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南部印度次大陸地區,印度與巴基斯坦的關係,無疑是一切問題的焦點所在。因為印巴關係的狀態,不僅影響於兩國的安全與和平,也成了鄰近地區穩定與否的重要關鍵。
在東西方冷戰時期,印巴爭端更關係於大國之間的幕後角力與互動。所以吾人對於印巴種種關係的來龍去脈需要有所認識,對二者關係惡化所產生的軍力競賽與核武力量的發展,更不能不予以關注。
一、印度沿革與印、巴分治的由來
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分治,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印度獨立時。在此之前,並無巴基斯坦這一國家或地理名詞。
印度古陸來自澳洲,人種則源自歐洲
無論是印度或巴基斯坦,在民族上同出一源,均屬歐羅巴種的閃族的一支,本屬白種人,其皮膚黝黑,只因受氣候及地理環境所影響。
印度人是古老民族,數千年前已生活在青藏高原南緣喜瑪拉雅山脈以南的印度次大陸,包括山脈以南的高原地帶、中部印度河與恒河流域、以至最南面、半島上的古陸德干高原。
在地質上,印度半島原與澳洲大陸相連,其後因地殼變動,使今日的印度半島(德干古陸)自澳洲漂過印度洋,浮至接近亞洲大陸,碰撞之下產生造陸運動,將原是海底的、今日中國的西藏青海一帶,推高成為陸地,並越來越高而至於形成”世界屋脊”。印度半島與大陸連接起來,兩個大陸之間,則發展成為印度河和恒河的沖積平原。
由於印度地形複雜,因此民族亦發展形成為多不同部族。整個區域受不同部族和土王統治,社會階層也發展得階級分明,有握有最高財富權力的王族和貴族,也有貧無立錐的平民和賤民。
佛教發源地,本身以印度婆羅門教為主
印度是數千年的古國,其印度河與恒河所孕育出的古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與尼羅河的埃及、兩河流域的巴比倫及中國的黃河齊名。
印度過去曾建立過多個輝煌時代,如莫臥兒帝國、孔雀王朝等;也產生了影響亞洲廣大地區,以及對中國民間社會生活影響極大的佛教。不過,對於世代以信奉印度教,或稱婆羅門教的印度人而言,佛教並不能改變他們的信仰。因此佛教只能在中國、朝鮮、日本與及東南亞的緬甸、泰國等流傳。
不過,由西方經由阿拉伯、波斯而傳入的伊斯蘭教,卻使其西部廣泛地區,以及東部孟加拉地區的人,信奉了伊斯蘭教,正由於宗教上的原因,最終使她分割成為兩個國家。
十八世紀後成為了英國屬地
在十八世紀,當英國和法國繼荷蘭之後,興起成為縱橫七海的海上強國時,英國人來到亞洲,採取威迫利誘等方法,與統治印度的土王們簽訂條約,將廣大的印度及其附近地區,置於其統治之下(英國同時以武力取得了東鄰的緬甸和印度半島以南、海上的另一個大島錫蘭(今之斯里蘭卡)。當然,馬來半島、北婆羅洲、即今日的馬來西亞領域亦輕易取得。
英國將對東方的貿易權交予”東印度公司”,並大量將為自印度的鴉片運至中國,致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國民健康日壞(清初運入中國者僅數百箱,但至嘉、道之間,已劇增至萬餘箱),終而觸發中英鴉片之戰(英國稱之為”貿易之戰”)。
踏入20世紀,印度人反抗英國殖民統治愈來愈熾烈。不過,由於1941年12月發生了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的事變,並隨而發生了太平泮戰爭。日軍揮軍歐美各國在亞洲的殖民地,英國所統治的印度、緬甸亦不能例外。(英軍在緬甸被日軍包圍,不少英國官兵被迫投降,而中國的孫立人將軍所率領的部隊則馳赴將之解救)。
