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兩岸關係及香港的橋梁作用問題,向海協會陳雲林會長建議——高家裕(香港)(5/6/2009)
〔編者按:臺灣海峽兩岸關係迅速改善之際,作為有關事務最重要把手的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經香港時,與各界見面及交流,並特別邀請了好幾十位涉台團體負責人及相關人士在中聯辦會面,一方面是聽取大家對有關事務的意見,另一方面就北京政策及最近情勢作一說明。香港教師會會長、原珠海學院教授、主筆高家裕亦應邀出席,並就兩岸關係中大陸對臺灣狀況應予以客觀及開放態度審視及對待。同時須了解香港在對台有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在兩岸直接交往之同時,不僅不應視為會減少,且應更加加強。以下為高氏發言稿全文〕 會見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主任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先生 發言稿 高家裕 尊敬的陳會長: 本人以至誠及熱烈的心情,歡迎閣下蒞臨香港,並感謝中聯辦安排了這次會見閣下的機會,本人願就個人的感想及對兩岸關係及香港與中國內地的關係,略述個人的意見。 今年是新中國建國六十周年,在我而言,對國家的感受,可以分為3個時期,亦即是3個20年。 在首個20年,由於個人身處海外,受老師影響,加上接受教育及做事經歷,再加上當時國內頗為動盪,鬥爭運動層出不窮,故當時個人立場是相當“反共”的。在言論上、思想上都屬反共,因為當時認為反共即是愛國,可說是“老反共”。 第二個20年,由於在校中教《國際關係》、《中山思想》等科目,需要研究三民主義、馬克思主義、兩岸關係及國內發展等課題。開始發覺國內社會主義與中山先生民生主義有頗多共同理念,只是國內在實行上有更多統制的教條。但在文革結束,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決定以經濟建設為綱,實行改革開放,我國開始與國際社會接軌,利用港澳台及外資,以其經驗及技術在國內原有的基礎上,加速建設。因此,當時個人可說是對國家的觀察期。而觀察的結果,認定未來國家必有重大發展。因此,本人可說是較早認定國家會有長遠改變與發展的海外及親台人士之一。 第三個20年,是我國實行經濟改革開放,民主及社會穩定向前發展具有重大成果,以至震驚世界的一個時期。其發展之迅速,成果之巨大,對社會民生之改進及在國際社會地位之提高,有目共睹,毋庸多言。其成就使中國人民享受到自古以來未有過的興旺發達,歷史上任何一個治世,也無法比擬。 在香港回歸前後,不少人擔心回歸後的情況,但今日由於國家的發展與開放,香港與中國內地已沒有隔閡,使我這個早期反共的人,能夠關山萬里到國內不同地方旅行,目睹祖國進步的情形,其喜悅之情,是較諸任何人更來得激動與熾烈的。 在此,我想講講個人對香港與中國內地關係及對兩岸關係的看法。 首先,在香港與中國內地關係方面,毋庸諱言,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當香港回歸問題放在歷程時,由於當時國家還在改革開放初期,成就未太顯彰,而香港人久處於英國管治之自由經濟體系下,而其經濟也正處於高峰,因此,老實說,當時除了一些“老愛國”和對祖國懷抱特別熱情者外,大多數都是抱著懷疑及顧慮極深的心情。本人當時被邀出任《基本法》諮詢委員,參與《基本法》諮詢工作,當時大多數人都恐怕會失去所已有的,於是大家都拼命要將“什麼什麼不變”,塞進《基本法》裡,以致使這本應屬大綱的“小憲法”變成詳細無比的一百五十九條。就如大家本意圖合畫一匹馬,結果卻畫出一匹駱駝來。 香港回歸後,事實證明,在“一國兩制”下,除了國防、外交及中央與地方關係之事項外,其餘香港特別行政區內的一切政經、社會、均可享絕對的“高度自治”。不僅此也,香港回歸後,先後發生“亞洲金融風暴”及“沙士”等嚴重事故,加上香港經濟體制,有些已落於發展大勢之後,因而經濟及民生,遭受到嚴重的打擊。但就在這時,一方面是因了祖國對香港澳門的先天性的愛心與照顧,另一方面是因為祖國的強大實力,因而先後對香港實施“最緊密經貿關係”、“九加二”及“大珠三角的發展規劃”,以至“自由行”、加大在香港投資、“國內重大企業來港上巿”等,使香港經濟迅速復甦,這使香港同胞都認識到祖國對香港的關懷,只有協助而不予干涉。而香港的發展,正正需要強大的祖國作後盾,這時香港人對祖國不僅不再心存顧忌,而且有身為中國人而感到光榮與自豪。 至於兩岸關係,由於緣自歷史遺留下來的因素,以及地域上的隔閡,其情形較香港複雜得多。 過去,由於兩岸在政治軍事上的對壘,意識形態的衝突,要化解下來,本就已不容易。幸好過去葉劍英及江澤民等多位領導人發表的對台政策,蔣經國晚年的逐漸容許老兵返鄉及台人到大陸投資,因而使兩岸關係漸見寬鬆,終而有“九二共識”之建立。 只可惜國民黨在管治台灣期間,雖在經濟、社會、教育及基本建設等方面有重大成就,但在政權方面仍然不大開放,這便讓廣大的、在政經有成就之下得益,獲得經濟地位,與知識、專業地位大大提高了的台灣省藉的新一輩的人不滿,他們在要爭取政治地位之下,終而成立了民進黨,並在挑撥兩岸關係、島內族群緊張,以及揭露金權交易的情形下而取得了政權。