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如何解決—香港失業及經濟問題 (三)

解決香港失業問題,在中期策略方面,主要三方面,在心理上要使香港人調整過去的觀念,認清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的香港人的處境,去接受一個合理的工作酬報,(過去香港人的薪酬,相對於其產出的價值,實在是高了很多,加上租金所構成的營運成本,使本港難於對外競爭)。 其次,在政府架構上,應該重新檢討:精簡機構、節省開支,以撥出更多資源支援及協助重建香港的製造業。還有就是加速進行一些有投資作用的、或足以改善生活素質的工程,提供就業崗位,利用內部消費帶動本港內部經濟的增長,避免零售及消費行業進一步萎縮,使失業問題更加嚴重。 <壹>:調整心態、接受現實 過去香港經濟繁榮昌盛,勞工成本高漲,使本港製造業被迫北移,甚至不少大機構的後勤部門,如會計、電腦等,也移入國內,這些都影響本港藍領及白領勞工就業,加上租金昂貴,也使國際企業在本港設立機構,裹足不前。 雖然,隨著本港經濟不景,上述情形 應獲得改善,短期而言,雖帶來極大痛苦,但看長一點,也不失為一種面對未來轉變,調整策略及結構下,使香港脫胎換骨、重新建立香港競爭力。不過還得要有下列配合。 (一)香港人應要有心理準備,在未來三至五年內,生活水準無可避免要降低: 無論有無經驗的管理階層,具有學位或專業人士,以至普羅大眾,都要接受現實,接受遠低於過去的薪酬,還要好好以努力去工作,使本港工作人員,其報酬與產出價值相配合,從而恢復香港的競爭力。 (二)調整公私機構結構,使成本、效率更加合理及更合乎公義: 過去香港長期存在高低級人員薪酬差距太大的不合理情況,往往一個高級職位是初級職位的好幾倍人工,在私人機構,便造成沈重的成本;不過這到底只是私人機構自己的選擇,但若政府或使用公帑的部門如此,那就無異浪費市民口袋的錢,也使政府可用的資源缺乏,影響整個社會未來的收益。最重要的是少量高收入的人士,對香港經濟運轉上的增值作用不大,頂多是為高了一些高級豪宅的價錢而已。 所以本人提議: (1)、政府各個部門,大量削減首長職級:包括副局長、助理局長、副署長、助理署長、以至總主任,高級主任等職位的數量,官多並不提高效率,相反會造成架床疊屋,遇事權責不清。 (2)、嚴密監視使用公帑部門的資源運用及職位設置:特別是高等教育機構,醫院管理局的行政支出、文化康體及社會福利部門資源運用情況,本港大專教育及醫院管理當局的開支,到底與其實際需要及為出價值配不配合,應該好好檢討;市政康體及文化方面的開支,與及社會福利署費用上,多少是行政費及官員薪金,多少可以落在直接受益人的身上? (3)、裁減政府部門:長遠而言,不少政府機構應該裁減,譬如”局”(決策)”署”(執行)的分立,就實屬多餘,這不僅造成權責混淆的現象,也使本港平添了747珍寶客機也裝載不完的首長級高官。 此外,市政康體的工作,一向由市政署實際推動及執行,兩個市政局的議員”坐而論道”,在使納稅人大量支出之餘,他們到底在實際上可做些什么? 今日立法局已全面由選舉為生,市政工作原已是市政署業務,問責問題何不交給立法局?還有過去財政獨立,有無造成資源運用上的不當?是否因為有錢,所以便要為用錢而用錢? (4)、降低公務員加薪幅度:曾有人提出公務減薪,那當然不可行亦不合理,因公務員當中,有頗多是低收入人士,但降低公務員加薪幅度,那該是合理的要求,因通漲率大幅下降,(甚至可能通縮)在大量失業下,公務員在職位不用憂愁下,在收入上也應與全港市民同進退,特別是高級公務員的加薪,更應定在一個似有若無的水平。香港塌了,公務員能獨善其身嗎? *本人建議:特區政府應該委託一顧問公司,客觀檢討本港政府的行政架構、職位、權責及資源運用情況,實行精兵簡政。 <貳>、減租及降低公用事業收費 (一) 實行減租:租金是關乎民生及工商業成本,在一般情形下,租金(特別是工商業樓宇),應由市場決定,但在目前百業凋零,特別是與雇用大量勞工的飲食及零售行業。如在過去經濟鼎盛時訂下租約,則今日勢難負擔。故本人建議各大商場百貨公司,及酒樓業主,應主動提出減租。須知經營雖 然是商業行為,彼此也應受租約約束,但經濟現實如此,業者經營不來,你要收租、追租也不容易;倒閉後帶來空置,也不是明智選擇。 最重要的是更多的倒閉會帶來連鎖反應,在消費更加疲弱,失業者無錢用,仍有工作者也不敢用錢之下,經濟越會惡性循環,一個商場內紛紛”為旗”,餘下的零星落索,你的商場的價值也會大減。現時不是叫你”做好心”,但為了自己利益,早點主動”做好心”,對自己會有”好報”。經濟困難時,擺出”共赴時艱”的樣子,商戶會感激你,社會也會感激你。 當然,最重要的是政府的商場,要帶頭減租,因租金之為物,原無定制,應隨經濟狀況,收縮有度。總之,預知未來,主動自救,贏取掌聲,乃智者所為。 (二)降低或放緩公用事業加價幅度: 年來經濟不景,不少行業的價格,不升反跌(如飲食及衣著),這使近年低收入階層生活得以減輕困難,但一些公用事業,如電費、電話,特別是交通費用都急劇增加,今日升鬥市民負擔最重的是交通費用,特別是城市擴展,居住新界者,無遠弗屆;只是這批收入較低的一群,卻要付出不成比例的交通支出,雖謂這些專利機構,有所謂”利潤管制計劃”,以鼓勵其經常更新設備,但13.5%至15%的利潤,無論是以任何標準,在全無風險下,其准許的回報率,實在是太過份了。 老實說,以今日世界投資氣候而言,除高科技的高風險、高回報外,能有10%的接近無風險的回報,已是極具吸引的投資,怪不得中巴二十八條路線,引來眾多財團競投。 故本人大力呼籲,在民生困苦的今日,公用事業必須克制,否則,社會大眾不滿情緒日漸高漲時,引來激烈行動,到時就不是依不依法,與及利潤保障是否當然的問題了。 <三>、維持建屋計劃,加速公共建設 (一) 維持增建房屋計劃 近來特首的每年建造85,000個住屋的計劃,備受地產商及輿論界評擊,實在這些評擊都是自私與無知的混合體,當然當中存在有”好心”的”學者型”或”社會活動家型”的出謀獻策,但曾幾何時,學者、輿論界、政界不是高呼高地價,高租金之不合理,並抨擊港英及特區政府,不為香港市民做點事去平抑地價、樓價嗎? 當特首提出每年建屋85,000個時,不是曾經獲得無數掌聲嗎?當時筆者絕不苟同,因為地產是商業,自有其迴圈及自我調整之道,行政不應干預商業;再說如在地產蓬勃之時,定下85,000個單位的目標,基於勞工成本被扯高,也不易達成,即使達成,成本也會驚人。 但到今日,社會各界卻對特首交相指謫,其實大家大可不必,特首也沒有那么能耐,能夠一句說話便令地產大跌。真正原因是香港地產根本已過份位高勢危,須知人們買樓不是為了居住(買樓的人都正有屋住,沒有屋住的人根本無力買樓),而是為了改善居住環境。由於漲價預期心理,所以當屋越貴時越多人買,越平時 便越沒有人買。 但泡沫有時而盡,當樓價越升越高,幅度及速度越來越大時,一夜之間,發現音樂已停,再無”傻仔”接貨,便惟有急速產售,沒有實力的還好,被迫急速斬倉;有實力的更慘,戎機一過,惟有”負重磅、跑長途”了。 須知樓市之道,也是必須受經濟規律所左右,自住者須與收入挂鉤,投資者須與回報挂鉤,脫離軌道太遠,自然會調整至合理水位。 所以大家抨擊特首,只是人雲 亦雲,根本欠缺真知灼見。我要問問大家;過去沒有特首的85,000的言論,香港不是一樣有67-69,74-77,82-87及91-93年的低潮嗎?要知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乃天道迴圈,豈可逆轉? 