英國為對付日本,呼籲印度人協助其抗日,並許諾戰後予印度人以自治之權。
戰後反殖民統治與甘地”不合作運動”
1945年8月,日本宣佈投降,英國隨即恢復對印、緬、錫的統治,但各地人民對英國殖民地統治的不滿亦日益高漲。
在對抗英國統治的運動領袖當中,以甘地的力量最大、群眾最多。但他所領導的運動,卻非以武裝行動作激烈抗爭,而是對英國統治當局實行”不合作運動”。
這一以柔制剛的方式,雖然並無大規模的流血衝突,卻由於印度民眾回應者眾,以至英國政令不行,使統治者毫無辦法。最後,英國終於讓其獨立。
但不幸的事情卻突然發生 :就在英國准許印度獨立的奮鬥獲得成功之時,身型瘦小、有”聖雄”之稱的抗英英雄甘地,卻遭一名不滿意於其政策的激烈份子所刺殺。騰歡中的印度,隨即陷入一片極度哀傷之中。
1948年1月30日,印度獨立還不到半年,當甘地出席一個祈禱會時,一名激進的”國民公仆團”領袖納圖拉姆·戈德森,假裝上前摸拜,然後突然向聖雄連開三槍,奪去了這位廣受愛戴的聖者的生命。
甘地去世後,其門徒兼助手尼赫魯繼承其遺志,其所領導的”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党”),成為印度獨立後一個頗長時期的執政黨。
戰後以宗教因素分割為兩個國家
不過,在獨立過程中,由於英國決策上的錯誤,將本來是一個國家的印度,卻只因了宗教上的原因,而將其分割成兩個國家。
由於其以宗教劃分,而宗教本身就是極度敏感的問題,在立國已分你我之下,宗教上存在敵對,再加上領土又未分割清楚,留下一條長長尾巴,因而導致獨立後幾十年來兩國均在激烈衝突之中。
二、印、巴衝突的原因
印、巴衝突有多方面的原因,有遠因和近因,但總的而言,總是導源於最主要的一個–宗教因素,茲分述如下:
宗教因素導致互相仇視
在印度獨立時,由於西部地區各邦、普遍信奉伊斯蘭教,英國恐其獨立後,在一個國家內有兩股同時龐大、但不同信仰的宗教存在,影響未來國家的穩定。於是接受穆斯林聯盟領袖真納所堅持的,將伊斯蘭教徒和印度教徒分開兩個國家。方式是將西方接連伊朗和阿富汗的卑路支省和鄰近地區分割開來,並以其幾個省的名稱和部族名的英文字母,拼合成巴斯基斯坦的新的國家名。自此以後,這兩個國家便因宗教上的不同,一直處於嚴重對立的狀態。
947年8月14日,真納參加了巴勒斯坦成立大典,而印度則在同日子夜正式宣佈獨立。
但當8月16日,英國最後一任總督蒙巴頓將印巴正式國界圖交給印度總理尼赫魯和巴勒斯坦總理列雅格林·阿里汗時,兩派教徒的屠殺隨之在全國各地發生,兩地的教徒爭相奔回自己教派國家去,人數多達1,500萬人。
以致蒙巴頓所建立的一支55,000人的特種部隊,完全淹沒仇殺的教徒的大海中。
對喀什米爾主權之爭
印巴之間,鄰近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一個面積龐大的邦哈什米爾,在印度及巴基斯坦獨立時,都欲爭取成為其國土的一部份。但由於邦內同時存在伊斯蘭教徒與印度教徒,雙方僵持不下。故英國同年10月27日,喀什米爾土邦宣佈並入印度時,巴勒斯坦立即以大炮及軍隊向喀邦推進,互相撕殺。最後,惟有暫時以其雙方軍隊所佔之停火線為分界線,即是接近印度的東部及北部歸印度管轄,而西南部則由巴基斯坦所管治。
