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意義及其產生的背景

經濟學(Economic Science)是社會科學的一種,主要研究有關經濟的原理、現象、引致經濟變動的各種因素,與及探討解決各類經濟問題的方法。 研究經濟學的目的,除了要瞭解各種經濟現象,掌握經濟知識外,當然最重要的是要解決各類經濟上的問題,從而提升人類的生活。 探討或解決經濟問題,有由整體社會的經濟現象出發,甚至對經濟與各個不同社會現象的關係作綜合研究;目的在解決整體的經濟問題。如經濟政策的斄定、國民總生產量及國民所得的提升、不同經濟環節的配合、經濟發展的趨勢,以致生產、消費、所得及分配等問題的探討等,稱為宏觀經濟。 至於就經濟部份的某些環節進行探討,包括某個行業、某類產品、或個別企業、以至私人經濟等,稱為微觀經濟。 “經濟”就是“經國濟世” “經濟”一詞,在中國已是一個很古老的名詞,屢見於古代典籍當中。 在中文辭彙裏,含有“經國濟世”的意思。經是“經緯”的經,有恒常的意思;有時也用作具有典範作用的文獻或行業。假如用作名詞或動名詞,那就含有管理、治理的含義。經國,就是治理國家。 濟世的“世”,當然是指社會、世間。濟,助也;遇水而以橋度之謂之濟。簡單地講:就是協助黎民解決厄困,使能夠得到生活,或使生活過得更好。 所以,由“經國濟世”這辭彙簡化而成為經濟一詞,在中國從來就是指宏觀的治國之道中的主要部份。也就是從來就與政治有密切關係。這與西方經濟學最初從屬於政治學,是有其相通的原理的。 中國的統治者,包括諸侯、帝王,與及眾諸侯帝王負實際管治責任的士、大夫,從來都重視國民經濟。 中國自古重視經濟 因為國民經濟牽涉整體的國力、也牽涉到民心的向背。 古代君王雖不至如孟子所說:“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但也深知人民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故大家都認同“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是最佳的治國之道與長治久安之計。 中國人民,自古以來,都是平和而容易滿足的民族,所以他們所好的,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得到溫飽,家庭倫理,能夠樂也融融。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只要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少遇上大饑荒,國家賦稅不繁苛,大家可以生活,便會感到滿足。 所以中國的盛世,大多是輕徭薄賦,人民無以為生,以至揭竿起義的,多是君王有太多雄圖偉略,連年征戰。或抽調大量壯丁,出征遠方,以致曝骨沙場;或從事龐大工程,雖然其建築足以名垂千載,但其王朝卻往往不過三世,甚至及世而亡。 中國一向傾向小政府 從中國歷史證明,中國都較傾向於“小政府”,重視生產、以節儉為美德,不鼓勵過份的消費。 西方對經濟學的發展及受到重視,還是近世紀的事,其學說可謂由重農主義開始,至重商主義興起,經濟學始趨成熟。 故我們可以說,西方經濟學,非到阿當‧斯密建立較完整體系之前,西方仍未有成熟的經濟學。 至其原因是西方、即主要指歐洲,自羅馬帝國滅亡後,無論是東羅馬帝國演變而來的拜占庭帝國,抑或繼西羅馬帝國的鬆散的神堅羅馬帝國與及以梵蒂岡為中心的教皇國,都將注意焦點放在靈修的精神生活上,宗教信仰占了生活上一個頗大的比重。 在教皇管治的宗教生活以外,歐洲的社會基本上是由有公爵侯爵名銜的領主所統治的,即“小國寡民”的公國或侯國。 在這種體制下,所有人民的生活,均依付于領主的土地,他們努力耕種,供應領主各種物質,以換取領主們容許他們生存,並給予他們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 歐洲早期屬莊園經濟 這種典型的莊園經濟,當然無需要有什么“經國濟世”的理念。 雖然西方在很早時期,便有活躍的往來于各地的商人,撇開很早便在歷史舞臺上出現的腓尼基人,他們在數千年前便已穿梭往來於地中海四周港口貿易,中古以後,歐亞之間,雖亦有商人往來于中國、中亞細亞、西南亞洲及歐洲東南部,但也以阿拉伯人及義大利人居多。與歐洲大多數公國侯國關係不大。這與中國自古以來,在華夏系文化覆蓋的廣的土地上,便已有眾多精明及努力的商人,從事組織生產或往來貿易,他們在接近“自由貿易”的情況下,只需繳交相對的不高的賦稅,便可買田建屋,甚至建立起“富可敵國”的商業王國。 國早有自由貿易催生經濟學 故中國歷史上,無論是群雄對峙的分立局面,抑或大一統的百載皇朝,公私經濟都非常活躍。“經國濟世”這門學問,很早便已趨於成熟,這與歐洲歷史不大相同。 所以,嚴格而言,歐洲之所以催生經濟學,使其脫離政治學而成為獨立的社會科學,是在民族國家出現,一些比較實力雄厚,包括領土面積及人民的數量都比較大的國家出現時,他們的公私經濟才開始活躍,於是“經濟”也被提升到有系統地加以研究的地位。 由上述經濟學形成的過程來看,可以得出結論是:經濟學的產生及受到重視,是基於需要,而其開始,是著眼於宏觀方面的。

