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國際共產主義及后蘇聯時代-壹、斯拉夫民族、俄羅斯帝國到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

國際關係

在二十世紀的世界歷史及國際關係上,最重大及影響深遠的,毫無疑問是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由於共產黨的無產階級革命在俄羅斯帝國取得成功,建立起人類首個共黨國家——蘇聯,再由她的支持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更得到豐碩的成績:在歐、亞、及拉丁美洲等,建立起了十多個正式由共黨執政的政權,並且在不少其他國家內,引發了澎湃的馬克思主義或其他模式的共產主義運動浪潮,以至歐美非共國家,千方百計地在內政、國際合作等方面予以堵截。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關係及軍事部署,即無不圍繞著這一中心問題而轉移。

因此,研讀戰後的國際關係,不可不對20世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的概況有所認識,尤其是對國際共黨集團大祠堂的蘇聯的內政外交,更不能不有一個概括認識。

在此,先略為介紹蘇聯–這個由俄羅斯帝國與馬克思主義衍生出來的共產大國的有關概況。

壹、斯拉夫民族、俄羅斯帝國到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

一、俄羅斯是斯拉夫民族所建立的大帝國

俄羅斯屬斯拉夫民族的東支

斯拉夫民族,是歐洲中部及東部一個人數頗多,分佈範圍很廣的民族。在其活動範圍及支派而言,可以分為三支:即西支、南支及東支。

西支方面,包括今日的波蘭、斯洛伐克(20世紀90年代東歐變天後,由捷克斯洛伐克分離出來),與及德國東部盧日地方的部族。

南支包括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

東支則包括今日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亦是斯拉夫民族的最主要地區。

由上面所述,就可知為甚麼近代的歐洲國際關係上,由俄羅斯帝國以至其後的蘇聯,都對東歐及巴爾幹地區,是那麼地關注,甚至往往引起地區上的重大軍事衝突。

即使在蘇聯解體後,後蘇聯時代的俄羅斯,仍然不能對巴爾幹或南斯拉夫問題袖手旁觀,就是這個原因。

俄羅斯人先後曾受維京人、立陶宛及波蘭人統治

不過,由於早期斯拉夫民族的文化水準及歷史並不太高及久遠,加以民族的內聚力及組織力均並不強大,故其發展比其他民族都要遲,其分散在東歐、南歐及中歐東部,受著不同民族或古老帝國所統治,即是這一原因。

就以今日俄羅斯的歐洲本部而言,只在稍超過1,000年前,斯拉夫民族仍只以部族形式並由眾多小王公所統治的情形而存在,甚至連較像樣的鄉鎮也沒有。

在地區內的北部的一些小城市,也是由維京人所建立的。

維京人即今日北歐的挪威人的祖先,這些居住在斯干的納維亞半島,以航海及搶掠維生的冒險家民族,不僅經常搶掠今日英國、法國和西班牙等歐洲沿岸地區,也曾深入俄羅斯的腹地,在那裏居住、建立城市,並統治了一個相當長久的時期(美國太空船以”維京” 為名,即取其深入探險之義)。

是以在以後的歷史中,即使這裏的斯拉夫民族已建立起俄羅斯這一國家,但在其未算強大之時,仍然經常受著來自波羅的沿岸的大大小小國家或民族的宰製。今日小小的立陶宛就曾統治過俄羅斯大地,其後的數以百年計的歷史當中,俄羅斯王的廢立,甚至要由波蘭國王所首肯。

基輔羅斯是斯拉夫民族首個輝煌帝國

俄羅斯這一名詞在歷史上出現,只不過是1000多年之前的事。

當時,斯拉夫民族的東支,即在介乎維斯杜拉河(在波蘭國境)與烏拉爾山(歐洲、亞洲的分界線),在地理上稱為”欽察草原”的地區,雖然北部有一些維京人所建立的小城鎮,但大部份仍是分散的部落。

他們主要住在一些用草、木、及巴所建成的屋宇,並由一些小王公們所統治。
在眾多的小王公當中 ,有一個可以號令眾多小王公的大王公。

俄羅斯歷史的開端,可以由這個大王公說起:由於他率眾前往向各部落收稅後,意猶未盡,擬回頭再多收一次時,因而激怒了各個部落。以馬爾王公為首的一夥不堪其一再需索,與為王公合謀,將其殺害。然後由馬爾王公率眾前往大王公的城堡,派人向王后聲稱:大王公已被殺,他們已控制一切,並迫令王后屈從成為其妻。