不過,由於印度管治了喀邦的四份三土地,巴基基坦只獲得四分之一;而在印轄區當中,卻大多數住民是伊斯蘭教徒,所以巴基斯坦一直要求取得整個或大部份喀邦主權,以免伊斯蘭教徒受到印度教徒及當地政府所迫害。
而喀邦內的政府設施或印度教寺院被襲,印度卻一直指責是受巴基斯坦所包庇的暴徒所為。
為孟加拉問題而發生的戰爭
巴基斯坦在獨立之時,原分為東巴基斯坦和西巴斯坦,西巴基斯坦即上述位於印度西面及毗鄰伊朗、亞富汗的區域,稱為西巴。但卻另有一塊在印度東面、位處印度阿薩密省以南、瀕臨孟加拉灣,並與印支半島接近的恒河出口的沖積平原區域,稱為東巴基斯坦。
東巴的人是孟加拉人,其人種與印度及西巴基斯坦完全不同,是另一種東方民族。
西巴基斯坦面積雖較東巴為大,但人口卻不及東巴多(20世紀60年代,西巴人口6,000萬左右,而東巴人口卻多達8,000多萬)。不過,巴基斯坦的政治、經濟資源均由西巴控制,首都亦設在西巴的卡拉奇(現已遷至伊斯蘭堡)。
東巴的數量龐大的人口,居住在面積小得多,而且經常受來自印度洋、孟加拉灣的風暴吹襲,人民極度貧困。
東巴人與西巴本來完全無關連,且中間隔了一個印度,但卻受著西巴不公平的統治。
在進行選舉時,東巴的領導人得票較多,但西巴不僅不承認選舉結果,而且拘禁當選的東巴候選人,終於激發東巴人的反抗,爭取脫離巴基斯坦獨立。
為了對付東巴的分離運動,巴基斯坦卡拉奇中央政府派出了軍隊前往鎮壓,但此舉卻引來了印度政府的干預。
印度政府干預巴基斯坦的派兵鎮壓東巴獨立運動的原因,除了是印、巴兩國的宿怨外,另外一個原因是:東巴本身原稱為”孟加拉”,而孟加拉其實分東、西兩部,孟加拉即東巴基斯坦,但在其西鄰的印度境內,也有另一些孟加拉人居住,此為印治西孟加拉。
印度即以孟加拉與其轄下之西孟加拉人血水相連,不能任令孟加拉人被壓迫,於是出兵孟加拉,將派往孟加拉的巴基斯坦部隊俘虜。
由於巴基斯坦國力本來就不如印度、加以東、西巴阻隔千里之遠,兩者本亦無文化、種族上的關連,在無計可施下,惟有與印和談,讓東巴獨立(獨立後國名正式稱為”孟加拉國。)俾被俘巴軍能夠回國。
孟加拉獨立事件,距離現在雖已近30年,已不再是今日印巴衝突的主要因素,但此事亦可反映印巴之間的惡感,其實是有諸多因素的。
核競賽導致關係更趨惡化
印度及巴基斯坦是繼美國、蘇聯(解體後由俄羅斯繼承)、英國、法國和中國之後,正式宣佈成為核子俱樂部一員的國家。雖然各國由20世紀80年代開始即致力於防止核擴散,並反對其他國家製造核武。
但印度與巴基斯坦卻於年前先後宣佈研製核彈成功,並聲言是為了本身安全,不理各國反對。對此,各大國亦徒呼荷荷。而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卻因此而更增彼此惡感。
國際勢力的介入及影響
在印巴關係惡化當中,其實也存在著大國之間的角力。印度自獨立後,一直與蘇聯保持友好關係,而美國則在早期與巴基斯坦有長期合作關係,包括均是巴格達公約(中央公約)組織及東南亞公約組織的成員,其假想敵是蘇聯及共黨集團。由於這一縱橫交錯的關係,更使印、巴之間增添對立的因素。
三、印巴近年衝突的概況
國際因素減緩,領土及宗教矛盾更見尖銳
在東巴基斯坦獨立為孟加拉國後,因東、西巴問題導致印、巴衝突的原因,本來已經減除了一個,加以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蘇聯因自身問題,對國際關係及外交立場亦已有很多截然不同的改變,因此國際上的推波助瀾的因素,本來亦已消弭於無形。但來自於宗教上的惡感及領土的紛爭,卻是有增無已。
