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什麼好?(上)

– 特 稿 – 九七問題浮現,香港人被迫接受盲婚啞嫁的安排。儘管各有關方面提供了一幅未來美麗的遠景,保證這保證那,但香港人仍然感到迷惘,欠缺信心,這與民族大義無關,與是否愛國更扯不上關係,一般黎民不可能個個是堯舜,他們關心自己的自由與生活方式是否可以得到維持,原是人之常情,本身並不產生對與不對的評價。 要不是九七浮現,也許香港人還不感覺到原來是世界上極不多見的幸福的一群。 幸福是什么?有人說是滿足於現狀就是幸福。如果這個界定不遠離事實,那么,香港人——最低限度是大多數的香港人,相對而言,那真該算是幸福的了。 尤其是經常在外面走動的人,去的地方多了,就更覺得香港之可愛。 香港到底有什么可愛?姑且將記憶中三位知名人士的極具智慧的話,試行列出,看看讀者們是否有同感: 前任立法局議員蘇國榮先生認為:在香港是“可以怕老婆也不用怕政府”。 現任廣播處長的前任新聞處長張敏儀小姐指出:香港的新聞及傳播機構對於政府的新聞稿件,是有權自行決定是否予以刊登的。(張小姐現已轉任駐日本辦事處負責人) 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議議員鄧蓮如女士說過:“資本主義本身並不是罪惡,罪惡只是那些憑藉本身財富而濫用權力的人。” 上述三段說話,只是筆者執筆時的回憶,可能與他們的“原裝”有很大的出入,這首先要請他們三位及讀者們指正及願諒,但不管是他們的真正的意思也好,抑或只是本人覺得他們的意思是這樣也好,上述三種意念,實在代表了香港社會的若干寶貴的特質。 “怕老婆也不怕政府”,表面只是一句風趣的話,但卻說明瞭一個自由法治的社會,人人有法可依,人人都可以得到法律的保障;只要在法律範圍之下,人人得享自由,政府只是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及促使社會不斷發展的公器,人民無需恐怕政府的干預及壓迫,真正做到四大自由中“免於恐懼”的自由。 張敏儀小姐說這話的時候,正是新聞處長的身份,她以政府新聞首長的身份現身說法,充份表達出香港這個自由社會,新聞機構是絕對受到尊重的獨立機構,他們不會成為當政者的傳聲工具,絕對有權根據自己的判斷去處理各種新聞。而事實上,新聞自由是言論自由的基礎,而言論自由又是一切自由的基石。 至於資本主義方面:不錯,香港是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香港就是因著自由經濟、法治及容許資本家充份發展而得到成功。但香港的資本家並沒有濫用他們的權力,他們絞盡腦汁,爭取盈利,且因其成功與獲利,提供了社會大眾所需要的服務及日新月異的產品,也為眾多員工們提供了不少工作崗位。 他們依法完稅,對社會可謂各不相欠。他們沒有濫用權力外,事實上,他們也不必濫用權力,因為他們知道:使為他們工作的人感到滿意,是進一步獲利的辦法,向普羅大眾炫耀,引起社會不安,啻是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 所以,香港資本家對普羅大眾的“白眼症”,或是普羅大眾對資本家的“紅眼症”都不算嚴重。 故個人認為:香港基本上是一個令人留戀的社會,香港人真的是幸福的一群。 其實,香港之可愛處,除了上述三位所提及的以外,優點可說俯拾即是,如: 引伸“怕老婆也不用怕政府”之言,在民事訴訟上,閣下與政府只是處於平等的地位。如你認為政府濫權或侵犯了你的人權或產權,你可以控告政府。閣下在政府停車場摔了一交,可以要求政府賠償,運輸署扣押違例小巴,也可以告政府濫用權力。 政府認為你犯了刑事罪行,除了極少數的事例,如行使空頭支票或涉嫌違反防止貪污條例等以外,你無需自己證明自己無罪,主控官必須向法庭提出絕無疑點的證據,而由法庭根據獨立的證供判案。在被定罪前,任何人都是清白的,而且任何人被控之時,也可以有自辯或延聘律師辯護的權利。嚴重的案件,更有陪審團獨立思考判案。 市民可以獲得法律諮詢服務,貧窮者可以獲得法律援助,不必擔心“貧不與富敵,富不與官爭”。 