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建國方略》與武漢現代化
以1862年漢口開闢商埠為契機,武漢的現代化經濟開始起步。現代商業、金融和工業為主導的現代經濟出現,是武漢一次劃時代的變革,並且成為中國中部的現代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地帶,但它無疑深深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 1921年4月,孫中山先生親臨武漢。幾年後,他又精心撰著《建國方略》,勾書了中國建設的宏偉藍圖,對武漢的現代化建設曾多有規劃和發展的論述。當時,國民黨無暇顧及,先生的宏願終是幻影,新中國成立後孫中山的遺願才能以實現。 (一) 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對武漢現代化建設發展的指導思想是: “武漢指武昌、漢陽、漢口三市而立,實吾人溝通大洋計劃之頂水點,中國本部鐵路系統中心,而中國最重要之商業中心地。” “漢陽已有中國之最大鐵廠,而漢口亦有多數新式工業,武昌則有大紗廠。” “漢口以為與世界交通唯一之港。” “在整治長江堤岸,吾人須填築漢口前面,由漢水合流點龍王廟渡頭起……” “漢水以橋或隧道,聯絡武昌、漢口、漢陽三城為市……可以建橋,或穿隧道”。 “武漢將來之計劃,必須定一規模,略如紐約、倫敦之大”。 世紀之交的今天,我們看到這個規劃,有一種歷史感,歷史只有隔著一定距離,才會看到它的結果。《建國方略》規劃了一批又一批人的觀念和思想,先生對武漢現代化建設,在當今有了更新更大的長足。 (二) 武漢在建國後有兩次飛躍,第一次從1953年至1960年,第二次在黨的十四大以後,我國對外開放政策向內地延伸對中部的推動,促進了至今的城市建設高潮。 第一次飛躍時,中央人民政府于50年代初將三鎮劃作一個城市,使武漢兼具了政治中心和工商業、港口–經濟中心的雙重功能。 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二為業得以高速發展,武鋼、武重、武鉛、葛化等一批重工業項目和長江大橋、鐵路樞紐等重點工程,都是在這段時間建設的。1959年,全民大辦工業,加上一批地方工業上馬,全市形成了12個工業區,這個時期城市規劃,基本上沿革孫先生《建國方略》實施,形成了90年代以前武漢市的”骨架”。 天河機場、漢口新火車站通車、武漢港口、長江二橋、白沙洲長江大橋、江漢三橋、四橋、地下隧道等一大批交通實施相繼建成,形成現代”九省通衢”的新格局,孫先生對武漢各類”新式工業”的期待,有了歷史的回音。 近年,三峽工程的與建,漢口龍王廟長江堤岸的整治,漢陽南岸咀的開發,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光織通信,生物工程、微電子與計算機、激光等”朝陽生產”,神龍年為15萬輛的生產能力和年吞110萬噸青山外貿灘港口,京九鐵路的通車等都是遵循先生《建國方略》對武漢現代化規劃來實施的,先生遺願得以實現。 世界正在認識武漢,武漢正走向世界。實現孫先生的《建國方略》中提出的”武漢規劃略如紐約、倫敦之大”的宏偉構想,必當為期不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