筆者雖對特首干預樓市並不以為然,但卻仍支援其建屋計劃,原因是: (1) 維持建屋計劃,有利於維持一些建造業及相關行業的就業機會,但香港建造業日薪工資目前仍然太高,當局應該調節有關建設的進度,不可因需求拉動而扯高勞工成本。當建築工人工資回落,便加快建設,否則便放緩進度。 (2) 利用時機,使市民安居樂業;過去建屋計劃,都因成本問題而不易達成,政府正宜利用這個時機,大量加建不同類型,適應不同收入者的房屋。過去政府最不可取的方法,就是自置居所貸款計劃,因為它有兩個效應: (A) 將政府寶貴資源,去協助地產商因增加了需求而使樓價不墜,助長了地產商的利潤。 (B) 促使獲貸款者在樓價高昂時購買樓宇,使他們背上不合理的長期負擔,”愛之適足以害之”。 (3) 有助平抑樓價,不可因為市民帳面富貴大縮水而有所手軟:須知這幾十年來,香港樓市暢旺只益了地產商,香港市民的住所漲了價,只是紙上富貴,除非他真的將樓宇賣出套現,才是真的”有銀在手”,但他還要不要買另外一層呢? 其實,香港中產階級過去表面上納稅不多(標準稅最高15%),但通過住屋(包括樓價、租金、差餉等),他們的實質稅率其實超過50%,(多出之數,部分由政府收取,部分由地為商收取),比大多數國家都要高,撇開市政設施、城市生活環境等因素,香港中產階級的生活水平甚至比國內一些地方也不如。 總之,香港正宜利用這次機會,改善市民生活,市民不可短視,短暫時期雖然頗為痛苦,但樓價回落了,租金差餉也回落了,負擔可以減少;而香港各行各業的成本也可降低,旅遊業、製造業在經過調整、更新下,未來經濟在新的面貌、新的結構,及具有競爭力的情形下,將為香港再放異彩。 *不要眼紅地產商的財富,事實上地產行業的風險很大,他們賺得財富,是他們的眼光與投資得宜;他們納了稅,與社會可謂[貨銀兩迄],再說他們對香港也有極大貢獻,如果不是他們,香港也不會有如許多量的美侖美奐、設施完善的居所;大部分市民仍將住在極高密度的狹窄房子,而租金樓價也不見得會便宜(因供求關係)。 他們的盈利,過去對財政收入有龐大貢獻(你也是!),只是未來香港結構將會改變,地產業作為香港經濟支柱的重要性將會降低,地產業在聯交所總市值中所占體積降低,是好事而不是壞事,只是這個比例的調整,不可單因地產業體積降低,而是要工商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比例要提高。 (二) […]

Continue Reading

如何解決—香港失業及經濟問題 (四)

回顧香港經濟,過去,由戰前的轉口港,至戰後萌芽的製造業,由紡織、塑膠、假髮、而至玩具、服裝、鐘錶、電子等,後來生產工序北移,本港除仍保持少量高質素製成品的生產外,香港的貿易,回到一如戰前的佔有絕大多數比例的情況。 而無煙工業方面,如旅遊業、地產業及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亦構成本港經濟重要支柱,但誠如大家所知,今日旅遊業遭遇空前困境,地產業低迷,金融業亦隨外國及本身因素而陷入不景氣,稱產股災並不產過。 個人認為香港旅遊業的困難不是短期的,必須以新思維去解決,地產不會就此”瓜直”,但隨著香港泡沫經濟”爆煲”,香港房屋政策改變,及未來再不會出現如大陸開放,國內各地公私機構挾鉅資到港,勇字當頭,連同香港大小炒家,炒個不亦樂乎的情況。 香港地產經十年休養生息後,(這次的養傷期,比過去任何時期都要長)仍然會平穩向上,在合理的回報,如10%(現時看來是天方夜譚,因大家習慣了低回報),仍不失為一項穩定的投資。 由於今日的香港已不同於既往,將來的香港也不再會是過去的模式,故筆者認為當局應好好吸取教訓,徹底改變過去做太平官的心態,火速主動帶引本港面向未來新社會。 <壹>:撥款撥地,籌建科學園 此議過去已有不少人提及,可說已是掉大牙的老問題,當局過去也提過少,只是往往不過是虛應事故,根本無人有心著力去做思考,今日美國股價屢創新高,乃科技增值之故;日本、臺灣、新加坡均無資源,但經濟可以維持龐大產值,四分之一世紀前,臺灣首度在發展資訊工業,並成立新竹科學園時,香港似也曾熱鬧過一陣子,結果是無疾而終。 港府資助的半官方團體,旅遊協會及貿易發展局成績裴然,但出口信用保險局成績平平,可能主動權非在於我,但生產力促進中心,則到底產生了多少促進作用?希望能有以告我。 總之,香港未來唯一出路,就是政府有計劃作主導。本身在大量撥款,及吸引更多人在香港投資高增值的科技產品,必要時當局應給予貸款及減免稅項。 <貳>:鼓勵學術、科研機構與工商機構挂產 大學不可再自我封閉在校園裏,無論是自然科學,抑或人文科學,其撥款都應根據其過 去研究成果的考核作產參考,大家不應太過份依靠政府撥款,應爭取社會捐助;尤其是應加強與工商業的關係,作為其科研的合作夥伴;一方面提高其教學及研究素質,另一方面則以其研究成果以取得商業效益,並從而提高其自身的成功形象。 當然,筆者不是忽視人文科學或文化藝術,相反的,一個高質素的社會,應同樣重視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並對文化藝術加以支援。 <參>:鼓勵創業及創造發明 政府應設立創業基金及創造基金,對於一些欠缺資本,但具有良好意念的創業計劃,應予大力支持,包括低息貸款及研究津貼,當然其研究計劃的審批,必須嚴僅、客觀及不會偏私。 至於私人研究的創造發明,更應予以鼓勵及表揚。 未來將會是科技世界,如香港繼續一如既往,將很快被時代所淘汰。 <肆>: 獎勵中小企業的設立 過去好一段日子,香港逐漸重視金融業,瞧不起中小企業,實則一個極大錯誤,對社會最重要,也最能製造工作崗位的是中小企業;不要以為中小企業規模不大,容易造成資源運用上的效益低落問題,實在其最大優點是走位靈活,適應性強,特別是遇經濟風暴時,比大企業還要具備更強的生命力。 <伍>:鼓勵高質素的製造業 過去政府太以香港成產國際金融中心而自鳴得意,實在的,金融業並不能養活太多人,因其具有盛衰立見竿影的特性;國際金融機構的熱錢,來去迅速,一見前景不明朗,也會馬上裁減部門及人手。所以,未來香港的前途,除走高科技路線外,也要走高質素的製造業;如在用料,設計上就很重要,本港教育機構應在各方面配合,訓練優良的管理人才及高質素的技術人員。 幸好香港的租金及工資已經回落,對製造業已形成有利條件,儘管要把製造業恢復過來,需要一段頗長的時間,但這到底是能養活香港人的真正生財之道。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大部分都可由香港人賺到,不像轉口貿易或金融業,銀碼大大,所賺卻只是少少。 當然,香港不是要回復過去生產技術低下、勞工極度密集的初級工業,而是要以技術取勝,設計意念取勝。筆者建議,對於新設立、具有高度技術的業者,提高其設備的折舊比率,作產鼓勵的方法之一。 <陸>: 加速聯交所第二板的設立: 此一擬議,最近已獲聯交所認同,將于未來某段期間設立。這一市場雖然會帶來投資者很大風險,但也帶來獲取高利潤的機會(儘管輸多贏少),但最重要的,就是為創業者、中小型企業者提供一個集資渠道,讓產多中小型企業有發揮的機會。(據聞聯交所將加強管制,違例者屬違犯刑事,此乃明智之舉,筆者極度贊同) <柒>、加強旅遊業宣傳及建設。 一直是本港訂經濟支援的旅遊業,自回歸後即一日不如一日,因迎接回歸而滿腔希望,固然完全落空,金融風暴後,來港遊客大幅滑落,更使旅遊業遭逢前所未有的淒慘情況。 