近年,喀什米爾以至印度其他地方的印度教寺院、與及一些印度教徒聚集的市集場所,迭遭伊斯蘭極端份子襲擊,每次均死傷累累,除了隨後必然引來印度教徒對伊斯蘭教徒大規模及同樣殘酷的報復外,印度政府亦必然指責這是巴基斯坦政府縱容的恐怖份子所造成。
喀邦主權各不相讓,峰會之後關係更加惡化
本來,現任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掌政以來,即希望與印度改善關係,他甚至親自到印度與印總理雅杰帕伊舉行峰會,並希望與印度透過談判解決喀什米爾問題。
但由於他堅持喀什米爾的主權應屬巴基斯坦,因此受到印總理”不假以辭色”的對待,雙方關係較峰會前更加惡劣。
另一項導致印巴關係近期急速惡化的原因,是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國會大廈,被一批暴徒槍手攻擊,引致大火及數十人死傷。
印度指事件是巴政府縱容暴徒進行的,巴基斯坦雖然否認,並稱會協助緝捕凶徒,但仍不為印度所接受,印聲稱巴基斯坦對此需要負責。
各以核武威嚇對方
就在印巴關係惡劣當中,巴基斯坦除了試射導彈外,其國防部長更聲言,如一旦發生戰爭,將不排除以核彈對付印度,但印度國防部長卻隨即警告謂:巴基斯坦如以核彈襲擊印度,這意味著巴基斯坦將會在地球上消失。其對立的尖銳可見一斑。
2003年初,印巴衝突再起,而且激烈程度較以往尤為嚴重。雙方在喀什米爾分界線前增兵,數量以十萬計,他們各均配備重型裝備,並互以大炮向對方攻擊,對雙方均造成嚴重的軍人及平民死傷。分界線兩邊的民居亦有大量被摧毀。
其後,印巴在國際斡旋下,雖然暫時緩和下來,但兩國的衝突因素未除,始終難以取得真正和平。
四、印度的內政和外交
國大黨主政,尼赫魯及家族後人先後繼承
印度自從獨立後,一直由國民代表大會党取得國會中大多數議席而執掌政權,其党領袖尼赫魯亦當然成為總理(印度實行內閣制,總統只是虛位元首,總理是實際掌權人)。
尼赫魯長期執政,是印度立國後最重要的政治領袖。在他去世後,其女兒英迪拉.甘地夫人成為印度總理,亦是最早期的亞洲女性政治領袖之一(以色列的梅爾夫人曾于20世紀60年代出任總理)。
在甘地夫人領導下的國大黨,雖然仍然繼續執政一個時期,但由於印度經濟不佳,社會階級的不平等現象迄無改善,人民生活困苦,再加上因與巴基斯坦交惡,需要維持龐大的國防開支,國家財政及經濟更形困難,因此終於在選舉下,將政權拱手讓與人民黨領袖納南星。
不過,人民黨既無執政經驗及治國人才,其能在選舉中得勝,只因國大黨無甚政績,民心思變。在經過實踐考驗後,印度人民終於再選出甘地夫人回朝重掌政權。
甘地夫人、拉杰夫母子先後被自殺式炸彈行為
不過,不幸地,甘地夫人卻在一次自殺式炸彈襲擊當中,被其信奉錫克教派的近身侍衛所行為。
由於印度社會一向重視家族關係,故甘迪夫人次子拉杰夫繼承為國大党領袖兼印度立國以來第4位總理。
拉杰夫對政治本來並不熱衷,只因其兄于一次飛機意外中死亡,因此身不由己地成為了執掌具有9億人口的大國。同時,不幸地,他也步其母之後塵,被一名泰米爾游擊隊的女隊員,以自殺式炸彈行為身亡。
致力改善經濟,近年發展電腦軟件
現任的印度總理是雅杰帕伊。雖然印度一直力求改善經濟,但由於人口龐大,經濟基礎薄弱,加以與巴基斯坦關係惡劣,需維持龐大國防開支,故改善經濟難以有成效。
不過近年印度的電腦軟件業發展起來,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軟體設計及生為的先進國。因此,對其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改進,均具積極的幫助。