“改朝換代”使“百年老店”失去政權,本已緩和下來的兩岸關係更趨緊張。 幸好以挑起兩岸緊張技倆而攫取政治資本的陳水扁政府,八年來不僅政績欠奉,對經濟滑坡一籌莫展,而且其貪腐無能漸為選民所識破,終致在大選中被唾棄,其本人在下台後更且瑯璫入獄,官司纏身。 目前,因國民黨重新上台,兩岸關係迅速改善,不僅可說“雨過天青”,而且甚或有機會在“國共第三次合作”之下,加速兩岸融合交流,甚至在未來全國統一,已非遙遙無期。 不過,在這問題上,本人擬提出下列幾點意見 : 一、 民進黨雖屬敗選落台,暫時處於渙散狀態,但因其過去在歷次縣市長或立法委員選舉中,多能取得四成選票,故其群眾基礎不可輕視,仍應給予相當關注與重視。 二、 民進黨中極端偏激及主張台獨者到底是少數,大多數都只是看風頭,故不能將民進黨與 台獨等同。 基本上,一般擁護民進黨者,其中一些是中南部地區、對國內最新形勢不大了了,受到扭曲意識所唆擺的;另一些是本身有一定經濟力,具教育程度,甚至是專業的人士,他們因不滿國民黨而結集起來。這兩類人都應以不同方式來疏導。 前者需要讓其獲得真正經濟實益,以及用耐性使其知曉兩岸改善關係才是其利益之所寄,這不會使其家鄉被“吞掉”。後者則要讓其知道兩岸改善關係,可以讓台灣工商業有更大出路,經濟更加繁榮,他們的就業和發展機會會更加良佳。 三、 有一點不能忽略,就是台灣有不少民眾,特別是中產階級,他們看不到其工作及社會的發展前景,他們一方面對大陸心存恐懼,另一方面是對執政者,包括民進黨和國民黨欠缺信心,在經濟低迷下,更感前路茫茫,而這批人是社會中的中堅。因此如何使這群人的心安穩下來,使其看到前景,是非常重要。 最近當局決定放寬內地人到台灣旅遊,加強消費,刺激台灣經濟。在兩岸通航,容許大陸資金到台灣投資,與及政治氣氛的改善,在善意互動之下,不僅祥和之氣洋溢,台胞對經濟亦逐漸恢復信心,可謂初見成效。以香港回歸的過程而言,深信兩岸的關係,民眾對祖國接受的程度會愈見明顯。 不過,在這裡,本人再提出一些意見 : (一)應加強人才交流,教育及資歷互相承認:目前,文化交流,貿易及三通已日益頻仍,但在兩岸四地(包括港澳)之學歷承認,及互相開放予不同地區學生就讀,對未來之融和至為重要。長遠而言,大陸的學校、台灣的學校以及港澳的學校,均為中國的學校,不同地方的學生,大量到其他地方就學及就業,自然會加快彼此的共融,這一點,本人希望有關方面能加速其推動。 (二)台人過去感到氣悶,是覺得在與大陸交往時,會被矮化,在國際上被打壓。固然,大陸對於台灣在由主張台獨的政黨執政時,為了避免被其利用、造成“實質獨立”,因而需要強烈維持主權及“一個中國”。但今日形勢已改變,故大陸若不僅不限制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反而協助其在國際上加強交往,則自然會獲得台人好感。本人去年謁見對台辦主任王毅先生時,即極力主張以“奧運會模式”,以“中華台北”名義,讓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只要以非“主權國”名目出之)。本人看見今日北京首肯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世衛”,最近馬英九總統獲准經洛杉磯和西雅圖過境往中美洲,並由希拉莉國務卿主動與馬總統寒暄,這些都可以見到是國內政策的無形作用的影子。個人相信,這對兩岸關係的改善及善意互動有重大作用。 個人極希望在不同領域的國際組織與活動,大陸能主動地更大力地協助台灣參與。 (三)香港在兩岸關係上的重要作用應予加強。 長期以來,香港在兩岸交往不太頻繁之中,提供了重大的非官方的橋樑作用,只可惜由於過去種種原因,香港對港台之間的交往,特別是官方的關係,心存顧忌,這一定地造成了使其橋樑作用未能充份發揮的情況。 現時兩岸交往已頻仍,且多有直接連結,但這其實並不影響香港的重要性,因這除了是歷史的因素外,其實也有自然環境及既有的跳板及溝通作用。因台灣及香港都是外向型地域,不僅有大量港人、台人旅居海外,其商貿文化也與全球各地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還有,就是數十年來有不少台灣鄉親,在香港發展得到成功,他們以香港為第二故鄉,並以香港為跳板,在大陸發展,這對兩岸關係發揮極大作用。因此,加強港台關係,有百利而無一害。 因此本人建議: 加強港方及台方官方機構在彼此對方之運作及增設除了旅遊、貿易等辦事處外,一方面應設立香港在台的正式官方辦事處;另一方面並應加強“中華旅行社”在香港的功能。 簡化港台間人士入境的手續,彼此一經辦過手續後,即可無限制地在一定期間內多次往返。 鼓勵中國內地及港澳台的學術文化、經濟以至社會團體的交流,加速共融。官方對這類活動,應盡可能給予安排及經費上的支援。 在台灣經濟力謀出路,中國大陸經濟在國際上地位又日形重要之際,中國與東南亞協會間未來發展更見緊密之同時,大陸應鼓勵及協助台灣企業多在廣西及西南省份設廠投資、及打通其與東南亞地區經濟交往的途徑。 本人相信,上述各種意見,對加強及改善兩岸關係會發生實際幫助,相信陳會長及北京各位領導人早已有見及此,但仍提出愚者一得之見,尚祈諒鑒。幸甚。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