選以強硬執行蘇俄路線著稱的胡薩克為總書記,短暫的「布拉格之春」於焉幻滅。 布里茲尼夫提出”社會主義國家有限主權論“ 事後布里茲尼夫更聲稱:「任何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在遭遇到被顛覆的可能時,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是有權派遣軍隊予以協助,以免該社會主義制度被破壞的」。 這就是所謂「布里茲尼夫主義」,亦即所謂「有限主權論」。悍然干涉他國內政,竟還振振有詞。 此外布里茲尼夫為支持其在阿富汗的附庸傀儡政權,防止阿富汗脫離其控制,波及境內離心的回教少數民族,產生抗拒中央之心,乃不惜派遣十多萬大軍進入多山而落後的阿富汗,屠殺奮勇抵抗的阿富汗人民。 今日,儘管俄國在東南亞頗有斬獲,其所支撐的越共繼一九七五併吞了南越之後,又再侵佔了鄰國柬埔寨,金蘭灣也成為蘇俄軍艦的補給港口!但也引起了東南亞協會各國的戒心,加強了團結。同時,也增加了東南亞各國人民對越南及蘇俄的反感。而作為蘇俄在東南亞的代理人兼打手的越南,卻又只會打仗、不會生產,經濟千瘡百孔,成為了蘇俄長期的包袱。再加上出兵阿富汗所造成國際形象的破壞,戰爭又成膠著狀態,既無法速戰速決,又不能光榮及體面地撤軍,曠日持久,真是苦不堪言。 布氏一死,波共即釋放華里沙,圖紓解不滿 至於波蘭方面,由於人民憎厭鄙視其政府聽命于蘇俄,及追隨俄共路線引致經濟落後,乃組織團結工會及農會,實行爭取權益。而布里茲尼夫則唆使波共領袖雅魯澤斯基實行高壓手段,一方面宣佈工會為非法組織,另一方面則拘禁工會領袖華里沙及其他人員,但波蘭人民始終不肯屈服,繼續與共黨對抗。 如今布里茲尼夫雖然會見馬克思去了,但其窮兵黷武,到處煽風點火所造成的內外困局,以特務起家的繼承者安德羅波夫,看來也不容易應付呢! 至於波蘭當局,在布里茲尼夫死訊一傳出後,便立即宣佈釋放華里沙。但波蘭人民及華里沙本人都絕不會因此而妥協的。他們必會繼續爭取其應享的自由,且其影響力必會波及於整個共黨世界。所以布里茲尼夫之死,可以說是為極權統治敲響了喪鐘,讓我們拭目以視罷!

Continue Reading

大英聯邦 夕陽餘暉 -----高家裕

圖片﹕大英帝國的餘暉﹐還能照拂多久呢 舉世矚目的2000奧運會主辦權揭盅時,國人無不因北京僅以兩票之差而落敗於澳洲悉尼而感到惋惜。特別是當各爭取申辦權的國家,均派出龐大代表團往摩納哥向與會各委員遊說之際,英國外相韓達德,卻竟然在關鍵時刻,在澳洲電視上亮相,聲稱他最望曼徹斯特獲得主辦權;否則,也應由悉尼獲得。他不以為應該由北京主辦。 由於北京政府以極高姿態爭取主辦權,而在此之前,中英兩國又因香港的政制及機場等問題,鬧得不可開交,故韓達德之言論,尤其令北京感到憤怒,因而嗣後之中英有關香港會談,立即炮聲隆隆,不言而喻。 澳洲擬修憲改正朔 實則北京不應怪責韓達德的言論,因為他作為英國閣員,希望本國獲得主辦權,乃理所當然,至於若曼徹斯特失敗,論情論理,他當然要支持悉尼。為了使悉尼得勝,他當然沒有理由認為北京是適合的城市。 要知道,起碼到目前為止,澳洲仍是大英聯邦的成員國。且不僅此,澳洲與英國一樣,都是以英皇(伊利沙白二世女皇)為最高元首,其關係之密切,僅次於單一國家的不同省份。是同一元首之下的姊妹國,故韓達德若不聲稱支持悉尼,才是有悖常理,他亦會非被”炒”不可。 何況,澳洲現時正欲改革憲政,希望在本世紀餘下的數年中,完成修改憲法,自行選出自己的國家元首(總統),而不再以英皇為元首。所以,查理斯王子近斯訪問澳洲,很可能是英皇室成員最後一次以澳洲元首家族成員的身份到訪。因為甚至在2000年悉尼舉行奧運時,也不會由英皇(伊利沙白二世或其皇位繼承人)以元首身份主持開幕儀式。 英支持悉尼圖挽頹勢 澳洲總理基廷月前訪問英國時,已向英政府說明此點,英國朝野當然不是味道。特別是當基廷謁見女皇,與女皇並行時,竟以手臂輕扶女皇”蠻腰”,簡直令英國上下人等為之”眼火爆”不已,”何物小子,竟斗膽及輕浮,一至於此!” 然而,形勢比人強,今非皆比。正當英國國勢日蹙之時,眼見澳洲大有下堂求去之勢,惟有多多忍耐,則作為大英聯邦的”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大臣”的韓達德,怎不借機討好一番,以期能有轉機于萬一,這亦是韓達德在電視機前表演原因之一。 講到澳洲,大家都知道那是得來偶然,英國人最先發現澳洲以南的塔斯曼尼亞島,以後再向北才又再發現澳洲,他們最初以為還只不過是另一個小島,卻萬萬想不想竟然是一個龐大的”洲”,面積足有中國的五份之四那麼大。 對於這大得令人難於想像的大島,英國人最初只把她作為流放囚犯的地方,有類于包青天時期的宋朝,把犯人刺配滄州或乜乜州。 若謂澳洲人皆為囚犯之後,恐怕會引起眾怒,但若說有一部份澳洲人是當年囚犯的後人,則是符合事實的。 