至於印度的國際外交關係,除相鄰及關係一直欠佳的巴基斯坦已如上述外,最主要有以下數端:
維持與英聯邦的疏淡關係
(一) 與英聯邦關係:由於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鑑於民族主義高漲,不得不讓各個殖民地獨立,並調整本身與獨立後的各前殖民地的關係,因而組成了組織鬆散的”大英聯邦”。
聯邦包括所有亞、非、美、澳各洲的前殖民地。不過,獨立後的國家情況有很大差異,有仍奉英王為元首,並由英王委任一名總督(其後有改由本身自行選任的)作為代表英王的象徵(如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亦有實行內閣制。但自行推定本身的君主作為元首的(如馬來西亞)。至於印度及巴基斯坦、錫蘭(斯里蘭卡)等,則由總理掌管政權,並另選一虛位元首的總統。
印度作為大英聯邦的一員,自然參與定期舉行的大英聯邦會議,但隨著英國國勢的日下,會議本身愈來愈不能發揮甚為作用;對會員國間的爭端,也絲毫沒有辦法處理,印巴的關係正是如此。
與蘇聯一貫友好
(二) 與蘇聯關係:印度自獨立後,即一直與蘇聯保持友好關係。這時,其死敵的巴基斯坦投向西方國家,與英、美、法等國共同組成以蘇聯及共黨國家為假想敵的巴格達公約組織及東南亞公約組織,而印度則投身向蘇聯靠擾。
在中央公約及東南亞公約解體後,巴基斯坦與蘇聯敵對稍減。是以當印、巴關係陷於緊張之時,蘇聯往往出面調解。前蘇聯領袖布里茲尼夫曾親至中亞細亞,邀約印、巴兩位首長會晤,以調停兩國間的紛爭。
中、印曾發生戰爭,容達賴成中、印關係障礙
(三) 與中國關係:印度獨立後,秉承英國統治時期對西藏的野心,由於英國曾一再對西藏進行蠶食(英軍曾入侵西藏直至江孜,當地人民英勇抗英,失敗後集體在宗室古堡跳崖自盡),並將藏印邊界推至西藏境內,稱為”麥馬洪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3年進入西藏,但達賴喇嘛卻于1958年背離中國,流亡印度。
此事引致中印關係惡化,加上印度以中印邊界應以麥馬洪線為准為由,入侵中國,因而導致中印之戰。
不過,入侵中國的印度軍迅即被中國軍隊驅趕回印度,並潰不成軍。這兩個擁有世界人口最多的亞洲鄰國間的戰爭,很快便告結束。
中印戰爭後,雖然因為達賴喇嘛在印度流亡並進行西藏分離的活動,使中印之間仍有芥蒂,但隨時間的移轉,緊張的關係亦逐漸緩和下來。所以當中蘇關係惡化,蘇聯不再代中共向聯合國提出”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代表席位”的提案時,便改由印度代為提出,於是兩國關係更得以改善。
斯里蘭卡加分離主義暴行,禍延印總理被為
(四) 與斯里蘭卡關係:斯里蘭卡原名錫蘭,在19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與印度同受英國統治,戰後齊齊脫離英國而獨立。
由於斯里蘭卡東北部伸向印度的泰米爾半島的泰米爾族,不願與佔斯國大多數的僧加羅族共建一個國家,二十多年來一直要求獨立,並因此而發動連綿不斷的恐怖活動,使數以萬計的人在衝突中死亡。
由於印度希望斯國內爭能夠迅速解決,並基本上支持斯國政府的立場,因而引起泰米爾游擊隊不滿,並致使印度總理拉杰夫被一名泰族女隊員,以自殺式炸彈行為身亡。