主要原因,乃外在的亞洲金融風暴及日本經濟低迷影響,以至該等地區的來港遊客,大幅減少; 其他各地遊客,在港的消費,也大不如前。至於內在的因素,乃為本港失去了購物天堂的美譽、與及過去作為中國大陸以外,具有東方神秘色彩令人神往之處的形象消失。故此,針對這些因素,香港應該採取如下措施,以振興旅遊事業。 (一)、重建購物天堂的美譽。 過去商鋪貴、人工貴,已使本港經營旅遊零售者的售價愈來貴,加上行業中有不少害群之馬,為高物價至不合理地步,都足以使購物天堂的優點盡失。展望未來,鋪租可望回順,人工增幅已放緩,此一原因造成的營運成本壓力,可望紓緩。但欺騙遊客,任意產高價格,甚或售賣假貨,都足以使遊客反感、憤怒。 有等旅行社承接外地來港旅行團時,採取”零價接單”(意即沒有收費),則其如何維持皮費,自不然是向推介購物的商號,收取高昂的回扣。這樣,行程少不免要受很大局限(必須趕鴨仔去購物),而遊客們又必然買到貴價的東西,這對旅行社、商鋪均無好處,對本港旅遊業,尤其是屬於集體自殺,故本人大力呼籲,不要接納”零價旅行團”的安排,以免使本港旅遊業陷於萬劫不復的境地。 (二)、增加旅遊節目及觀景 由於本港是現代化都市,本身歷史不算悠久,故觀景及文化遺產,均比較缺乏,但並非完全沒有,像車公廟、黃大仙、寶蓮寺等新界很多寺廟,規模雖然不算大,但也可資作為遊覽勝景;本港的道教及孔教,產其他西方或東南亞國家所無,可特別作為遊覽之處。 除了選就某些寺院特定節目外,必要時還可以由不同的人,穿著不同宗教服裝,示範儀式;此外如神打、問米、扶乩等,都會引起外人的好奇,此外,講解風水、解簽、算命、看相,也可以是節目之一。 此外,香港更可設置更多藝術,形形式式的傳統藝術,如書法、繪畫、篆刻、制草蜢、捏粉團戲劇人物等,都是很吸引人的。其他如各家各派的武術,本港可以設立經常性的武道場,由各家武林師兄、師姐,表演拳術、劍法,以至十八般武藝,將會是一項不錯的節目。 本港的婚禮習俗,舊式用刨花梳頭,用線拉臉,也都可以找人示範,作產節目之一,更可以佈置一些新房、花轎、新郎踢轎門,拜堂,斟茶給家翁家姑,都可以找人一場一場的示範,吸引遊客興趣,遊客甚至可以過過坐花轎、做新娘的癮,還可以穿起旗袍,興全身新郎打扮的愛郎影張相,拜拜堂,飲杯交歡酒。 上述各項除可增強旅遊節目外,尚可產部份人士提供就業機會。 (三)、爭取更多國際性會議及展覽在本港舉行 有人曾經主張爭取在港舉行博覽會或大規模國際體育活動,筆者認為皆不可行,盡這些活動都要增撥龐大資源,但建成後的種種設施,在以後多未能有效運用,則此博覽會雖可大增遊客于一時,卻要因此一時之盛而要虛耗大量公帑,對博覽會後的旅遊業也未必有什么幫助。 筆者認為由不同團體,官商各界,多爭取大大小小的國際會議及展覽會在港舉行,應屬最可行辦法;雖然政府及旅協應為此而增加人手,甚至為此而成立多些促進機構,但這類增加人手是值得的,因其既可增加職位,也可具有投資作用,可以產生回報,且其支出,也無需一次過的撥出太龐大的費用。 (四) 更新主題並加強宣傳: 過去單是購物天堂,或因其為共產中國以外之孤島的神秘色彩,與及貿易投資跳板等,都已足夠吸引外地遊客;但隨著客觀條件的改變,香港再不能以過過去的方式或主題,達到吸引外地遊客的目的。 最近當局似有意改為”回歸後香港仍能適應新環境及繼續發展”為宣傳主題,但老實說;你如何回歸及有多大適應力,只是你自己的事,別人何來興趣? 筆者倒有一個意念,提出來作為參考,就是舉世華人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氣氛,要算香港最濃厚;不少在香港很高興的傳統節目,在國內或臺灣也已淡然,則香港何不發掘多些此類節目或民俗,加以整理、擴充、作為吸引外來遊客的主題,如新年、元宵、端午、寒食、中秋等。 