後來白人移居澳洲的日多(對亞洲人則限制甚嚴)終於分成北部省份、昆士蘭、新南威爾及西澳洲等省份,並逐漸興起了如悉尼、墨爾砵等城市,但無論如何,澳洲一百多年來,一直都是英國殖民地。 臣服英廷心已外鶩 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決定給予其一些主要殖民地以較大的自主權,以滿足其自治的要求,於是給予南非聯邦(在非洲南端)印度、澳洲、紐西蘭及加拿大以自治領的地位。 所謂自治領,就是內政及財稅等可以完全自主,外交及國防則與英國保持密切聯繫,以配合共同利益。而各自治領的元首,則仍由英皇兼任。 自此以後,時移勢易,印度及南非要更徹底的獨立,紐、澳、加雖仍奉英皇為元首,但在現實上,無論國防及經濟上,這三國都早已投入美國的懷抱。二次大戰後,國際貨幣有所謂美元區、英鎊區及法郎區,但隨著此消彼長,這三個英聯邦的國家,早已投入美元區,而在軍事上,她們也都與美國分別訂有聯防條約。 本來因應時勢,做些適宜之事才是求存之道。各國都與英國一樣實行內閣制、主權在民,人民選出國會,由國會的多數党領袖出任總理,總理是實際政府首長。故若政府與國會有”拗撬”,國會政府不信任,則政府必須辭職。但另一選擇則是:如果他認為他的政策絕對正確,會得到人民支持,國會反對他,只是國會違背了人民意願,則總理可以解散國會重選。手續就是呈請元首(虛位君主或元首名義之總統)頒佈命令,而元首則依例是一定批准的。 澳若棄英、聯邦堪危 由於英皇是澳洲元首,故英皇便派了一名總督到澳洲,作為其代表,這種任命,完全是形式上的意義。卻料不到在七十年代初期,當時的總理因得不到國會信任而向總督——女皇的代表要求解散國會時,竟遭總督拒絕。這實在是大大違背了內閣制精神及體制的做法,也大出所有人意料之外,故當時引起憲法上的極大危機。 無奈由於總督採取了此一違反慣例的取態,該總理惟有自行辭職。 由於此一憲制危機的發生,加以英國國勢江河日下,保持英聯邦國家名義的利益,愈來愈不重要,因而澳洲決心不再要英皇作為她們的元首,可說是自然的發展,只是對於大英帝國而言,則是朝向全面瓦解更前一步。 回顧大英帝國於二百多年前,繼西班牙、葡萄牙及荷蘭而興起,成為海上霸王,雖然法國大革命前的幾代君主及嗣後的拿破侖大帝、路易拿破侖(拿破侖第三)處處與英國為敵,在全世界包括非洲、亞洲及北美洲都發生火拼,但到最後,始終仍由英國取得最大利益。 日不落國盛極一時 如在北美洲方面,北美十三州(聯合起來爭取獨立,即美國聯邦獨立後的最初各州)獨立,對英國雖然是一項重大挫折,但在加拿大,卻將法國勢力局限於魁北克,使後來這全世界領土第二最大(僅次於俄羅斯)的加拿大,成為她的最大殖民地之一。 在亞洲,經過一輪龍爭虎鬥後,法國只取得中國藩邦的安南,而英國則囊括緬甸、印度(包括今日的巴基斯坦及孟加拉)及錫蘭(斯里蘭卡),此外也取得馬來亞(包括今日的新加坡)、汶萊、北婆羅州(今日大馬的一部份)及香港。此後,又再陸續控制了波斯(伊朗),亞丁(阿拉伯半島南端,紅海出口處),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奧托曼帝國手中取得塞蒲路斯島、伊拉克、約旦及巴勒斯坦的託管權。 在非洲,更是戰果輝煌,拿破侖戰爭時期(一七九五至一八一四年間),藉口荷蘭依附拿破侖而出兵南非,佔領了原屬荷蘭的殖民地的南非,以後逐步北進—–羅德西亞、東非洲(包括坦桑尼亞、贊比亞及烏干達),於北部使埃及成為保護國(與法合建蘇彝士運河,並駐軍據守),溯尼羅河而上,又收服蘇丹,使非洲自南至北貫串相連。此外,西非最富庶的尼日利亞等,也成為其囊中之物。 此時,英國殖民地遍佈各大洲,總面積達一千二百七十萬方哩,人口達四億三千萬(以第一次大戰前計算)號稱”日不落國”。 二次戰後國勢日蹙 當其全盛時期,不僅其艦隊噸位及海軍人員世界第一,縱橫七海,且世界所有水域上的要塞,均完全盡入其囊中。故當一九0四年日俄戰爭時,俄國要從波羅的海調遣艦隊往東方時,由於英日有聯盟條約,故俄艦隊無法取道地中海出紅海的路線,(因沿線的直布羅陀、馬耳他島、蘇彝士運河及亞丁港,均由英軍把守),只好繞過非洲南部東來,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印度洋後的可侖坡(斯里蘭卡首都),以至馬六甲海峽(馬來亞),也全都是英國人,故俄艦隊千里迢迢東來,全無補給、飽受風霜,未抵日本大門,即糊裡糊塗的被全部殲滅。 圖片﹕港英退出香港前後,安定繁榮最為港人關切。 英國開始衰落,可以追溯至第一次大戰後,華盛頓會議所通過的裁減海軍的決議。但最重要原因,則第二次大戰後,民族主義浪潮澎湃,其殖民地紛紛獨立,印度、巴基斯坦(包括孟加拉)、緬甸、伊拉克、約旦、塞蒲路斯、南非、羅德西亞、烏干達、尼日城亞及東非各國皆先後獨立,伊朗及埃及不再受其保護,埃及政變後,納薩上臺,更仗著蘇聯力量,強行取回蘇彝士運河(首相艾登因此被迫下臺),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獨立後,雖然一度仍保留新加坡海軍基地但其海軍顯然已退回蘇士運河以西。 