(五) 參與國際不結盟運動:印度是世界上人口僅次於中國的大國,也是二次大戰後由西方殖民地獨立的最大的國家。對於戰後國際組成集團,互相對壘,決定了國際上的一切事務,也是國際間尖銳矛盾的根源。所以,20世紀50年代,印度總理尼赫魯、埃及總統納薩及南斯拉夫總統狄托,便發起及組成了不結盟運動,大部份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的國家均有參加。每屆大會就當前世界重大問題,表達這些第三世界的不結盟國家的立場。
不過,由於國際間的重大問題,難免牽涉大國間的軍事對壘,這在國勢薄弱的第三世界國家,實在並無置喙餘地。因此,不結盟運動儘管持續到今,但始終在國際上發生不了作用。
五、巴基斯坦的內政和外交
東、西巴曾合成一國,盲婚啞嫁最後分開
巴基斯坦自脫離英國獨立、並與印度分治後,即建立一個以伊斯蘭教為信仰的國家,並定都於南部港口大城市卡拉奇。但當中情況特殊的是巴基斯坦立國時,與印度分割的原則是以宗教劃分,故除原印度西部以卑路支省為主的附近各省合成巴基斯坦外,另在印度東部孟加拉灣以北的東孟加拉地區(另有部份孟加拉區域劃在印度境內),即今日的孟加拉國所在,稱為東巴基斯坦。
由於西巴擁有巴基斯坦政治及經濟資源的控制權,只因宗教信仰相同,但種族與文化均沒有半點關係的孟加拉,卻被劃歸巴基斯坦,致受盡西巴的不公平對待。
這一安排,不僅成為巴基斯坦建國後內部的不穩定因素,也成為她與印度間衝突的原因之一。
由於東巴人口比西巴多(西巴人口6,000餘萬,東巴8,000餘萬,面積則是西巴大得多),故若在全國民主選舉,代表東巴人的政黨一定可在國會中取得大多數議席,而成為全國的執政黨。但西巴中央政府卻不承認選舉結果,並將東巴政治領袖拘禁,終於引發東巴人要求獨立,並導致印度干預。最後,東巴獨立而成為孟加拉國。
軍人經常政變上臺,當選文人政府倒臺後每遭厄運
巴基斯坦的政治體制,原屬議會政治的內閣制,總統為虛位元首,總理為政府首長,但巴基斯坦軍人勢力一直主宰著國家的政治。
巴基斯坦也實行民主選舉,但往往文人政府掌政不久便會被軍人推翻。政變將領成立”革命委員會”或類似的組織,控制政府一個時期後,便安排進行一次選舉。在這種情形下,控制政府的軍人,多數能夠獲選,並成為擁有實際權力的既是合法的”總統”,又是軍事強人,直至受國際壓力時,才再進行一次較像樣的選舉。
過去巴基斯坦出現過不少執政的軍事強人,如雅耶汗、薛雅、以至穆沙拉夫等。
民主總理倒臺後被處死,其女選舉獲勝亦被捕
雖然也曾出現過短暫的民選政府,但往往被軍人推翻而蒙受悲慘下場。如前總理布圖,被推翻後被軍事政府指為要對一些反對派政治人物之死負責,被法庭判處死刑。雖然各國領袖均向巴呼籲赦免,但布圖仍難逃被處死的厄運。
布圖之女貝蘿齊爾其後成為巴基斯坦民主黨派的領導人,在選舉中其政黨亦贏得國會中的大多數議席,依法應該可以組織政府、出任總理。但同樣地,選舉結果不僅不被軍政府承認,以且更以貪污賄賂等罪名,一度將其檢控及監禁。
現任總統穆沙拉夫亦是在政變中上臺,他原任參謀總長,由於在出國訪問時,被當時的總理撤職,並禁止其座機降落。其後,他返抵巴基斯坦,發動政變,取得政權,並將原總理拘捕,控以意圖謀殺之罪。
早期與美、英結盟,其後關係轉趨冷淡
在外交方面,巴基斯坦早期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友善,均是巴格達公約組織(中央公約組織)和東南亞公約組織的成員。