Continue Reading

第一講 ——– 市場營銷是企業的命脈

在現代企業經營中,“市場”無疑是最重要,並對企業的發展,以至存亡,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固然,作為經營的實休,企業受自身與做為外在不同經濟環境中、縱橫交錯的複雜關係裏的一個單元。有著不少內在與外在的因素,每個都很重要,也都對企業的經營、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若與“市場”這一因素比較,其重要性是難望其脊的。 大致而言,現代企業所面對的問題不少,包括: (1) 組構與集資(Building up the Organi gation & Capital Collecting) (2) 營運策略與業務定位(Operating Policy & Business Direction) (3) 行政與人事管理(Administration & Personel Management) (4) 財務監督(Financial Control) (5) 研究創新與發展(Research & Creation & Development) (6) 市場推廣與發展(Marketing promotion & Deuelopmenot) 影響企業發展的六大因素 上述6大項中,首兩項、即組構與集資、營運策略與業務定位是最早期的因素。當然,在其後的經營當中,營運策略與業務定位也是每隔若干時期檢討一次,而融資也是每一次發展所需要進行的活動。 行政與人事管理,與及財務的控制或監督,是對一個機構的內部管理。這與生產效率、管理素質、收支控制、與及財務運用的效益等,發生直接的影響。 研究、創新與發展,是每一個機構要在成功或穩定的基礎上,將業務推向另一高峰的必要手段與步驟。 世界上不少有成就、不斷擴大、不斷創新的企業,都會將營業額的一個百分比,撥作研究經費,以便使產品能夠不斷推陳出新,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當中,保持較佳的佔有率及維持較高的邊際利潤。 至於市場推廣與發展,則更是企業生存的命脈。 生產要適應市場需要 生產本身,無論是有形的產品生成產,抑或是服務行業的無形產品,本身不能單獨構成一個決策過程或企業行業。 因為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消費,為了適應市場這所需。 大多數企業,只能設法找出市場上需要什么,然後因應本身的某些優勢或相近技術與經驗,去生產必然有市場的產品。 這是風險較少的做法。 當然,風險與利潤往往成正比,只生產一些眾所周知﹒在技術上要求不高,或其技術早已家傳戶曉的產品,邊際利潤當然較低,但勝在風險較小,不致浪裏翻船。 所以創造市場,帶引消費潮流,那只能由大規模企業去推行。 大企業創造市場,帶引市場 凡是在行業上處龍頭地位的企業,每年都會撥出一些經費,去從事新產品的開發,這當然很花錢,企業因開發新產品,耗費過大,影響財政結構,以至陷於困境的例子,屢見不鮮;但大規模的企業,為了保持領先地位,也更為了開發成功時,因該產品並無其他競爭對手,邊際利潤可以較高而獲得良好的利潤回報,故都不惜花費龐大的資源,以從事研究與開發。 但是,企業在商業競爭的戰場裏,其實有兩條戰線;產品的創新或特色 ,固然是一條戰線,但如何找開市場,如何在森林法則主導下的慘烈競爭的環境裏,打出一條血路,佔領到一些陣地,那更是一條絕不能放鬆的戰線。 失去市場,意味死亡 […]