香港可以有超級富豪,但不會有特權階級,無論是多高級的官員,抑或是行政立法兩局議員,他們都只能在法律之下從事公務。除了因財富而可以在物質上有較多享受外,富豪亦常人也,他不能“搶親”,不能“霸佔”別人田產,雖然可以競投土地,一擲億金,卻不能用金錢購買愛情。 廉署的成立,基本上社會已較為公平,貪污已大大減少,政府的效率因而提高。 雖然未盡人意,但香港政府尚算是一個效率不低的政府。公務員中不少是年青有幹勁的精英,愈高級的官員中,其朝氣也越顯得蓬勃。 香港教育雖然尚待改進的地方很多,但政府提供九年免費教育,大多數適齡青年均可獲資助高中學位;只要是用功及具有潛質,無論你來自公屋區域抑或半山豪華住宅區,都有相同的進入香港兩間大學或高等學府的機會。香港的教育機會是充份均等的,教師質素、學校設備,香港也算是過得去的。 香港不因男女性別而影響到受教育機會,政府用人方面,工商各業方面,對任用女性為主管絕無歧視,女性在整個社會中,是受到公平及尊重的。 香港雖然人口稠密,居住困難,但政府為二百多萬市民提供了廉宜的居所,居住環境逐漸改善之中,一時未能完全解決的,也有輪候的機會。 有錢人可以看私家醫生,普羅大眾也可獲得充份的醫療照顧。雖然要輪候,但費用廉宜。真正需要留醫的,在公立醫院動大手術及長期留醫,費用也不難負擔;醫生及護理人員根本不理會你是貧窮抑或富有,只知盡力醫治,遇急事進院,絕對不會發生要先交手術費才肯開刀的情形。發展中國家,抑或先進如美國,也不會有一如香港般的充份而廉宜的醫療服務。 雖然空間狹窄,設施仍未算很足夠,但公園、運動場、泳池、圖書館等市政設施,逐漸增加,市民生活得以次第改進。 香港路面不足,車輛眾多,但在不錯的管理之下,香港的交通尚屬差強人意,尤其是通往新市鎮或是市區的新型幹線系統陸續形成,往來暢通,大大節省了耗在路途上的時間及精神,提高了經濟的效益。 警察部隊質素逐漸提高,執法者本身必須遵守法律,市民的私生活及居室不會受到非法干擾。香港有組織的犯罪不算嚴重,破案率也差強人意,市民的安全感尚算不差。

Continue Reading

香港有什么好?(下)

(14)除一些私人會所外,任何人都可以光顧任何飲食或合法娛樂場所,費用不算太貴,經濟條件不太好的,可以不光顧那那么多,但一次半次也花費得起。此外,在香港生活的彈性很大,有數千元一件的衣服,也有三數十元的貨色:酒樓食肆、大牌檔到處都是,營業時間長,衣食住行允稱方便。香港人的財富雖然差異極大,但起碼的生活卻不難維持。 (15)香港的失業率極低,幾乎達到充份就業。香港人有充份的擇業自由,不受政府或強大工會的限制,唯一的限制是自己的能力。 (16)香港的企業家沒有受太多的法例限制,有眾多高質素並能充份合作的技術及服務人員。金融、運輸、電訊都能配合得很好。最重要的,是他們無需面對處處與他們為難的政府及充滿敵意的群眾。相反的,他們得到政府的推展貿易、提高生產力等的諸多協助。稅率極輕,群眾對他們的羡慕多於敵視。 (17)受薪階級稅項負擔也不算太重,工作雖然緊張,但假日卻可一享天倫之樂。電視節目雖頗受抨擊,但製作水準不算太壞,有來自各國的電影可供選擇,歌迷、球迷及馬迷也各得其所。 (18)香港的富豪是世界上最寫意的,甚至連安全也不必顧慮,(為企業的發展而拼搏是另一方面),不像某些地方經常發生擄人勒索事件,可以說是連保鏢也慳番。至於無產階級群眾找他們的麻煩嘛,那更是不會,自有無產階級的“導師”為其約束約束,你說妙不妙? (19)別以為別人得為富豪,你便自怨自艾,香港社會另一個優點是充滿了各種機會;只要能夠勤奮、聰明,把握機會,任何人也可以爬上成功的領域,因為香港是一個可以有對流作用的社會。 (20)若是不夠聰明又如何? 那么安安份份在本位上工作罷,一般生活是不成問題的。若是天生殘缺,無法自行照顧,在經濟力日漸雄厚的環境下,政府當局也越來越負擔更多這方面的責任,福利開支占政府歲出的比例,近年屢見增長。 (21)有人批評香港不中不西,基實她是亦中亦西。這種中西文化交流及溶彙,正是香港另一項寶貴的特色。所以,香港沒有種族歧視,老番阿差日本人,都可以在香港公平競爭,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22)香港不單沒有種族歧視,宗教上的互相尊重,各自發展,更是世間少見。