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香港失業及經濟問題 (三)
解決香港失業問題,在中期策略方面,主要三方面,在心理上要使香港人調整過去的觀念,認清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的香港人的處境,去接受一個合理的工作酬報,(過去香港人的薪酬,相對於其產出的價值,實在是高了很多,加上租金所構成的營運成本,使本港難於對外競爭)。 其次,在政府架構上,應該重新檢討:精簡機構、節省開支,以撥出更多資源支援及協助重建香港的製造業。還有就是加速進行一些有投資作用的、或足以改善生活素質的工程,提供就業崗位,利用內部消費帶動本港內部經濟的增長,避免零售及消費行業進一步萎縮,使失業問題更加嚴重。 <壹>:調整心態、接受現實 過去香港經濟繁榮昌盛,勞工成本高漲,使本港製造業被迫北移,甚至不少大機構的後勤部門,如會計、電腦等,也移入國內,這些都影響本港藍領及白領勞工就業,加上租金昂貴,也使國際企業在本港設立機構,裹足不前。 雖然,隨著本港經濟不景,上述情形 應獲得改善,短期而言,雖帶來極大痛苦,但看長一點,也不失為一種面對未來轉變,調整策略及結構下,使香港脫胎換骨、重新建立香港競爭力。不過還得要有下列配合。 (一)香港人應要有心理準備,在未來三至五年內,生活水準無可避免要降低: 無論有無經驗的管理階層,具有學位或專業人士,以至普羅大眾,都要接受現實,接受遠低於過去的薪酬,還要好好以努力去工作,使本港工作人員,其報酬與產出價值相配合,從而恢復香港的競爭力。 (二)調整公私機構結構,使成本、效率更加合理及更合乎公義: 過去香港長期存在高低級人員薪酬差距太大的不合理情況,往往一個高級職位是初級職位的好幾倍人工,在私人機構,便造成沈重的成本;不過這到底只是私人機構自己的選擇,但若政府或使用公帑的部門如此,那就無異浪費市民口袋的錢,也使政府可用的資源缺乏,影響整個社會未來的收益。最重要的是少量高收入的人士,對香港經濟運轉上的增值作用不大,頂多是為高了一些高級豪宅的價錢而已。 所以本人提議: (1)、政府各個部門,大量削減首長職級:包括副局長、助理局長、副署長、助理署長、以至總主任,高級主任等職位的數量,官多並不提高效率,相反會造成架床疊屋,遇事權責不清。 (2)、嚴密監視使用公帑部門的資源運用及職位設置:特別是高等教育機構,醫院管理局的行政支出、文化康體及社會福利部門資源運用情況,本港大專教育及醫院管理當局的開支,到底與其實際需要及為出價值配不配合,應該好好檢討;市政康體及文化方面的開支,與及社會福利署費用上,多少是行政費及官員薪金,多少可以落在直接受益人的身上? (3)、裁減政府部門:長遠而言,不少政府機構應該裁減,譬如”局”(決策)”署”(執行)的分立,就實屬多餘,這不僅造成權責混淆的現象,也使本港平添了747珍寶客機也裝載不完的首長級高官。 此外,市政康體的工作,一向由市政署實際推動及執行,兩個市政局的議員”坐而論道”,在使納稅人大量支出之餘,他們到底在實際上可做些什么? 今日立法局已全面由選舉為生,市政工作原已是市政署業務,問責問題何不交給立法局?還有過去財政獨立,有無造成資源運用上的不當?是否因為有錢,所以便要為用錢而用錢? (4)、降低公務員加薪幅度:曾有人提出公務減薪,那當然不可行亦不合理,因公務員當中,有頗多是低收入人士,但降低公務員加薪幅度,那該是合理的要求,因通漲率大幅下降,(甚至可能通縮)在大量失業下,公務員在職位不用憂愁下,在收入上也應與全港市民同進退,特別是高級公務員的加薪,更應定在一個似有若無的水平。香港塌了,公務員能獨善其身嗎? *本人建議:特區政府應該委託一顧問公司,客觀檢討本港政府的行政架構、職位、權責及資源運用情況,實行精兵簡政。 <貳>、減租及降低公用事業收費 (一) 實行減租:租金是關乎民生及工商業成本,在一般情形下,租金(特別是工商業樓宇),應由市場決定,但在目前百業凋零,特別是與雇用大量勞工的飲食及零售行業。如在過去經濟鼎盛時訂下租約,則今日勢難負擔。故本人建議各大商場百貨公司,及酒樓業主,應主動提出減租。須知經營雖 然是商業行為,彼此也應受租約約束,但經濟現實如此,業者經營不來,你要收租、追租也不容易;倒閉後帶來空置,也不是明智選擇。 最重要的是更多的倒閉會帶來連鎖反應,在消費更加疲弱,失業者無錢用,仍有工作者也不敢用錢之下,經濟越會惡性循環,一個商場內紛紛”為旗”,餘下的零星落索,你的商場的價值也會大減。現時不是叫你”做好心”,但為了自己利益,早點主動”做好心”,對自己會有”好報”。經濟困難時,擺出”共赴時艱”的樣子,商戶會感激你,社會也會感激你。 當然,最重要的是政府的商場,要帶頭減租,因租金之為物,原無定制,應隨經濟狀況,收縮有度。總之,預知未來,主動自救,贏取掌聲,乃智者所為。 (二)降低或放緩公用事業加價幅度: 年來經濟不景,不少行業的價格,不升反跌(如飲食及衣著),這使近年低收入階層生活得以減輕困難,但一些公用事業,如電費、電話,特別是交通費用都急劇增加,今日升鬥市民負擔最重的是交通費用,特別是城市擴展,居住新界者,無遠弗屆;只是這批收入較低的一群,卻要付出不成比例的交通支出,雖謂這些專利機構,有所謂”利潤管制計劃”,以鼓勵其經常更新設備,但13.5%至15%的利潤,無論是以任何標準,在全無風險下,其准許的回報率,實在是太過份了。 老實說,以今日世界投資氣候而言,除高科技的高風險、高回報外,能有10%的接近無風險的回報,已是極具吸引的投資,怪不得中巴二十八條路線,引來眾多財團競投。 故本人大力呼籲,在民生困苦的今日,公用事業必須克制,否則,社會大眾不滿情緒日漸高漲時,引來激烈行動,到時就不是依不依法,與及利潤保障是否當然的問題了。 <三>、維持建屋計劃,加速公共建設 (一) 維持增建房屋計劃 近來特首的每年建造85,000個住屋的計劃,備受地產商及輿論界評擊,實在這些評擊都是自私與無知的混合體,當然當中存在有”好心”的”學者型”或”社會活動家型”的出謀獻策,但曾幾何時,學者、輿論界、政界不是高呼高地價,高租金之不合理,並抨擊港英及特區政府,不為香港市民做點事去平抑地價、樓價嗎? 當特首提出每年建屋85,000個時,不是曾經獲得無數掌聲嗎?當時筆者絕不苟同,因為地產是商業,自有其迴圈及自我調整之道,行政不應干預商業;再說如在地產蓬勃之時,定下85,000個單位的目標,基於勞工成本被扯高,也不易達成,即使達成,成本也會驚人。 但到今日,社會各界卻對特首交相指謫,其實大家大可不必,特首也沒有那么能耐,能夠一句說話便令地產大跌。真正原因是香港地產根本已過份位高勢危,須知人們買樓不是為了居住(買樓的人都正有屋住,沒有屋住的人根本無力買樓),而是為了改善居住環境。由於漲價預期心理,所以當屋越貴時越多人買,越平時 便越沒有人買。 但泡沫有時而盡,當樓價越升越高,幅度及速度越來越大時,一夜之間,發現音樂已停,再無”傻仔”接貨,便惟有急速產售,沒有實力的還好,被迫急速斬倉;有實力的更慘,戎機一過,惟有”負重磅、跑長途”了。 須知樓市之道,也是必須受經濟規律所左右,自住者須與收入挂鉤,投資者須與回報挂鉤,脫離軌道太遠,自然會調整至合理水位。 所以大家抨擊特首,只是人雲 亦雲,根本欠缺真知灼見。我要問問大家;過去沒有特首的85,000的言論,香港不是一樣有67-69,74-77,82-87及91-93年的低潮嗎?要知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乃天道迴圈,豈可逆轉? 筆者雖對特首干預樓市並不以為然,但卻仍支援其建屋計劃,原因是: (1) 維持建屋計劃,有利於維持一些建造業及相關行業的就業機會,但香港建造業日薪工資目前仍然太高,當局應該調節有關建設的進度,不可因需求拉動而扯高勞工成本。當建築工人工資回落,便加快建設,否則便放緩進度。 (2) 利用時機,使市民安居樂業;過去建屋計劃,都因成本問題而不易達成,政府正宜利用這個時機,大量加建不同類型,適應不同收入者的房屋。過去政府最不可取的方法,就是自置居所貸款計劃,因為它有兩個效應: (A) 將政府寶貴資源,去協助地產商因增加了需求而使樓價不墜,助長了地產商的利潤。 (B) 促使獲貸款者在樓價高昂時購買樓宇,使他們背上不合理的長期負擔,”愛之適足以害之”。 (3) 有助平抑樓價,不可因為市民帳面富貴大縮水而有所手軟:須知這幾十年來,香港樓市暢旺只益了地產商,香港市民的住所漲了價,只是紙上富貴,除非他真的將樓宇賣出套現,才是真的”有銀在手”,但他還要不要買另外一層呢? 其實,香港中產階級過去表面上納稅不多(標準稅最高15%),但通過住屋(包括樓價、租金、差餉等),他們的實質稅率其實超過50%,(多出之數,部分由政府收取,部分由地為商收取),比大多數國家都要高,撇開市政設施、城市生活環境等因素,香港中產階級的生活水平甚至比國內一些地方也不如。 總之,香港正宜利用這次機會,改善市民生活,市民不可短視,短暫時期雖然頗為痛苦,但樓價回落了,租金差餉也回落了,負擔可以減少;而香港各行各業的成本也可降低,旅遊業、製造業在經過調整、更新下,未來經濟在新的面貌、新的結構,及具有競爭力的情形下,將為香港再放異彩。 *不要眼紅地產商的財富,事實上地產行業的風險很大,他們賺得財富,是他們的眼光與投資得宜;他們納了稅,與社會可謂[貨銀兩迄],再說他們對香港也有極大貢獻,如果不是他們,香港也不會有如許多量的美侖美奐、設施完善的居所;大部分市民仍將住在極高密度的狹窄房子,而租金樓價也不見得會便宜(因供求關係)。 他們的盈利,過去對財政收入有龐大貢獻(你也是!),只是未來香港結構將會改變,地產業作為香港經濟支柱的重要性將會降低,地產業在聯交所總市值中所占體積降低,是好事而不是壞事,只是這個比例的調整,不可單因地產業體積降低,而是要工商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比例要提高。 (二) […]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