Continue Reading

投資要注意些什么課題

投資(Investment)是指資金的投放問題。主要是指資金投放到那裏?應該如何投放? 這包括投資的策劃、部署及落實。當然,策劃前的調查研究,與及落實後的檢討與核實都是重要的。 不時檢討是要核實投資的表現是否與預期相符?需要堅持所訂定的原有計劃及程式,抑或情況已超出了預期,由於估計上錯誤了,或是一些新的因素使形勢有變,而需要當機立斷、改轅易轍! 當然,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盈利,但最最需要注意的還是安全的問題。 對於消費因素,愈來愈受重視,一般經濟學,探討的課題包括(1)生產、(2)消費、 (3)所得、(4)分配。 在傳統的理念上,生產是最主要的課題,沒有生產、消費、所得及分配都無從談起。 但在現代經濟理論上,卻認為消費的因素才是最重要;因為生產是為了消費,沒有消費,也不必生產。同時,刺激消費,可以達至增加生產的目的。凱因斯以後,此說大行其道。 這對西方近幾十年的經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以後也擴散至全世界)。大方向上,影響是正面的,因為刺激了西方經濟的發展,當然,無可避免地,也帶了一些後遺症。 至於生產要素方面,傳統經濟學將之分為四大類,包括資本、土地、勞力及管理。 這是按十九世界時生產模式來排列的。不過踏入了20世紀,尤其是20世紀的最後20—30年,由於經濟及金融模式的轉變。加以科技的進步,已使這四個因素的重要性、次序起了變化,而每一個要素本身的內涵,也有了不同的改變。 管理因素,至為重要 在傳統經濟學中,管理是放在最後的,這是由於19世紀時,生產模式都比較單純,如農牧業,或勞動力較密集的初級工業,管理只是不能缺少,但比重卻並非那么大的因素。 隨著生產模式多樣化,國際貿易比重加大、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性愈來愈大之時,一切講求效率、講求投入與產出的效益比率,與及與外在因素,如利率、匯率、存貨比率、速動比率等關係愈來愈密切時,管理的因素,便一躍而成為生產上最重要的因素。 至於資本方面,其形式也愈來愈變得多樣化。 過去,經濟學家們早已將資本並非看成單純地指資金,他們已把一切生產工具及生產資料,看作資本的一種形式,但普遍地還沒有關注到“技術”的因素,頂多也只是將技術當作是高層次、高素質的“勞動”要素的一類。 科技日進,技術成新經濟中資本的一種 隨著科技日趨發展,新經濟的出現,在尋找資金不難,但卻技術有價之時,技術(或專業能力)已不僅僅停留在“高級勞動力”的一個層次。而且更成為資本的其中一種形式。 現時國際上不少科技或“新經濟”模式的企業,往往都讓其管理層或專業技術作價若干,作為股本的一部份,或是訂定一個認股價之後,容許這些高層職工,在一個期間之內,以事前確定的認股價認購股份。 對此,現時中國有關方面,亦已對技術轉作股份有一套法律上的統一規定。 理論、技巧多方面探討 我們“投資技巧與理論”這個課程所要探討的,不是技術轉股,或是擁有土地、廠房或存貨,作為投入資本的一部份的問題,固然這都是投資形式的一種。但是,我們將把課題集中在擁有資金,如何投資的問題?包括: (1) 探討目下投資的專案有那些? (2) 資金大小及緩急置用,可以怎樣部署? (3) 不同年齡或不同基金組合應採取怎樣的策略? (4) 如何面對經濟盛衰周期及行業盛衰周期? (5) 怎樣在不同時期中選擇不同行業,與及在同一行業中怎樣選擇投資物件? (6) 怎樣看待利率、匯率等因素? (7) 原材料如石油、鋼鐵和原料性商品的價格對經濟以至投資有些什么影響? (8) 怎樣由年報及其他資料中分析公司的良莠。 此外,還有各類的分析工具,如市盈率、息率、成長率、回報率、公司資產等基本資料分析一間公司,與及運用圖表、走勢、動力指數等判斷入市的最佳時機,這都是本課程要探討的。

Continue Reading

助您打開進修之門

投資理論與技巧 投資要注意些什么課題 “香港甦豪協會”(SOHO)《創業導航》課程 《創業導航》課程首度開講,學員、講者嘉賓質素甚高,實戰經驗交流裨益極大。(香港)(2/11/2007) 香港甦豪協會(SOHO)《“創業導航”課程》——“創業前的準備”,黃嘉錫律師、Banner Shop創辦人主講。(香港)(9/11/2007) 《創業導航》課程、“燕之家”、“大班冰皮”負責人主講《由創業到名牌》,市場專家林建東、林譽蘭傳授分享其成功經驗。(香港)(13/11/2007) 香港甦豪協會《創業導航》課程,講者一致認為信用、品牌至為重要。(香港)(22/12/2007) 《創業導航》第五講“合夥拍檔之道”,講者一致認為要在開始時書面寫得清清楚楚。(香港)(4/1/2008) “領導與招聘藝術”。(香港甦豪協會《創業導航》課程之六)(11/1/2008)   市場營銷學 第一講 ——– 市場營銷是企業的命脈 經濟學原理 經濟學的意義及其產生的背景   領導人須要有遠見、為團隊確立方向、願景和共同價值觀,是甦豪協會《創業導航》課程講者之一致意見。(香港)(11/1/2008)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