王后假意應允,率女眾及侍衛攜酒肉至營中,假意慰勞,卻待馬爾王公及為武士醉酒後盡行將其殺害,然後領兵至各叛逆村莊,用計將其全部焚毀。

這一足智多謀、為夫報仇,並成為斯拉夫民族各部落領袖的巾幗英雄,其後撫養遺腹子長大成人,並教以治國之道及雄才偉略之方。至其子成人,繼承王位,終於成為斯拉夫民族的首個帝國的雄武之君。

1,000年前基督教傳入,提升了俄人文化

基督教之傳入俄羅斯,亦是這位極富謀略及遠見的王太后所下的命令;因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雄據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半島(今之土耳其地方的半島),中東及非洲東北部的、繼承東羅馬帝國而來的拜占廷帝國;而世界上最金碧輝煌的都會也是拜占廷城,即今之伊土坦堡爾(不計東方之中國的都市)。王太后認為,要使俄羅斯進步,必須吸收拜占廷的文化。

她下令讓基督教傳入俄羅斯,並要所有王公大臣及子民揚棄當時的拜物教、神道教而改信基督教,這一年,正是公元988年。

俄羅斯帝國首創及早期的鼎盛時期,其實不在今日俄羅斯,即斯拉夫居住地的北部所在,而是在南部的、今日的烏克蘭地區。

烏克蘭地區一條由北流入黑海的第聶伯河,距出口不遠處有一條支流,名叫羅斯河,羅斯河旁有一條村落,住的是斯拉夫人,他們自稱為”羅斯人”。俄羅斯是”羅斯”的今日譯名。當時,他們在羅斯河與第聶伯河匯流的高岸上,建設了基輔這一城市,後來發展成為一個帝國,並以”基輔羅斯”作為帝國的名稱。

基輔羅斯帝國曾盛極一時

基輔是當時歐洲僅次於拜占廷的輝煌城市,因其一切規制及建築形式,均仿效拜占廷而建造。基輔羅斯帝國,隔了一個黑海與拜占廷帝國遙遙相對,兩者互相通婚(基輔羅斯帝國王子、王儲皆以能娶到拜占廷帝國的公主為榮)通商,但也時不時打仗。(近代的俄羅斯帝國與奧托曼帝國的關係,仍然沒有改變。)

不過,基輔羅斯這一偉大帝國,卻敵不過來自東方的蠻族所衝擊,最後,被遊牧民族哥薩克族所滅。嗣後數百年,俄羅斯(包括今日俄羅斯、烏克蘭及白俄羅斯一帶),一再被來自東方的游牧民族所衝擊及統治。

最重要的當然是公元十三世紀興起的蒙古人的西征。

蒙古人西征共有三次,其次序是鐵木真西征、拔都西征及旭列兀西征。前二者分別征抵北歐的波羅的海和南歐的亞得里亞海(義大利北部),其征伐過程中,兩次均重創俄羅斯人。

推翻蒙古人統治始出現近代的俄羅斯帝國

其後,蒙古人在所征服的歐亞大地上建立了四大汗國。其中,在”欽察部”——即欽察草原所建立的”欽察汗國”,其主要區域,就是今日俄羅斯所在。

蒙古人統治中國雖只有89年,但其四大汗國卻統治了近400年之久。

近代的俄羅斯,是400年前以北部莫斯科大公國為首的俄羅斯民族聯軍,將蒙古人驅逐後而建立起來的。不過,其早期組織仍然較為散慢,並經常受到來自歐洲如立陶宛、波蘭等國的干預,直至凱薩琳女王及彼得大帝等之後,勵精圖治,獎勵文教,才把俄羅斯帝國力量凝聚起來及加速了”現代化”。

其中,彼得大帝更將俄羅斯建不近代模式的歐洲大國。其後,俄人建立了聖彼得堡,並以之為京都(聖彼得堡建於西元1703年),即是紀念彼得大帝,因為他為俄羅斯引入歐洲文化,使俄羅斯不再是歐洲的”化外之民”;溶入了歐洲社會,並從而奠定了近代的俄羅斯帝國的基礎。