當世界各地都因宗教信仰而流血衝突之時,香港各大教派的掌門人卻可以同聚一堂,研討如“怎樣加強德育”等的問題,那是何等令人欽羨與感動? (23)在政治上,香港也很能互相容忍,不同政見的人,都可以暢所欲言。茶樓中,經常可看到同一桌上,分坐數位互不認識的人,他們可以各自閱讀自己的左報或右報,甚或狗經馬經連環圖,各不相干。 (24)香港政府在決策上,雖然可以獨斷獨行,但由於其英國本身的傳統,故在一些無必要獨斷獨行的問題上,讓公為人士、或各種諮詢委員會先行發表意見,有時先以綠皮書形式提出,有時聘請獨立的顧問公司研究,故在運作上,,也允稱順遂與開明。 (25)在出入境問題上,香港人是絕對自由的,他們無需經過繁複手續以取得離境許可。在居住上,也可以絕對自由,不要小看這種自由,如果失去了,那與坐牢沒有兩樣。 (26)不僅人可以來去自如,資金也可以來去自如,只要是通行貨幣,在香港都可以自由兌換,這大大有助於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金融及貿易中心。 (27)香港雖無天然資源,但憑藉香港人的努力,迅速模仿國際的先進技術,故能運用別人的原料及設備,製造出價廉物美的產品。玩具業、制衣業執世界牛耳,鐘錶、電子及各種產品,均在世界獲得廣大市場。 (28)由於自由貿易體制及香港人的龐大購買力,故世界各地的產品,均能彙集香港,而且價廉物美;哈密瓜、金山橙、呂宋芒、臺灣西瓜,澳洲啤梨,以至各國的先進工業產品,香港人都有幸品嘗及擁有,法國拔蘭地、德國平治豪華汽車,以人頭計,香港還是最大銷場呢! (29)香港最大的優點是她的開放性,本地及世界各地的訊息,都能迅速獲悉;民間也可以組成各種五花八門的社團及監察小組,公共事業、房屋子問題、教育政策,以至廣播事業、色情刊物等等,也可監他一監,管他一管。任何政府機關或公共事業,都暴露在公眾的眼睛之下,做錯了事,休想文過飾非、蒙混過去。治安機關的“砌生豬肉”時代成為歷史陳跡,任何人如自覺被不公平對待,多種投訴途徑任君選擇,乜乜投訴科固然有效,各級議員也歡迎大駕光臨。為了選票,他們不能不恭聆傾訴,如仍覺得不夠“卡士”,還可向兩局辦事處或港督府請願呢! (30)香港另一項使人感到欣慰的文明之處,是每一個“個人”都受到應有的尊重,普羅大眾在富豪面前,固然無需感到自卑,富有人家面對一般群眾,無論在真心上,或教養使然上,絕大多數都能保持謙和的態度,因為他們之間,除了在財富上有些分別外,其他作為一個人的基本權利而言,根本上是沒有分別的。 至於一般政府官員,面對有事洽商的市民,大都能耐著性子,予以解釋、說明,早年的頤指氣使,已不復多見。除此以外是契約關係,互相幫忙,有時還很難分得出是誰靠誰哩! 上述拉雜列舉了三十點香港的好處,細分之下,可以共達百點之多。其實,香港的好處,又何止千百點呢? 這些好處其實是盡人皆知的,只是在我們擁有之時不覺得它的存在與寶貴,就如陽光空氣一樣,在失去之時,才知道不可或缺。 回顧我們中國歷史,戰禍天災占了大部份時間,即使昇平時代,由於生產技術進展緩慢,人民生活,也不過爾爾。就拿歷史上極負盛名但其實為時甚短的“文康之治”、“文景之治”,“開皇之治”或是“貞觀之治”來說罷,與今日香港比較,相信還是蚊胼與牛胼哩! 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戰後香港這“鬼佬之治”所造成的繁榮與富足,原因有多端,英國人的管理,華人的勤奮,固然是原因,但最主要的,還是制度使然——是“自由、法治及人權”的產物。 香港奇跡的果實,由香港人所分享,但說實在話,香港的成功,很多時是建築在中國痛苦之上的。翻開歷史,每一次香港的進一步發展,不是必然的牽連著一頁中國內憂外患的史篇嗎? 如今,香港主治權的轉移已成事實。以香港成功的果實與經驗,其實是可以對因“人禍”而造成長期創傷的中國施以療養及啟導的。 今日中共已由統制經濟的死胡同走回來,實行開放政策,不管是被迫也好,是歷史的必然發展也好,這不正是香港對中國回報的契機嗎? 不過,香港能否發生作用,完全視乎我們能否把香港社會上的優點保存下來,這需要誠意和善意,更不是單求“統戰”而造成和稀泥的局面所可以奏功的。 在我們決定做任何事情之前,不妨先想想:“香港有什么好”?