但自伊朗政變後中央公約解散、越戰結束、以及東南亞公約解體後,巴基斯坦與美國的關係轉趨冷淡。這除了上述原因外,還有兩個方面:其一是巴基斯坦經常處於軍人執政,民主受到壓抑;其二是巴基斯坦與共產黨執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保持較佳的關係,而美國等西方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在20世紀七十年代之前,總的來說是並不算友善的。
曾助美對付入侵阿富汗蘇軍
美國與巴基斯坦再度發生合作關係,是當20世紀70年代蘇聯入侵阿富汗之時。
由於蘇聯派有10萬大軍在阿富汗,為期長達10年之久,目的是為了支持阿富汗的親蘇政權。
巴基斯坦與阿富汗關係密切,除了因為兩國有長長的邊界(阿富汗的南面及東面,長度達阿國邊界的一半,均與巴基斯坦接壤,以及阿、巴兩國均屬伊斯蘭國家外,還有最主要的原因是佔阿富汗內最多人口的普什圖族,也是巴基斯坦的重要構成部族,因此兩國關係從來密切,官民往來頻繁。
當時,美國為了對抗入侵阿富汗的蘇軍,暗中支持抗蘇的各個阿富汗游擊隊,而其途徑則是假於巴基斯坦進行。
蘇軍被迫退出阿富汗,以及阿富汗由塔利班政權控制了首都及大部份國土後,美國與巴基斯坦的關係,在80年代又再轉趨冷淡。
巴屬大英聯邦成員,但與印關係極度惡劣
至於其他外交關係,巴基斯坦固然因為是前英國殖民地及在獨立後保持著大英聯邦成員國的身份。不過她與印度一樣,不再奉英王為國家元首,而自行選出自己的總統,作為虛位元首(行內閣制時的職位),或實實在在擁有真正權力的元首。但與其鄰國,且過去本來齊同屬英國殖民地的印度,卻因分別立國,並在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哈什米爾主權、宗教衝突以及恐怖襲擊等問題鬧得不可開交,多次大規模兵戎相見,甚至競相以對方為假想敵,發展核子武器。
國際上極度關注巴基斯坦發展核武
對於巴基斯坦發展核子武器,國際上都極為關注。美巴關係轉趨冷淡,甚至對其實施貿易限制,即因此而引起。過去美國一再指責北韓及中國以核技術及導彈技術協助巴基斯坦,威脅地區和平及防止核擴散的有效實施。在1994年,美國甚至因懷疑中國貨輪銀河號運載有關設備至巴基斯坦,要強行上船搜查而使中美關係一度相當僵持。
9.11襲擊及對阿富汗用武後,巴獲美國好感
近年,美巴關係改善,得助於9.11恐怖襲擊事件。由於美國紐約世貿中心及國防部五角大樓被恐怖份子騎劫民航機作自殺式襲擊,造成數以千計的人死傷。美國迅即鎖定藏身阿富汗的拉登是其幕後黑手。
由於巴基斯坦與阿富汗塔利班政權關係密切,因而巴基斯坦始則表示美國需要拿出證據,繼而表示希望塔利班政權能夠交出嫌疑黑手本.拉登,然後又表示若作人道需要,可開放領空予美國,實則是協助美國對付阿富汗塔利班政權。
巴基斯坦強人穆沙拉夫此一立場,對其本身而言,也可說是一種冒險。因巴基斯坦是一個伊斯蘭國家,國內不少伊斯蘭教徒,包括 一些激烈的宗教狂熱份子,對美國存在仇視心理,而美國卻向阿富汗喀布爾的塔利班發動攻擊。因此,巴國首都伊斯蘭堡、南部大城市卡拉奇和多個城市,均發生激烈的支持塔利班、反對美國,甚至反對穆沙拉夫的大規模示威,這對穆沙拉夫及其政府均構成巨大的壓力。
不過,由於穆沙拉夫果決堅定,不僅能穩定局勢,而且對美國的進攻阿富汗、與及緝捕阿爾蓋達組織份子,給予極大助力。這使其本人及巴基斯坦迅速獲得美、英各國及美總統布殊的好感,消弭了美國過去存在的巴基斯坦支持恐怖組織的印象,對於穆氏的不民主情況便亦不予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