由於失去廉價原料的來源及可以有特權的市場,國力上又不能支持艦隊及武器的更新,故力量每下愈況。英國只好與各前殖民地而獨立的國家,組成更鬆散的”大英聯邦”。 自外歐洲軍經衰落 最慘的就是無論在軍事及經濟上,都淪為二三流國家,一切唯美國馬首是瞻。在歐洲事務上,一向被法國所排擠,自己也自外於歐洲。但形勢比人強,歐洲戰後的兩個經濟體系,自己拉頭纜組成的七國自由貿易協會,又不敵德法意等國”六國共同市場”,惟有自己也申請加入,終於成為歐洲共同體內最”意見多多”的一員。 八十年代,戴卓爾夫人挾福克蘭群島戰役,大敗阿根廷之餘威,率眾赴北京,希望延長對香港的治權,卻換來氣急敗壞,”人民大會堂”前摔跤,以後被迫放棄對香港主權。對香港萬千市民而言,固然投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不明朗因素,而對英國方面,則是像徵著帝國的光輝,終成為”往事只能回味”。 澳洲,也許隨後還有加拿大,自行任命自己的元首,將使本來已是有名無實的”大英聯邦”,變得更加”有名無實”,看來”名實俱無”的日子,相信已是不遠了。   百姓新聞周刊 第三十期 一九九三年十月廿二至廿八日

Continue Reading

俄羅斯始終走向分裂

正當舉世關注莫斯科局勢,而又都希望俄國政治危機能夠和平解決之際,敵對雙方衝突突然升級,而且激烈程度超乎想象。以雙方所出動的武器裝備而言,稱之為爆發內戰,實不為過。 結果,由於葉利欽調遣了精銳坦克部隊,進入莫斯科軍隊之多,及裝備之強大,反葉份子當然是極難支持的。故在坦克一輪猛轟,及空降部隊進攻,死傷累累後,據守國會大廈的國會議長及前副總統不得不行動果斷內心狠辣 圖片﹕反葉軍人在莫斯科市中心嚴陣以待 以葉利欽之個性,其行動之決斷、內心之狠辣,加以俄國人之民族性,以及其血液中所仍留存的俄羅斯共產黨人特有的本質,則失敗者的下場,可想而知。(為要緩和其他地區或京畿中的反抗情緒,葉初步答允給予投降者以人身安全保證。) 不過,儘管莫斯科的變亂暫時敉平,但地方上的離心現象將會愈形加劇,俄國將會從此分裂——表面化的或潛在性的。 分裂的現象,將會發生在不同政治傾向的人當中、軍隊與軍隊當中,政府部門與人員當中、甚至政府與國會當中(雖然會重新選出國會,但葉利欽已開了違憲、解散國會的惡劣先例)。 社經民生問題仍在 再者,無論是否發生過府、會衝突,以及儘管葉利欽暫時能夠控制局面,但俄國的基本問題——社會、經濟及民生問題,仍然未有解決。這固然是蘇聯共黨的長期僵化制度所形成(她沒有如中國大陸般幸運,一方面早著先鞭,十多年前便已實行開放改革,另一方面又有”既有心,又有金”的港、台熱心”搵銀”及”愛國心爆棚”、一心要回饋”祖國”的眾多投資者。)同時也是葉利欽蠻幹有餘、心智不足,妄圖以行政命令,喝令經濟環節隨自己主觀意願而轉移的惡果。 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的人民,亦實在苦難太多。歷史上,他們受盡了數世紀以來的俄羅斯沙皇專制極權所統治,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陽曆十一月)後,換上另一個更專制、更極權,披著共產主義外衣,沒有沙皇名號的新沙皇所統治。好不容易,六七十年後,才出了一個能夠認清世界局勢、發現蘇聯應該走的新路向、大膽實行政經改革的戈巴卓夫,但卻竟又被認為改革不夠徹底,步伐不夠迅速而被轟下臺。任 國勢日蹙在所難免 如今,以能夠把握時機、架空蘇聯中央政府、使蘇聯解體的俄羅斯總統,又因與國會積不相容而解散國會,終而導致此自一九一七年以來,莫斯科最大的流血衝突,葉利欽最後的下場如何,倒不是問題的焦點(即使其能暫時控制局面,相信將來也難免淒慘下場——基於葉利欽的個性、手段、及俄人的民族性)。跟著的問題,將會是俄羅斯從此國不成國,不僅會是蘇聯解體的翻版,而且俄羅斯在不出十年之內,會淪為一個面積雖仍然算大,但國勢卻只屬三等的國家(資源分散,也無足夠力量更新武器)。而其本國之內,或是與鄰國(包括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或後由俄羅斯所分裂出去的新國家)的民族流血衝突,將無日無之。 “前蘇聯”是一個龐然大物的專制帝國,但西方國家及葉利欽的錯誤,都是不僅要蘇聯放棄共產主義,而且要蘇聯解體。她們不瞭解蘇聯的版圖,其實就是帝俄時代的俄羅斯的版圖,一方面內裏民族極複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另一方面,自尼古拉一世以來的一百年,俄羅斯所統治的民族雖屬多元化,但基本上已是一個單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七十多年前繼承俄羅斯帝國的蘇聯,實質上也是如此。 