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國際共產主義及后蘇聯時代-參、赫魯曉夫與布里茲尼夫時代的蘇聯極盛時期

參、赫魯曉夫與布里茲尼夫時代的蘇聯極盛時期 赫魯曉夫在史太林去世後,取得領導地位,但由於原來史太林的周圍,有著多名實力人物,所以先行經過了一個短暫的集體領導的過渡階段,待時機成熟,才獨攬大權。 一、赫魯曉夫獨攬大權與清算史太林 史太林是在1953年3月5日上午9時30分心臟停止跳動而辭世的,僅僅在幾日前的2月28日晚上,他還和馬倫可夫、貝利亞、赫魯曉夫和布爾加寧等一起看電影。但到3月1日中午,由於他所住的別墅工作人員見他沒有按時起床,瞭解之下才發現他倒在地上。此後他便一直不能再講得清楚任何東西,是嚴重的腦溢血,不到4天便魂歸天國。 由於他去的太快,事前並無象徵,因此死後難免在繼承權上有一番龍爭虎鬥。 雖然掌管內政(秘密警察及批鬥大權)的貝利亞最具實力,不少高層也懷疑史太林之死與貝利亞有關,但各領袖到底還是選擇了過渡性的集體領導方式,由赫魯曉夫出任總書記,馬倫可夫出任部長會議主席(總理)。 集體領導過渡期後,開始集體整肅 集體領導只是一個極不得已的臨時妥協局面。實際上,領導集團內的勾心鬥角以至你死我活的鬥爭,隨著史太林的3月9日的葬禮便告展開。 史太林是安葬在列寧墓裏的列寧之旁,遺體經過防腐處理,而列寧墓亦改稱為”列寧——史太林墓”。不過,在其後不到幾年,他的屍體便被移葬到別處,因其繼承者對他實行”鞭屍”。 至於在蘇聯的領導層的鬥爭中,最先落馬的是曾經權傾一時的掌管全國秘密警察及批鬥大權的原內政部長貝利亞。 特務頭子貝利亞首先落馬 不少人都認為史太林之死有可疑。因為史太林發病來得突然,在發病時,貝利亞阻止立即召喚醫務人員前來急救。在史太林死前,貝利亞又將所有史氏侍從及熟悉其身體狀況的醫生調走。其中一名蘇聯高層、擔任外長的莫洛托夫更直言史太林被人毒死事屬有可能,只是無人可以作證。 貝利亞以手段兇殘見稱,當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政治局委員沃茲涅先斯基和列寧格勒州委書記庫茲涅佐夫等人提出了一些發展商品經濟、地方分權和多發展一些輕工業等的主張,不為史太林所喜歡時,貝利亞立即以”結成反蘇集團”和”在黨內進行破壞活動”的罪名將其交付”法庭”並予處死,完全不理會其過去曾對國家作過多少重要貢獻。 (庫茲涅佐夫在法庭上慷慨陳詞:”我過去是布爾什維克,今後我還是布爾什維克;無論給我什麼判決,歷史將宣佈我無罪”。) 而在史太林臨終彌留昏迷之際,貝利亞一直在咒罵史太林。但在史暫時蘇醒時,他又忙不迭地親吻這名垂死老人——但仍是蘇聯近2億人民的主宰與其他十億共黨國家人民的領袖的手。在史回復昏迷時,貝又再詛咒及唾口水,其不滿及自以為權傾天下、在史去世後一定會由他接掌政權的信心、可見一班。而其種種醜態,赫魯曉夫和莫洛托夫等人的記載中均有生動描述。 至於貝利亞的罪名是令人意想不到的”身為帝國主義的間諜”,他在史太林去世後僅僅3個多月,便被他過去不放在眼內的其他同志所逮捕,並在不久後便被槍斃。 被鬥失敗者,只被褫奪政治生命 以赫魯曉夫為首的集體領導在1955年便宣佈結束,馬倫可夫宣佈辭去部長會議主席(總理)職務,其後他被貶去了西伯利亞當一個電力站的部長。史太林時代的重臣——莫洛托夫也被迫辭去外交部長職位,這時赫魯曉夫已獨攬大權。布爾加寧雖然被委任為總理,但他的地位顯然難與集體領導時代的馬倫可夫相比而只能聽命於赫魯曉夫行事。 至於名為國家元首(最高蘇維埃主席)的伏羅希洛夫,實際上只是聊備一格,毫無實權與發言權。 其後,馬倫可夫、莫洛托夫和另外一名史太林時代的重臣卡岡洛維奇於1957年被赫魯曉夫打為”反黨集團”而被清除出權力中心,正式完成了赫魯曉夫獨霸天下的局面。 不過,赫魯曉夫清除馬、莫、卡等人,並沒有像史太林時期清除異己或史氏去世後、新領導層對付共同敵人及危險份子的貝利亞一樣,一定要取其生命。 