Continue Reading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之回顧與前瞻(一)

一. 前言 不少中國人,包括中國大陸、臺灣、港澳、以至其他地區的中國人,都很愛講「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的豪情壯語。這對久矣備受西方壓迫,或是政經社會長期落後於西方的廣大中國人而言,這毫無疑問是一種很有提升精神效果的激勵語。至於實際情況,是否如此,那就真要用上鄧小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來驗證了。 不過,即使我們懷疑上面的講法,或對上述的講法有所保留,或只是審慎樂觀,但假如說在下一世紀開始以後的若干年代,太平洋周邊的西面,將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地區,那已是不爭的事實,因為這亦是二十世紀最後階段的表現,而此一表現繼續延伸至二十一世紀,應該是大家都會認同的。 再回顧二十世紀的最後二十年,亞洲東部,由日本、韓國、臺灣、中國大陸、香港、以至東南亞,經濟都高速增長,期間日本雖然因經濟過份擴展,金融體制劣質化,以至泡沫爆破。經濟一落千丈,衰退達十年之久;至近期始漸由穀底鞏固並且開始爬升,但期間內其科技所帶動的經濟環節,仍然是大有進展的。 有「亞洲四小龍」之稱的臺灣、韓國(南朝鮮)、香港及新加坡,成就更是驕人,這幾個地區人民的生活得到大大的改善,其餘繼四小龍之後,被稱為「亞洲四小虎」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及菲律賓,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雖然二十世紀最後兩年,亞洲爆發金融危機,泰國、印尼、南朝鮮、香港等經濟遭遇重創,一些國際大炒家,如「老虎基金」、「量子基金」等更乘機落井下石,其餘地區也遭遇不同程度的打擊,但幸好在千禧年來臨之前,上述各國,也都已有不同程度的復蘇勢頭。展望進入二十一世紀,復蘇步伐將會加快,並會回補及繼續金融風暴前的經濟增長。 在西太平洋地區的經濟體系中,當然少不了海峽兩邊的臺灣及中國大陸。 臺灣的面積及人口,雖然分別只有三萬六千方公里及二千二百萬人,但由於其過去半個世紀來,政治環境相對穩定,私人經濟環節得到充分發揮,加上當政者高瞻遠矚,很早就已預見未來資訊科技的發展及作用,因而著力投入,經過四分一世紀努力,其成就僅次於日本而稍超越於新加坡及南韓,並成為其經濟成長的一項主要因素。

Continue Reading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之回顧與前瞻(二)

二﹒中國經濟起步最遲 無論在經濟及民用科技上的發展,中國大陸無疑是起步很遲,其經濟基礎底子本來就很弱,加上過去一段日子,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體制下,一切由上而下,雖然易於建立統一目標及有效分配,但卻壓抑了勞動者的勞動意欲,資源亦未能有效運用,容易造成種種浪費。所以在二十世紀中期以後的主要階段,中國的經濟,都大大落後於亞洲其他國家,更遑論是歐美工業大國。 不過,中國自從在二十世紀最後二十年開始起步,到九十年代加快步伐,其經濟實力逐漸顯現,在亞洲以至世界經濟衰退中,中國雖亦免不了受到一些影響,但較諸其他國家,畢竟尚屬輕微;中國每年的經濟成長率,多年來都達到雙位元數位,九八、九九年雖然增長較低,但也能夠「保八」、「保七」、部分省市更仍然超過百分之十以上。 中國之所以能夠有此驕人成績,除了因為中國經濟基數低 ,增長有較大空間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經濟政策運用得宜,多年前進行宏觀調控,避免了一次「低層次泡沫」的爆破,也避免了金融體系劣質化的繼續發展,從而挽救了一次經濟及金融上的大災難。近年則配合貨幣政策,在經過一輪「適度從緊」之後,逐步減息及放寬銀根,加以在國企及經濟體制上次第改革,在國內外一些遊戲規則影響下,金融及工商業的運作都靈活起來,國內外可用的資金也非常充裕,一些基建或工商業專案,也可籌集到充足資源,用作支援基建。 上述的種種可喜現象及令人振奮的發展,固然有賴於當前國家領導人的果敢及有遠見的目標的確立,財金經濟官員對現代化財經管理的認識及進步神速,他們在短短的十年八載間,對外間世界的學習,認識深刻,他們並配合中國國情加以運用,不僅已能充分掌握,而且卓有成效。 