另外,孫中山先生是舉世知名的人物,他不僅受兩岸所尊重,其在香港的遺產也不少。有關方面,是否可以將其關資料整理,甚至籌建、建造孫中山紀念館陳列其革命事跡,作為旅遊參觀節目之一為這些只是筆者建議之一,總之新時勢需要新思維,並必須加強向海外宣傳,冀能透過振興旅遊業而對香港經濟有所幫助。 (五)、與鄰近地區合作 由於香港地方太小、古產不多,故香港應改變過去單打獨鬥的方式,改產與臨近地區合作,設計一些務使其能逗留香港三四天或至少兩三天,並與鄰近地區聯遊的多樣化行程,以增加來港旅遊的興趣。 (六)、培訓導遊及旅遊從業員 本港旅遊業人員部份雖經訓練,但絕大多數的培訓其實並非太專業,特別是導遊人員,受專門訓練者更少。很多對各類古產,認識不是那么深,往往信口開河,如果將主題放於中國特有風俗、信仰、儀式或藝術等,更加非要受過專業培訓不可,要從新提升香港旅遊業的地位,便必須從加強業界人才培訓不可。

Continue Reading

如何解決—香港失業及經濟問題 (五) -總 結 -

香港最近所發生的經濟衰退,不少機構紛紛倒閉裁員,特別是零售業、飲食業、建造業及旅遊業、其嚴重情況是歷來所僅見。 一般歸咎於東南亞風暴,實際是內部因素多於外在因素。如單純外在因素,則風暴一旦過去,香港自當恢復得較快;但很多人不明白,香港的內在問題,實在較諸外在問題嚴重得多。 香港過去發展至”泡沫經濟”,部份原因是由於過去大陸開放,國內中央、地方企業單位帶來大量資金,進一步托高樓市股市,使本港經濟扭曲,延遲了它的調整期,因此其復原速度也更慢。 加以過去香港當政者眼光短小,放任地產業,誤信金融業可以養活港人,以至真正能令香港產生財富的製造業備受忽視,尤其是欠缺長遠眼光,因循苟且,使本港未來生存命脈水準,真正”技不如人”,以致一旦面臨轉變,幾乎達到不知所措的狀態。 為今之計,惟有全港市民以至官商各方面,都要調整心態,接受生活質素行將降低,收入會減少的事實,進而調整政府、公私營企業的結構,精簡組織,縮窄不同職級間的待遇。 將節省到的資源,增聘中初階層的人手,加強服務,特別是教育、醫療、市政及環境衛生等方面。 此外,當局應乘時加強房屋、公共工程等建設,利用維持內部消費的辦法,保持香港經濟於不墜。 政府高官,商場業主以至公用事業,都要體恤民間疾苦,與全港市民同甘共苦,否則會引致社會不安。 長遠而言,本港應加強教育,提升本港市民的人文修養及科學技術,地產業仍可以有得發展,但會歸於平淡,金融業應加強協助中小型及創意企業,並繼續保持協助國內企業集資的作用。旅遊業則應該整肅內部及設法建立新思維。 香港應從新注意中小型企業,高質素的製造業–特別是真真正正落實發展高新科技,加強科研,加強大學與工商業機構聯繫。這是香港未來生存所寄,決不是空口講白話,所可以蒙混過關的。 後 記對於這一次香港戰後前所未有的經濟衰退。特區政府為此而成立以財政司司長曾蔭權產首的特別小組公開徵求意見。 本人忝屬常識份子(不敢謂為知識份子),僅略盡市民責任,將所思、的見,向當局條陳。 並祈望與各方關心社會人士、團體、黨派交流意見,冀能對香港此次盛衰轉捩點的”起死回生”略盡綿力。 版權所有 歡迎翻印 翻印或函索 請電 9070 5050 或 FAX:(852)2470 0428

Continue Reading

《青心志》(國際獅子總會303區香島青年獅子會會刊)專訪(4/4/2001) 獅伯專訪 高家裕獅伯