俄文化盛世在基輔 回顧俄羅斯的建國,由於俄羅斯人屬斯拉夫民族的東支(西支是波蘭人、德國境內的盧日人,南支是羅馬尼亞人、捷克斯拉夫人及南斯拉夫中的塞爾維亞人),與白俄羅斯及烏克蘭人同屬一個系統。實際上,俄羅斯文化最燦爛的時期,不在莫斯科,而是在南部——即今之烏克蘭地方。當時俄羅斯人所建立的京城——基輔(今之烏克蘭首都),是歐洲僅次於拜占庭即後來的君士坦丁堡的大都會(時羅馬已沒落,倫敦、巴黎、維也納還未興起),基督教便是在那時(西元九八八年)傳入的。而俄羅斯當時的名稱是”基輔羅斯”,直至後來受到來自東方的民族,如哥薩克、突厥人所衝擊才衰落,最後更在十三世紀開始,被蒙古人所滅。 蒙古人統治了三百多年後,才遭崛起於北方,以莫斯科大公國為主的俄羅斯人聯盟所趕走。伊凡大帝及其繼承者不僅趕走了蒙古人,而且併吞了所有東支斯拉夫民族的土地,東至烏拉爾山,南至黑海(烏克蘭所在),西至維斯杜拉河(包括白俄羅斯及今日之波蘭),跟著派探險隊東至西伯利亞,經由鄂畢河、勒拿河而抵葉尼塞河,終而囊括整個西伯利亞。 期間,經過彼得大帝、凱薩琳女皇之積極改革政治及西化,使俄羅斯這落後的化外之國,一下子變成西方文化的國家,亞歷山大一世時(拿破侖戰敗後),更積極參與歐洲事務。 十九世紀初臣服諸邦 十九世紀(一八二0年前後的尼古拉一世以武力征服中亞細亞諸國,包括今日的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及土庫曼,新增國土四百萬平方公里,這些國家,除塔吉克為波斯語系外,均屬信仰回教的突厥語系國家(其中如塔什干、撒馬兒汗等均屬千年名城),此後又併吞外高加索的三國,包括回教文化的阿塞拜疆,基督教文化的亞美尼亞及格魯吉亞——大獨裁者史太林,及戈巴卓夫的外交部長謝雅爾德納澤均為格國人(謝氏在蘇聯解體後任格國總統)。巴爾幹之戰後,又併吞羅馬尼亞的北部領土——即後來之摩爾達維亞加盟共和國。 事實上,除波羅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愛莎尼亞及拉脫維亞因在一九四0年才被蘇聯入侵,不被西方國家認同外,過去二三百年,帝俄所併吞的土地,無論是斯拉夫民族的,抑或突厥語系的,在沙皇的強力統治下,已逐漸認同以聖彼德堡為核心的帝國整體。而百年來民族的遷移、土地的開發,已使各個民族彼此雜居,再也難於區分民族疆界。列寧革命後,將整體性的俄羅斯劃分為十二個加盟共和國(未包括波羅的海三國)同時,又在加盟國中設置不少民族自治共和國或民族自治區,致把疆界搞得複雜不堪。 專制垮臺紛爭隨起 在蘇聯的專制統治下,問題仍然不大,因一切民族自治的共和國也好、自治區也好,都只是徒具形式。故三十多年前,克魯曉夫主政時,將原屬俄羅斯的克里米亞半島——蘇聯黑海艦隊所在地,當禮物送給了烏克蘭,也沒有人提出異議(”克魯曉夫”在俄文是”金甲蟲”,原是烏克蘭人)。 圖片﹕反葉軍投降后﹐俄羅斯軍隊進行搜身 但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後,原蘇聯各加盟共和國間既都已成獨立國,於是頓分你我,俄羅斯與烏克蘭固然糾纏不清,各國對俄羅斯也極度猜疑(各國內均有為數甚眾的俄人)。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更為納戈爾諾(阿境內的亞人自治州)大打出手。此外,各國當中,都發生不同程度的民族糾紛或內戰,(如塔吉克及格魯吉亞)將來極有可能出現一如南斯拉夫解體後的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及塞爾維亞等的戰況,這都是蘇聯解體的結果。 西方支持帶來災難 育場 至於俄羅斯本身,其全名是”俄羅斯聯邦”(南斯拉夫原來也是聯邦),可見其複雜,全境大致分為俄羅斯歐洲本部、西伯利亞及遠東區,後二者基本上是突厥語系的眾多民族地區(俄羅斯人也不少),情況頗為複雜,故蘇聯解體後的民族衝突,事實上也極可能在俄羅斯本身之中發生,(過去,車臣印古什就發生過武裝抗命事件)。 這次俄羅斯自己發生武裝衝突,葉利欽雖然暫時控制局面,但中央的權威勢將下降(在府、會僵持之際,各地方議會已有意集合起來與葉利欽討價還價,已具備蘇聯解體前,葉利欽糾集各加盟共和國架空蘇聯中央政府的雛型)。 當然,葉利欽不是戈巴卓夫,在得勢不饒人之時,他是絕不手軟的。他指責國會及魯茨科伊挑起武裝攻擊,但當葉氏要國會人員解除武裝之時,他們還能夠企求和平解決嗎?全世界的人在僅僅幾日前,會想象得到好端端、堂堂正正的一座國會大廈,會被”總統”下令坦克炮轟、烽煙四起嗎?西方各國有沒有想到他們的支持,會變成”武力解決”的壯心劑?蘇聯以致俄羅斯的解體,會帶來當地民族多少災難?     百姓新聞周刊 第二十八期 一九九三年十月八至十四日

Continue Reading

葉利欽一尷尬時勢下的驕兒