除了當前這些國家領導人和官員外,人們也不能忽略那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被譽為「改革開放總工程師」的鄧小平的真知灼見,與及其過人的智慧與勇氣,假如不是他下達決定,不是他按下綠燈,誰人可以開創這一啟動中國發展、對全世界影響深遠的運動? 要知道,整個中國,沒有人能有此權力,也沒有人有此膽識;要把一向經濟高度集中、強調無產階級專政、強調全民所有的制度扭轉過來,又要自圓其說,排除反對聲音,真是殊不簡單。 展望中國經濟發展前景,雖然非常樂觀,但畢竟路途漫長,除了其本身具有一些特有的有利因素外,卻也有不少因歷史遺留下來,與及因制度上及結構性因素而產生的困難,都對經濟發展產生窒礙作用。

Continue Reading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之回顧與前瞻(三)

三﹒經濟發展幾經波折 為了好好地探討中國經濟發展上有那些不利因素,及使這些不利得以減輕其程度甚或完全消除,回顧一下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所實施的不同階段的經濟政策,乃屬極為有意義的。 誠如大家所知,馬克思及恩格斯的共產主義宣言,主要是認定歷史發展的規律,已到達了無產階級需要聯合起來,推翻資產階級,建立以工人當家的無產階級專政,從而建立一個沒有剝削的社會,在「沒有私心、人人為公」的情況下,生產力及生產效果得以大大提高。 列寧及史太林結合俄羅斯的國情,在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成立後,推行集體農場,與及將一切社會資源高度集中,並實行計劃經濟。由史太林掌政以至赫魯雪夫、布裏茲涅夫階段,蘇聯的重工業,特別是國防工業得到長足發展,一躍而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軍事大國;部份軍事及太空科學,甚且一度超越美國,但可惜民用工業卻發展有限,人民生活資料供應不足,這是國家將資源過份集中在軍事工業上之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參照馬克思主義、蘇聯經驗、中國國情,與及本身的主張,制定了中國城鄉的經濟政策:在農村實行土改,將土地國有化;而在城市則實行由公私合營過渡到國有化,這個階段雖然在制度上變動不少,但情勢還是平穩的,在過程上,雖免不了有些阻力,但進展仍然是不錯的。 加以中國自五十年代以後,即實行以五年為一個階段的計劃經濟,每一個「五年計劃」,都定下一些適應當時需要及進展的目標,這對經濟基礎極度微弱的中國而言可以集中資源,建設一些基本工程,並將原有一些規模不算太大的工業設施,發展成龐大的國有企業,具有一定的意義及成就。 三面紅旗政策激進 中國經濟體制翻天覆地的改變,是一九五八年毛澤東在提出「三面紅旗」,即「大躍進」、「人民公社」及「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時,這次由毛澤東親自策劃的運動,負面影響大大超過正面作用。毛澤東雖然充滿浪漫情懷地希望超越蘇聯,急速由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社會,但在「人民公社」成立後,每個農民,每戶人家,都納入了生產隊,人人都為「阿公」工作,食「大鍋飯」、計工分,但人人沒有了私產,每人的勞動成果均由大家分享。這種制度,假如真是「六億神州盡舜堯」,人人沒有私心,那當然沒有問題,只可惜大多數人都無法這么偉大,因而絕大多人,不僅不能調動其勞動心,相反的卻在缺乏物質報酬的刺激下,勞動意欲大大降低,很多人不愛惜公物,造成資源浪費,糧食及物資減產;再加上遭遇特大自然災害,使到不少地方都發生嚴重災荒。而在城鄉方面,為了十五年趕過英國,二十年趕過美國,同時為了在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基礎的鋼鐵工業上,加快步伐;於是實行「全民大煉鋼」。但結果是:中國為了這浪漫情懷而付出了沈重的代價。 一九五九年廬山會議後,毛澤東退居二線,由劉少奇擔任國家主席,並開始設法減輕人民公社成立以來所產生的創傷。由於中國到底是以農業為主要經濟環節,農民人數,在當時占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如何調整農村組織及運作模式,乃當時最重要的課題。 