赫魯曉夫也只是褫奪了他們的政治生命,將其”貶”為平民。這種改變了蘇聯政治鬥爭的失敗者下場的命運,也為他帶來了一點”積福”,使他在幾年之後被鬥翻時,也不致於要以生命抵償,仍然可以領取其”退休金”而”頤養天年”。 批判史太林,舉世震驚 1956年2月,在史太林死後還不到3年的日子,蘇聯共產黨舉行第20次代表大會。在會議的最後一天——2月14日晚上,身為蘇共總書記的赫魯曉夫突然向大會提出了一個驚人的秘密報告,全面而尖銳地對史太林進行批判。 赫魯曉夫批判史太林的罪名包括: (1) 大搞個人崇拜; (2) 違反黨的民主集中制、違背集體領導的原則; (3) 在肅反問題上過份擴大(注一); (4) 在反法斯前夕缺乏應有警惕,造成國家重大創傷(注二); (5) 在民族問題上的錯誤; (6) 在共產主義運動上的錯誤(注三) 報告中沒有檢討史太林錯誤的根源,也沒有指出蘇共的領導曾應負的責任,而是將一切責任歸咎史太林一人。怪不得報告一出,無論是整個共黨集團,還是西方世界,都為之大吃一驚。 批判史太林過份擴大肅反,濫殺無辜 注一:在蘇聯的歷史上,一直都存在著對外打擊敵人、對內清算不同陣線的異己份子。其中在1936年至38年間的四次大審判,對大批高級老幹部及將領的審判最為重要,包括: (1) 1936年8月對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斯米爾洛夫等16名領導層人員的審判,指他們與托落茨基有聯繫,企圖發動反革命。 (2) 1937年1月,對皮達可夫等17人審判,罪名大致相同。 (3) 1937年6月,對總參謀長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列寧格勒軍區司令雅基爾將軍等一批紅軍高級將領的審判,指他們和納粹德國勾結,企圖發動軍事政變(此事實際上是中了希特拉與其謀臣所策劃的反間之計,希氏製造虛為文件,然後故意泄露給蘇聯情報人員。) (4) 1938年3月,對布哈林、李可夫、克列斯廷斯基等人進行審判,罪名則是組織反革命陰謀集團。 每一次審訊的結果,不管證據有力的程度如何,結果都只有一個,就是判處死刑。但這些人事後都被證明是無辜的,而且都由蘇共正式恢復了他們的名譽和黨藉。不過,他們卻都已命喪九泉、無法還陽了。 除了這批高層黨員外,當時史太林將有關肅反之大權交給了”內務人民委員會”,其先後幾名負責人雅哥達、葉若夫等更在全國捲起大逮捕。期間,葉若夫更向各州攤派數字,據莫洛托夫回憶稱:葉若夫下令一個州最少要殺的人數不少於2,000人,一個區則至少50人以上,情況簡直到了瘋狂狀態。 批史氏與希特拉協議瓜分波蘭東歐,卻對德不予提防 注二:1939年8月23日,德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奉希特拉命,就8月20日希氏向史太林所提的建議,與史及外長莫洛托夫會面,並簽訂了有效期10年、共有7點的《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以及其瓜分波蘭與在東歐劃定勢力範圍的秘密協議。 德與蘇簽訂條約後,隨即於9月1日向波蘭推進而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但這時,史太林卻沒有加強國防。在1941年1月底蘇聯進行了一次軍事演習,其實這時蘇軍的弱點經已暴露無遺。 而在1941年春,數月來已有連續不斷的情報,指希特拉可能會對蘇聯發動進攻,但史太林仍表示不必有所反應,以免給予德國以進攻的藉口,希望將戰爭拖延,以換取更多的準備時間。卻因此而造成德軍進攻蘇聯時,蘇聯軍民損傷慘重。 […]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