介紹 新的一年又來了,新的出版委員又正埋頭工作。今期的會刊先來一個訪問,令大家對香島獅子會的獅伯們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今次訪問的是今年我們的青獅指導高家裕獅伯,而這次的訪問的彌敦酒店頂樓嵩支廳進行。 從一接到高家裕獅伯的名片,就發覺高獅伯多姿多采的生活,而高獅伯也很樂意一一道出他多樣化的生活,而主要是從事文化教育工作。 經歷及工作 高家裕獅伯早年畢業于臺灣政治大學法學院,主修政治系,之後再在香港珠海書院完成經濟的碩士學位。在六十年代,高家裕獅伯從事新聞記者,主要是在法院採訪,高家裕獅伯深深體會到香港的自由、法治的精神。 從來,高家裕獅伯有感于香港中文中學的不足,而且學費也很貴,於是和一些朋友創辦一所義務中學,而鄭海泉和羅祥國更曾在中學義務任教。除了任教外,高家裕獅伯也做一些行政的工作。幾年間除了提供一個學習機會給一些學生外,其中約一半更成功進入大學修讀。 在七十年代初,高家裕獅伯進入銀行工作,主要是負責物業的估值,包括住宅、工廠及寫字樓,而高家裕獅伯估值的方式,為香港以後的一些估值提供了一個參考方式。 在銀行工作了幾年後,在朋友的介紹,高家裕獅伯再在教育界工作。這樣一做,就十七、八年了。期間有從事教學工作,後來主要是行政方面,最後擔任一間深水趟埔中學的校長工作。其間也在一些私人大學教授,例如在珠海書院教授約十年的國際關係。 從事藝術工作 近年,高家裕獅伯主要是從事文化的工作,對藝術品推介及欣賞。主要是古玩及當代傳統中國畫的推介及欣賞工作。他在九二年更創立太平山藝術館,作為自己工作一部份,為藝術新秀作推廣工作。 其間也在一些刊物上介紹及鑒賞藝術品,也作一些藝術品行情估值。另外,也評論國際關係,例如美國的外交等等。香港的地產及股市也有研究,曾對香港十多座建築物作出介紹,從物業的興建、出售轉手,可以看到香港的經濟發展及各大財團的興衰,例如:力寶中心、康樂大廈、奔達中心等等。 年來高家裕獅伯正和韋基舜先生籌辦一份《藝訊》,作為藝術展覽訊息的介紹,也推介一些新的藝術家。在藝術的推廣中,高家裕獅伯十分落力,經常在大陸、臺灣及香港舉行展覽,在香港更曾有自己的展覽館。 其中值一提的是高家裕獅伯在八四年以前的身體很弱,但在八四年的一次機會學氣功,鍛煉心肺及擴胸運動。自始以後,高家裕獅伯不斷提倡運動,更包辦教會的田徑運動會,第一屆就是有八百多名教師參加,由一百六十多間中學的教師組成,更請來市政局主席張友興主禮。原來想請港督主禮,但因港督要回英國,而不能成功。 除此之後,高家裕獅伯也很關注香港的事務,對於一些事及其個人見解,數年前曾親自上報館寫新聞稿,由於當時圖文傳真機仍未普及。例如:前港督尤德爵士在北京逝世,高家裕獅伯代表香港教師會發新聞稿,是最早向港督夫人慰問的一個團體。 加入獅子會 在從事增長率方面的時間最長,高家裕獅伯曾在84年–86年擔任香港教師會的會長,更在基本法草疑其間長及多位獅子會會員更是其中的成員,高家裕獅伯也是剛任的香港公民會的秘書長,其間的一次北上訪問中,何鐵文前會長及多位獅子會會員更是其中的成員,因而之後加入了香島獅子會。 接觸青獅 而高家裕獅伯第一次正式接觸香島青獅子是母會的就職典禮(6月5日),當時高獅伯覺得我們處事成熟,有條不紊及得體。在以後的會議及活動中,高獅伯都很欣賞我們香島青獅。對於我們今年的活動,高獅伯都很認同,除了要加強內部組織外,作為一個義工團體,更應多參與社會服務,接觸不同階層的人,擴闊自己的生活層面。高獅伯這番說話正如一枝強心針,加強了大家的信心。 另外要提一提的是高家裕獅伯曾答應在十一月的樂仁學校籌款中義跑,由沙田的彭福公園跑到大埔。 結語 從高獅伯多小時的聚會訪問,我們及大家都會知道獅伯是一個健談、活躍,凡事講求效率及充滿藝術氣息的青獅指導。大家今年在他的幫助下,必定獲益良多,向前邁進! (訪問:林宏源和胡景雄)

Continue Reading

七零年置地勇得有道理,康樂大廈掃除港股地產暮氣

