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各界對辛亥革命的回應

香港與辛亥革命的密切關係,例如孫中山早年在香港活動的情況,與中會、同盟會時期香港革命事業的進展等,學界已作了不少探討。但香港社會在辛亥革命爆發前對革命活動的同情和支援,如蓄發不易服運動的舉行;武昌起義後,香港報紙廣泛報導革命消息,在華人社會中激起強烈反響,至今仍缺乏深入的研究。 1911年11月間,廣東宣佈共和獨立,香港市民舉行大型慶祝活動,許多商界人物且捐款資助廣東軍政府。次年1月,為慶祝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全港華商休業一天,其熱烈程度不比中國內地遜色。當時香港政府既無法控制華人對辛亥革命的響應,又不能對行動表示支持,還要防犯突發的事情,實際上處於尷尬的局面。在民國政府成立而清潮皇帝又未退位期間,港府的舉措和對待革命活動的態度,是比較為難的。孫中山、胡漢民等革命領袖來香港的情形,也值得注意。 本文擬重組有關史事,探討香港市民響應辛亥革命的情形,釐清若干被忽略的問題,進一步說明香港對近代中國發展所作出的貢獻。

Continue Reading

孫中山之革命運動與老師區鳳墀長老之關係

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孕育,始終在香港所受的教育,以及基督教徒的教導和鼓勵。而孫中山組織與中會推行革命運動,亦是以基督教徒為主要。在香港基督教徒中,影響孫中山和支持孫中山最力的人,應以香港通濟會堂區鳳墀長老莫屬。 區鳳墀佛山縣人,在廣州倫敦會信教,後來港任教聖公會拔萃書館。當孫中山一八八三年由香山來港,入讀拔萃書館,故受教于區鳳墀,而同年孫中山在美部會(公理會)受洗歸信基督教,洗禮之教名原為”日新”,後由區鳳墀改為”逸仙”。至於孫中山日後就讀的香港西醫書院為香港通濟會堂毗鄰,故孫中山日中生活多與區鳳墀接觸。及至陳少白與孫中山之結交,是由區鳳墀引介。在與中會的成立,區鳳墀加入為會員,支持革命工作。一八九六年孫中山倫敦蒙難獲釋後,曾致函區鳳墀師表以心志。在孫中山在海內進行革命的一段日子,區鳳墀以其在香港政府任職總文案的地位,不但在言論上廣為革命宣傳,並且維護革命黨人的活動。又以區鳳墀在教會任職長老,在基督教徒中素具影響力,他對孫中山革命的支持,多獲教徒的回應。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成功,孫中山自倫敦經香港回國就任臨時大總統之際,倡議教徒辨報支持革命言論,開啟民智。隨後區鳳墀聯絡教徒創辨《大光報》,發揮與論的功用。 區鳳墀可謂孫中山的老師,但對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可說是一位追隨者,至死不渝忠於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對辛亥革命作出貢獻。

Continue Reading

孫中山先生與華僑

孫中山先生誕生于民國紀元前四十六年(清同治五年、西元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於民國十四年(西元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病逝,享年六十歲,致力革命四十年。孫中山本身就是華僑,自四十歲始,出國到檀香山就學,其後組黨、籌款、反清、討袁,前後共計有二十年的時間在海外奔走革命。 革命需要人力與經費的支援,最主要的來源是海外華僑,因此孫先生曾說過”華僑為革命之母”。但華僑也並非完全或一開始即支持革命,主要是因為清政府及保皇黨對華僑影響力的消長、革命黨在海外的宣傳及國內起義所帶動的風潮等因素,而逐漸支持革命。 本文除概述華僑對革命的支援,及影響華僑對革命支持的因素外,並介紹孫先生在建立民國後的華僑政策。 關鍵字:孫中山、華僑、革命、僑務。

Continue Reading

《臺灣民報》中的孫中山

《臺灣民報》為日據時期唯一代表臺灣同胞的言論機關,創刊於1923年,旨在為發臺灣文化,激勵民氣。當時臺灣知識份子受到辛亥革命成功,創建中華民國的影響,對日本殖民統治的反抗運動由武裝抗日,轉為從事社會運動。 《臺灣民報》創刊之後,對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運動及其學說,是有報導,至孫先生逝世北京,《臺灣民報》第三卷第十號即刊出悼文《哭望天涯弔偉人》、《長使英雄淚滿襟》,以表哀悼之意,並舉辨追悼會。 本文擬從《臺灣民報》中的文字,及相關史料,整理出當時臺灣知識份子對孫中山的看法,及所受到的影響。

Continue Reading

《香港華字日報》對研究辛亥革命的史料價值

《香港華字日報》目前共有80個縮微膠捲(1895-1940),是目前保存最多的近代香港中文報紙,研究近代中國的學者都知道其重要性。本文著重談《香港港華字日報》對辛亥革命研究的史料價值。 在清末民初,《香港華字日報》特別注重對廣東內地的報道,所設立的”羊城新聞”、”廣東新聞”等欄目,都置於新聞欄目的首要位置,而香港新聞在相當長時間內反沒有專門欄目。 廣東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孫中山為領袖的革命党人始終把廣東作為主要的活動基地;同時,廣東又是國內近代工商業特別發達的省份,商人的政治活動十分活躍;此外,晚清廣東的十紳、晚清廣東的城鄉社會等都是近年學術界很關注的問題。然而,研究廣東辛亥革命的檔案資料,目前已不可多見;清末民初僅廣州地區就曾有過一二十種報紙,但目前絕大多數已蕩然無存,只有少數留下繼續的殘張;雖然《申報》等少數外地報紙有不少關於廣東的報道,但終究不如當地報紙。因此,《香港華字日報》作為目前唯一一種保存比較完好的、特別關注華南(尤其是廣東)的報紙,對研究辛亥革命運動,尤其對研究辛亥革命時期廣東的社會、經濟,研究內地與香港居民對革命的態度,具有難以替代的重要的史料價值。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