九月廿二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突然解散國會,並宣佈定期本年十二月十一及十二日舉行新國會選舉。 解散國會震撼世界 由於事出突然,且俄羅斯憲法上,並無賦予總統解散國會的權力,因此,無論在國內、國外,都引起極大的震驚。葉利欽總統的死敵——國會議長哈斯布拉托夫,在高呼葉利欽要”政變”之餘,馬上召開國會會議,將葉利欽罷免,並選出原已被葉停職、也是葉利欽死對頭的副總統魯茨科夫為代總統。 跟著,俄羅斯憲法法庭開庭研訊,裁定葉利欽解散國會之舉屬於違憲,而人民代表大會又確認了國會罷免葉利欽,及選出魯茨科夫為代總統之合法性。 至此,事情似乎應告一段落,因為根據法理,葉利欽之解散國會為非法,而國會罷免總統乃為合乎法律程序。但實際情形,卻並非如此。首先,政府中最具實力的三個部門首長,即國防部長、內政部長及國家安全部長紛紛表態支持葉利欽。由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獨立後,又再與俄羅斯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各共和國,其總統們此時正在莫斯科商討一項新的經濟聯盟,當葉利欽解散國會消息傳來,亦紛紛表示支持葉氏。 至於西方各國,包括美、英、德、法等國,亦發表聲明,支持葉氏,日本則雖然表示支持,但態度審慎。只有北京最為保留,只表示希望局勢迅速緩和,及能夠自行和平解決。 保守強硬壁壘分明 在人民的表現上,儘管國會大廈外,有不少反對葉利欽的示威者(傳媒多稱之為”保守”或”強硬”分子),而國會建築物內外,也有數以千計的忠於國會的武裝人員,但莫斯科及各地,大致尚算平靜。雖然在軍事總部,發生過一些槍擊事件,導致兩人死亡,但由於葉利欽穩定了軍中及保安部隊,也獲得不少民眾的支持,故相信除非產生一些新的情勢,否則,葉利欽應該可以控制局面。 圖片﹕雖然國內形勢緊張﹐但葉利欽出蓆莫斯科紅場舉行的一個音樂會時﹐神態自若﹐似胜券在握﹒ 這證明葉利欽在此之前,頻頻接觸各地方領袖,並視察多個內政部部隊,並重新任命因國會及保守派反對而去職的改革派大將蓋達爾為第一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去職前為代總理),以爭取人心,是在行動前已作周密的準備。 但話得說回來,自九一年蘇聯發生流產政變,並解體為十五個共和國以來,作為蘇聯最重要及外交軍事力量主要繼承者的俄羅斯,無論在工業、商業、國防力量,及民生日用上,都大不如前,每下愈況。其所以仍然有不少人民支持他,及西方國家領袖亦對其支持,只因蘇聯共產黨荼毒俄羅斯及前蘇聯各共和國人民太甚,無論是人民抑或其他國家,均不欲共党或保守分子復辟。在無人可以代替之下,明知其本人實在也相當獨斷獨行,其解散國會也屬違憲之舉,但總好過府(總統府)會(國會)永遠糾纏下去,無法解決為佳。 兩害要權取其輕 不過,由於俄國問題實在太多,困難太嚴重,而葉利欽本身的缺點也多不勝數,故無論當前的衝突所引起的災難,是否可以降至最低,或是解散後的國會是否一如所宣佈可以在十二月順利再行選舉。無論如何,俄羅斯的未來,仍然會是困阻重生;而葉利欽若在國會改選後再進行選舉總統,其再度當選應不成問題,但由於其才能及個性上的缺點,再幹下去,現實會證明,其聲望將會每下愈況。 我們不妨看看葉利欽崛起的經過:葉利欽於80年代,原是在烏拉山區(歐洲亞洲之分界處)一座工業城斯佛羅夫斯克(現改名為凱特林堡)的地區任黨委會第一書記。八十年代中期,戈巴卓夫受蘇聯共党頭子安德羅波夫提拔,最終成為蘇聯共產黨第一書記。由於他初期亦在烏拉山地區主理黨務,知道人民生活艱苦,亦深知蘇聯長期專制僵化,使生產及社會大大落後於世界各國,(安德羅波夫原為特務頭子,知道世界各國進步情形,故刻意提拔亦具改革思想的戈巴卓夫),因而擢升葉利欽為左右手,合作推動黨及國家的改革。 長期以來,蘇聯共黨是國家的最高主宰,黨領袖便是國家的大獨裁者,由列寧、史大林、赫魯曉夫、布里茲尼夫、安德羅波夫,以至薛爾連科,莫不如此。名義上,由”民族院”及”聯盟院”所組成的”最高蘇維埃”(國會),是最高權力機關。”部長會議主席”(總理)亦由”最高蘇維埃”任命,國會有立法權、人事任免權,其”最高蘇維埃”主席則是國家元首。但實際上,”最高蘇維埃”只是橡皮圖章,真正大權仍在共黨中央委員會的”政治局”,確切點說是在”總書記”手中。 老戈掌權黨政分家 戈巴卓夫取得共黨領導地位後,對國內外均推行了多項影響深遠的改革;在外交上,容許東歐各共党國家自行選擇其應走的道路(包括民主化),與中共改善關係,在限武——裁減核子武器及由阿富汗撤軍等問題上,與美國及西歐各國取得和解。在國內則實行政治政革,包括黨政分家,賦予國會以實權,並設立一個真正具有行政權力的新職位——總統。 共党失勢蘇聯解體 由於共黨控制權力減弱後,各方意見愈來愈分歧,來自西方國家援助以改善經濟的期望,又因各國口惠而實不至,致使人民不滿情緒愈形高漲,對共黨也愈來愈不滿。