繼勇奪大窩坪用地後,信和又再於月初的官地竟投中,一口氣吞下土瓜灣及大埔住宅用地,平均樓面成本價(每尺五千元)就連行內也頻呼”太高了!太高了!” 信和之”大好友”,不自今日始,打從其由星洲渡海而來,並竟投尖東首塊官地時已經開始,由於其勇猛進取,故在多次風浪中,都幾陷困境,但幸好每次都能履險如夷,雲霧散去之時,卻又另有一番風光。 置地應是最大大好友 其實,香港由開埠以來,以至戰後的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香港最大的”大好友”應該是置地,這個曾經是世界最大的”大業主”,雄霸香港金融中心一個世紀,當然,由於其過分投資,在八十年代一度陷於困境,資?甚至一度是負數,亦即負債大於資產值。累到其”雞毛鴨血”,大家都知道是其在八十年代初期,貪勝不知輸地,以超高價搶入今日的交易廣場。 當然,在此更前的十年,即七十年代的初期,置地”大好友”的信心,卻為其帶來了重大斬獲,那一役就是康樂大廈,即今之怡和大廈的爭奪。 六十年代經濟低迷 我們知道,六十年代,香港經歷了六五年的擠提潮(地產過分投機所引發),六六、六七年的暴動,香港經濟陷於低潮,六九年尖沙咀工展會場舊址(即今之喜來登酒店)開投時,三千萬元底價也沒有人承接,所以一九七O年,政府將中環新填地,介乎天星碼頭于文華酒店間的海旁土地拍賣時,為了鼓勵財團出價,特別採用了新措施准許投得此”地王”的發展或置業商,分期繳付地價. 正是為了這個原因,故地產市道雖然低迷,卻引起不少財團興趣,出價此起彼落,以超出底價兩倍有多成交,成交價達二億五千八百萬元。該地皮約五萬方尺,亦即每平方尺五千一百六十元,按地積比率十五倍計算,平均每尺樓面價達三百四十四元。 奪得地王利益無窮 看官,別以為三百四十四元是”濕濕碎”,當時普通宇,一尺也不過是稍逾一百元,中環商業樓宇當時的租金,除管理費及冷氣費,也不過是三元左右。筆者也記得,匯豐銀行七一年全部的盈利,也不過是一億三千三百三十八萬元(很好記,故記得),是首間超過一億元盈利的企業。 置地以如此高價搶入此一地皮,有兩個原因:第一,該地此座落在文華酒店前,文華酒店是五星級,面對優美海景的大酒店,業權層於置地。如果讓其他財團竟投得地皮,一個”唔生性”,起一座大廈將整間文華酒店的海景遮去,那就”喊都無謂”,而置地投得之後,她可以把大廈向高空發展,因港島北岸,不受航空的高度管制,可以起得很高。因為賣地章程只規定樓宇建築的總面積,故置地購買後,使可以把他建為六十層高,留空地皮的四份三空間,而整座大廈也可以向西移,便完全保留文華酒店的海景;另一方面,六十層高是當時全香港最高的,在海傍的一個龐大的空間,平地建起一座高插入雲的巨廈,對於置地,對於怡和這一商業王國,是何等的”威水”! 另一方面,由於准許分期付款,故置地當時實際只是付出了五千萬元,連同每尺一百地元左右的高級商廈的建築費,投資也不過一億多一點,結果,置地以最迅速的時間,最簡單的設計形式,在不足一年的時間,便將之建築完成。 五年回本今值百億 置地投得地王后,地產股市受到刺激,擠提和暴動的陰魂,一掃而空,未幾(一九七三年初),香港股市即創出一千七百多點的空前紀錄。而置地的康樂大廈租金也處於新最高水準,不用五年,即將成本完全收回。 今日,康樂大廈由於怡和原在畢打街與德輔道中交界的怡和大廈,為了建置地廣場而與會德豐換地皮,把原怡和大廈換給德豐,因而將總部搬到康樂大廈,並將其改名為怡和大廈。 這一怡和系旗監所在的巨廈,過去每年都會舉辦一次爬樓梯比賽,藉以表達其全港之最,雖則客觀存在今日已不是全港最高(該是降為第四名罷),但想到客觀存在曾一度帶動香港地產股市起死回生,今時今日,客觀存在的時值,肯定超過八十億元,甚至一百億元,則當年之勇,也該說一名:”勇得有道理”!     百姓半月刊 新三十九期 一九九四年三月十六日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