劉少奇提出「三自一包」的政策,即容許農民有自留地,將所生產到及超過了指標的,拿到自由市場買賣,事業單位要自負盈虧,而原來由生產隊承擔的生產指標,則可以包產到戶;劉少奇雖然保留人民公社,但生產的模式已有所改變,農民的勞動心也被調動得積極起來。 劉少奇雖然很可惜的在文革運動中遇難,中國亦經歷了整整十年的浩劫,但中國共產黨卻在文革之後,痛定思痛,並在鄧小平領導下,找到了應走的方向。 對文革的沈痛,無人能比得上曾經三下三上的鄧小平的深刻,他複出後多次外訪,瞭解到外國工商業及經濟的進展,也無人能比其更震撼心弦,所以在他第二次複出,並掌握真正權力後,即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中,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大方向。 鄧小平以生產為綱 毛澤東的政策,雖然造成了中國史無前例的大動蕩及損害,但鄧小平及新的中國共產黨領導核心,仍然肯定其對黨國的功勞,對其功過實行七三開,雖然指出其晚年犯了錯誤,但中共黨國仍然堅持遵行以「包括毛澤東及各同志共同創造的毛澤東思想」作為指導方針。儘管如此,鄧小平卻確立了以「生產為綱」的經濟挂帥的方針,展開了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步伐,為亞洲經濟巨人的誕生,引發了催生的契機。 鄧小平一方面提出「不管黑貓白貓,只要會逮耗子捉老鼠的便是好貓」的理論,打破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框框,另一方面又提出「摸著石子過河」、步步為營的,小心謹慎地逐步試驗、逐步擴大,先由十四個沿海城市及部份內陸單列城市做試點,然後擴展至沿江、沿邊的一些定點城市。 當然,最重要的步驟,就是在深圳、珠海、汕頭及廈門成立了四個「經濟特區」。 這四個特區設立的地點,都有其地緣上、族群關係上的因素。深圳在廣東省寶安縣南面,與香港的新界僅隔著一條深圳河,香港工商各業繁盛,每年輸入中國大陸貨品八十億美元,占了當時中國出口貨品的四成,另一方面,香港的製造業,逐漸感受到工資及租金的壓力,為了生存,也逐漸將部份工序北移,透過「來料加工」,「補償貿易」等方式,在深圳及其鄰近地區設立起加工廠,不但增加了當地及外來民工的就業機會,也繁榮了當地的經濟。於是,珠江東岸的鄉鎮急促發展起來,東莞市成為了全國第一加工市;而深圳更是急促發展,全國各省市紛紛到深圳開設窗口公司,最初以製造業為主,近年更成為全國各大高新科技公司必要搶攤的橋頭堡。 珠海雖然沒有如深圳般鄰近香港的有利因素,但卻也比鄰澳門,是出入中山、順德、江門等地的樞紐,在當地官員的規劃及中央以至廣東省政府的支援下,也打開了一個不尋常的局面,吸引了不少國際知名品牌廠商到來投資設廠。 成立特區 加速經濟發展 廣東的汕頭及福建的廈門,均是著名的僑鄉城市,前者是分佈在香港、泰國及東南亞的潮、汕人士的故鄉,後者也是香港、菲律賓、馬來西亞等閩籍華僑的鄉土,故它們都吸引了不少僑匯,並使潮、閩籍人士產生建設鄉土的念頭。而在廈門方面,除海外的閩藉人士外,更成為了眾多閩南語系臺灣人往大陸投資探親的目標地及跳板,因而對促進臺灣海峽兩岸的經貿交流,作出重大貢獻。 隨著經濟特區的成功,鄧小平更在國內不同地區進一步及多元化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在農村方面,以趙紫陽在四川的經驗及萬裏在安徽主政時的成就作為藍本,推行農業改革;一方面按不同地區的特有條件,栽種經濟效益較高的不同作物,另一方面則透過信用合作社等組織,為農民提供購賣設備、肥料及基本生產資料等的貸款,使生產效益大大提高;不少農民因著多樣化、高效益的生產,與及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土地收益,財富及儲蓄大大增加,購賣力大大提升,成為各種製成品潛力巨大的市場。 此外,不少縣市,也建立起各類大大小小的鄉鎮企業,誰也沒料到,這些屬於集體所有制的企業,其在整個國家的經濟體積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其經濟效益也比全民所有制的國有企業好得多,不少鄉鎮企業所生產的品牌,更是全國聞名,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科龍冰箱,即屬一例。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