甚至對戈巴卓夫也愈來愈不利。保守的共党領導分子們,認為他將共黨百年霸業斷喪,而改革分子則嫌其進度不夠快。 葉利欽覦準時機,乃對其提拔者施以抨擊,並宣佈脫離共產黨,由是聲名大振。果然,當蘇聯內最大的加盟共和國——俄羅斯選舉總統時,葉利欽即以極大比數勝出。 這時,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莎尼亞)要求獨立,戈巴卓夫在西方壓力下,原則已予答允,但仍要進行制定統一適用於各共和國的辦法之際,葉利欽即以蘇聯內最大共和國——俄羅斯總統身份,宣佈承認該三國獨立。 葉利欽犯難奪民心 一九九一年八月十九日蘇聯發生政變,共黨之保守派頭子將戈巴卓夫軟禁於黑海度假別墅,消息傳至莫斯科,群眾包圍國會大廈,阻止強硬派所指揮的坦克攻擊國會,葉利欽跳上坦克,鼓舞群眾。保守派鑒於眾怒難犯,終於將戈巴卓夫釋放。因此,葉利欽成為大英雄,但其中卻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戈巴卓夫本身等國得以獨立,於是均不願再受中央控制而要求獨立,葉利欽一面與各國簽約互相承認彼此獨立(最重要的是與烏克蘭),並拒絕將稅款繳解中央,致使中央被架空,並無法發放公務員薪金及軍餉。在形勢比人強下,戈巴卓夫于同年十二月除夕宣佈辭職,具有七十四年歷史的蘇聯,正式消逝。 治國無方、民生困頓 葉利欽因緣際會而得以崛起,但俄羅斯在其治下,不僅無絲毫起色,且艱困日甚。初期提出甚麼”五百日方案”,結果無疾而終;又有所謂”震蕩治療法”,結果被震蕩者卻是社會基石;想用西方市場理論解除物價,結果物價飛升十倍百倍,卻並未能使商品供應增加(因生產商品的,仍是食”大鍋飯”的國營機構)。人民苦不堪言。忙亂之下藥石亂投,左一個法案,右一個命令,閣員經常替換,一次又一次的要求國會給予更大權力,終於與國會磨擦日甚。 圖片﹕在被包圍的國會大樓外﹐兩名年老的強硬路線支持者﹐高舉一面蘇聯軍旗﹐支持副總統 由於俄羅斯國會是在蘇聯共黨控制時產生,凡是共黨國家的國會,雖然都只是橡皮圖章,但在表面文字上,卻又幾乎具有一切權力(如行政權、立法權、管理中央銀行及宣傳等)。在共黨領導一元化時,還不會有問題,現在共黨已倒,於是總統及國會便各據對自己有利的法律及憲法條文,自我膨脹,這便是葉利欽與國會爭得不亦樂乎,而又無法解決的原因。 其實,在俄羅斯嚴重內憂當中,葉利欽自身要負很大責任。國會議長哈斯布拉托夫原是其親密戰友,當九一年八月政變時,布氏與葉氏齊齊在國會外,捍衛”民主”,而被葉利欽”炒魷”的副總統魯茨科夫當時原為空軍少將,在阿富汗戰爭中,被蘇聯軍民視為英雄。因此葉在競選總統時,便借助其聲望及欲取得軍中支援,乃與其搭檔並由其競選副總統。 葉魯反目俄國陷危機 年來,魯氏與葉氏反目,魯氏指俄羅斯改革當中,貪污腐化日多,乃組成反貪污委員會,並指葉氏之第一副總理蘇梅科貪污。結果,他被葉利欽停止副總統職務;之後,又再褫奪其在總統出缺時,繼任總統的權力,務必要拔去眼中釘而后已。 由於國會宣佈葉之罷免魯茲科伊產無效,終而導致葉氏解散國會。 西方國家明知葉利欽此舉違憲而仍然表示支持,只因國會任期要到九五年才終止(總統任期至九六年),未來夜長夢多,難以解決。再加以葉氏為蘇聯以至俄羅斯有史以來的唯一由人民直接選出的總統(本年四月全民投票,總統從新獲得被支持的確認,國會亦獲支持,但百分比較少),政績雖不佳,但無人可以代替。 問題是,以不民主甚或專制的方式去推行民主,合不合邏輯?而且觀乎美總統克林頓宣佈支持葉利欽,並評論俄羅斯國會選出魯茨科夫為代總統時,說:”被炒魷的人,竟然自封為總統,鏡頭所見,一派輕浮及不屑之色,真不敢相信眼前所見的,是作為世界領袖的堂堂大國的大總統。”克林頓的說話也很輕佻。   百姓新聞周刊 第二十七期 一九九三年十月一至七日

Continue Reading

兩岸對峙半世紀 一笑能否泯恩仇

上月底,北京發表了”臺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洋洋灑灑12,000字,縷述臺灣問題的由來,指出海峽兩岸的”隔絕”,是由於美國”出錢、出槍、出人,支持國民黨集團打內戰”。並重申”一國兩制”是解決臺灣問題的最佳辦法。臺灣作為中國的部份,絕不可以加入聯合國。同時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不容他國干涉,臺灣當局應認清現實,快快回歸祖國,再不可發甚麼”政治實體”、”一國兩府”等白日夢,如再搞甚麼”臺獨”、”獨台”,中國決不會坐視,更不會放棄使用武力,以免統一產生更大障礙。 圖片說明﹕台灣“國安會”秘書長蔣緯國(左一)向來自大陸的老師﹒師母談家楨夫婦介紹刻在鍾上的一段話﹒ “白皮書”了無新意 這許許多多論調,已被不少人評論為”了無新意”。但其形式,卻是歷史所未有,雖然舊調重彈,但以白皮書形式,表達對某些問題的國家正式立場,卻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 另一方面,臺北這邊廂,除立即以口頭作初步表達,質疑白皮書的作用,對兩岸關係有何建設性外,九月十六日,終於正式發表”對中共《臺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的看法”,由於這是一份正式官方文件,且在發表前,經專家、學者及立法委員一連三次座談,並十六校其稿,可見其重視程度。 這份行政院回應聲明,主要針對白皮書內容而指出:只有中國問題,沒有臺灣問題;中共不等於中國;中華民國是國際社會一員,中共不能代表臺灣地區人民;中共”一國兩制”的立場,是中國統一的最大障礙;與及海峽兩岸以和平方式解決統一問題。 內容也屬耳熟能詳,其實也是了無新意。不過文件中再次呼籲大陸放棄在臺灣使用武力,以奠定彼此間相互尊重、和平共榮基礎,創造有利國家統一的客觀條件。 語氣的委婉,與過去兩岸對立時,真不可同日而語。 臺北國統綱領為指標 五、六十年代,臺灣的軍隊在步操時,總是唱著如下的進行曲:”打倒俄寇反共產、反共產,消滅朱毛殺漢奸、殺漢奸,光復大陸解救同胞,服從領袖完成革命——-。” 蔣介石總統每次文告,總要喊出:”打回大陸,解救同胞!” 後來改為了”政治反攻”,又說”七分政治,三分軍事。” 十多年前,再改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並以”三不”,回應北京的”三通”(通航、通郵、通商)。 去年,臺北又發表了包括近程、中程及遠程的”國家統一綱領”,雖然未獲對方積極回應,但臺北當局實際上已自行邁開了更大的步伐。今年四月,新加坡”辜、汪”會談,是兩岸官方人員以非正式身份作接觸的最高層次的一次。加以年來中共一再呼籲兩黨摒除成見,商談合作統一,並屢屢提出兩黨過去合作的歷史,則中國國民黨及中國共產黨這兩個主宰中國近一個世紀的政黨,沿著現時的途徑,會不會真的再次出現第三次合作? 國共會否三度合作? 要探討其是否有可能,則不妨回頭先看看過去的歷史: 大家都知道,中國國民黨最早始源于孫中山先生在檀香山成立的”興中會”,當時正是中山先生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向李鴻章上萬言書未獲回應,加以甲午之戰中國一敗塗地,乃成立興中會,揭櫫推翻滿清宏旨。1906年,興中會在東京與其他反清組織合組”同盟會”,加速革命行動。至1911年,經十次革命,包括最轟烈的廣州黃花崗之役,終於武昌起義成功。 1912年民國成立,同盟會亦改組為”國民黨”,但國家旋即為袁世凱所篡奪,國民黨乃於1913年改組為”中華革命黨”。袁帝制失敗後,仍由其部屬先後把持政權,即所謂”北洋政府”。(中華革命黨於1919年再改稱為”中國國民黨”。) 當1921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時,”中國共產黨”亦以陳獨秀,李大釗等為發起人而在上海成立。當時,俄國已於較早前之1917年的第一次大戰期中,推翻沙皇並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蘇聯)。 中共成立追隨蘇共 由於蘇聯當時以解放全世界無產階級作號召,一時被視為全世界被壓迫民族的明燈。所以,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即與蘇聯取得聯繫,並受莫斯科領導。孫中山當時鑒於列強均支持北洋政府,只有蘇聯較為親善,加以國民革命是全國一致的大業,故主張容許中國共產黨員可以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而蘇聯亦先後派遣鮑羅廷及越飛來廣州,擔任孫中山的顧問,對於此一歷史,國民黨稱之為”聯俄容共”,而共產黨則稱之為”聯俄聯共”。這是國共第一次合作。 當時,不少共產黨人成為國民黨的核心,如毛澤東曾擔任農林部長,1925年孫中山指派蔣介石成立黃埔軍校並任校長時,周恩來即擔任政治教官,而後來曾一度被封為共黨副主席,並謀刺毛澤東事敗墮機身亡的林彪,亦為黃埔第一期學生。 國民黨清共、寧漢分裂 孫中山北上商談國事,並病逝北京後,國民政府於1927年開始北伐,由於作為北伐軍總司令的蔣介石於早年被派往莫斯科考察時,認為蘇聯共產黨是披著共產外衣的封建專制政權,故已萌反共之心(其曾著有”蘇俄在中國”一書)。而兵至南京之日,即下令清共之時。國民黨另一部份要員,曾一度成立漢口政府,繼續容共,即所謂”寧漢分裂”。但不久漢口政府,發現中共受蘇聯指揮,因而亦清共。寧漢於是復合,繼續北伐。至1928年東北張學良易幟歸順,乃達至統一。 由於共黨在倉卒間被清洗,不少共產黨人被殺,毛澤東指揮湖南”秋收暴動”;周恩來、葉挺等領導”南昌暴動”(中共建軍節的由來)均失敗後,都集中到江西井岡山來。(鄧小平也有廣西”百色暴動”。是時朱德是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毛澤東是政委,周恩來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並負責傳遞設在上海的黨中央的指示。) 隨著國民政府軍隊的多次圍攻,共黨乃突圍,經江西、湖南入貴州,1935年8月,共軍抵貴州遵義,並舉行中共歷史上極重要的”遵義會議”。會中,毛澤東推倒王明而獲得黨領袖的地位,然後繼續”長征”。途徑四川、甘肅而進入陝西北部的延安。這時,十數萬的長征大軍,只剩下了數千人。 全民抗日國共再攜手 這時,日本侵華之心益熾,暴虐行動益烈,”918″及”128″事變先後發生,整個東北淪於日本鐵蹄。原東北軍首領張學良被迫移駐陝西西安,並與楊虎城一道,防範陝北的共產黨。 1936年12月聖誕節前後,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前赴西安視察,被張、楊軟禁,要脅其採取對日抗戰行動。但蔣以時機未至,且不可以以要脅為主,堅決拒絕。最後,張、楊釋蔣,並由張護送其返南京。史稱”西安事變”。 37年,七七事變爆發,蔣介石宣佈抗日, 並不分黨派,全民一致。共軍乃整編為第八路軍,參與抗日,並不斷壯大及擴展地盤,這是國共間第二次合作。 1945年日本投降,毛澤東及周恩來飛赴四川重慶(戰時首都),與蔣協商,但旋即爆發內戰。這時國民政府雖將政府遷回南京,但不旋踵共軍在東北、華北節節勝利,徐蚌會戰(淮海戰役)後,國民政府更大勢已去,因而自南京遷廣州而臺灣,而毛澤東則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隔海罵戰炮來炮往 50年,中共派軍赴韓與美作戰,美乃與臺灣簽訂”中美協防條約”(1954年),援助臺灣。兩岸越形對峙,空戰、海戰時有發生,最嚴重者為1958年的金門炮戰,延綿數年。中共以百萬發炮彈,轟擊福建沿岸廈門市對開的國軍駐守的金門島。 在外交上,臺灣以聯合國創始會員地位,一直佔著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席位,直至1972年為止。亦由這年開始,世界大多數國家都與北京建立外交關係,(美國則遲至78年)臺灣外交陷於孤立,而中共則全力予以大封殺。六十至七十年代中期,大陸發生文化大革命時,全國大亂,直至75年。四人幫倒臺,79年鄧小平復出,實施開放改革政策,才有所改善。而臺灣則由七十年代開始發展經濟,至八十年代大有成就,外匯大量增加,工商各業均極為繁盛。由於經濟已達飽和,乃一面憑其實力與國際交往,一面則由民間商人偷偷往大陸投資設廠。 臺灣起飛政經發達 蔣介石及蔣經國均對臺灣政治作強力控制,但對經濟、教育、文化等卻大有建樹。蔣經國晚年取消報禁、黨禁。由於臺灣經濟發達,中產階級對政治參與的訴求特別強烈。尤其是本土化的意識越來越強烈,終而由反對國民黨的”黨外人士”,組成了”臺灣民主進步黨”。經過數年,取得立法院三份一議。席及廿二縣市長當中數量不少的席位。同時,民進黨更公然以臺灣獨立作為爭取選票的口號,雖然臺灣大多數人仍不主張獨立,但從其所取得選票之數量,台獨不是沒有市場。 而在不贊成獨立的人當中,也大多主張保持臺灣的暫時隔離;因此,以李登輝為首的主流派控制下的國民黨亦逐漸推行本土化,積極提出”政治實體”、”一國兩制”等主張,並積極進行重返聯合國的行動。廖承志(前港澳辦主任),生前,曾致函蔣經國”老弟”,信中有言”相逢一笑泯恩仇”,葉劍英於81年時,也提出過對台政策的九條綱領,此外北京多位領導人亦曾多次向國民黨呼籲,兩黨直接溝通,以達成國家統一及兩黨合作。趙紫陽便曾一再要臺灣”現實點”,”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可行嗎?” 大陸政經改革,統一可期 但看來,一則兩岸政治社會及經濟差異尚大,再則北京對台觀念始終停留在七、八十年代,未能理解問題的核心;加以島內部份人,口中雖說統一,但內裏卻真意難明。而現實情況是國民黨雖仍是執政黨,但在野黨牽制力量太大。民進黨既以台獨為訴求,辜汪會談時已高喊反對國共談判。而行政院這次發表對北京白皮書的回應時,民進黨又急不及待的指其不夠務實,意謂:其沒有明確指出臺灣為政治實體,及臺灣應獨立建國的民進黨的主張是脫離現實。 看來,臺灣與大陸統一的問題,已愈來愈複雜,大陸當局除了需要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加速改善,縮短兩岸差距外,還需理解及諒解臺灣的政治現實及生態,不能一本通書讀到老,否則,後果實在令人憂慮。   百姓新聞周刊 第二十六期 一九九三年九月二十四至三十日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