越過烏拉爾山脈,建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

俄羅斯帝國擴展成為橫跨歐亞的大帝國,始自十七世紀。當時,俄國沙皇將一張特許狀授予商人出身的哈巴羅夫,讓他越過烏拉爾山,沿途招攬哥薩克等游牧民族,組成軍隊。然後又越過一條一條由南流向北流入北極海的大河,包括鄂畢河、勒拿河等,最後抵達葉尼塞河,並向南直抵達黑龍江邊,建造了尼布楚城。

這時正是滿清康熙年間,不僅是大清國力充沛,康熙皇帝更是英氣勃勃。他於1689年(康熙27年),派遣大軍將尼布楚城摧毀,並與俄人訂立了《尼布楚條約》,規定兩國以大興安嶺為界。

這是中俄間首次簽訂的”平等條�”。其後,自雍正年起以迄於清末,滿清先後與俄簽訂《愛琿條約》、《恰克圖條約》、《北京條約》、《伊黎條約》和《塔城邊界約》等,讓俄人一次又一次地對中國土地蠶食鯨吞。於是,整個西伯利亞與及俄國所謂的”遠東山區”(包括原屬中國的庫頁島),盡歸俄國之所有矣。

中亞細亞在十九世紀被俄人征服

至於中亞細亞地區,即俄人及西方人所稱的”土耳其斯坦”,原是一些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語系或波斯語系民族的地方(後者如塔吉克族),其文化及歷史均比俄羅斯更高及古遠得多,但在俄勢力強大之下,在十九世紀初期,都先後被俄羅斯帝國所征服,使這一廣達400萬平方公里的偌大區域,成為了帝俄領土的一部份。

筆者不厭其煩地講述這一段歷史,乃在於說明:俄羅斯帝國在三百年前已與其同民族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融為一體,並佔有了西伯利亞;二百年前已征服了中亞地區;到十九世紀之時,再佔奪了羅馬尼亞的霍布魯查和伊朗、奧托曼帝國之間的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等地。故基本上,蘇聯的疆域就是俄羅斯帝國的疆域。瞭解俄羅斯帝國的歷史,有助於瞭解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的組成和蘇聯解體後各國獨立的情況。

一次大戰當中,帝俄被推翻並成立了蘇聯

至於蘇聯的建立的經過,當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在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波斯尼亞首府塞拉耶佛(今譯為塞拉熱窩)被刺,奧匈帝國認為是塞爾維亞政府幕後主使,向塞國宣戰。

由於俄羅斯帝國下動中員令(俄、塞均為斯拉夫民族),在德國向俄宣戰時,因英、法與俄有協約,因而亦向德國宣戰,就在這情形下,歐洲大戰、即第一次世界大戰便打將起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使奧匈帝國及托曼帝國瓦解,而俄羅斯帝國更不待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8年),在其一年前的1917年,便被俄羅斯民眾所推翻,並隨而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共黨國家。

其實,在俄羅斯參戰之前,俄羅斯民眾已因1904年日俄之戰中,龐大的俄羅斯帝國,竟然大敗於新興小國的日本,已經極為不滿。他們認為其所以戰敗,乃基因于沙皇高壓統治及國家腐敗僵化有以致之,於是社會上已產生了愈來愈高漲的要推翻沙皇統治的呼聲。

列寧先與孟什維克合作,繼而再推倒克倫斯基政府

在當時俄國的革命勢力當中,主要分為孟什維克(小資產階級)和布爾什維克(無產階級)。在1917年2月,聖彼得堡民眾發生示威,他們不滿意於俄軍在戰爭中一再敗退,社會凋蔽,因而發起抗議。由於沙皇軍隊鎮壓,更引起民眾憤怒。他們終而沖入皇宮,將皇族拘禁並建立了一個共和政府(這就是二月革命)。

這首先成立的共和政府由社會民主黨的克倫斯基擔任總理,但其後由於他無法擺平國內各種派系及勢力,在戰爭及施政上也沒甚麼表現,所以到了同年的俄曆十月,即西曆十一月時,由列寧所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政黨便乘機將其推翻,並建立了實行共產主義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

列寧執政後,在國內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為壓平不同派系的反對聲音,於是單方面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並與德國簽訂了《布勒斯特內托夫斯克條約》。

由於其退出戰爭,因而帶動了美國加入戰團。美國不僅自己加入戰爭,而且呼籲世界各國加入,共同對抗德、奧這兩個”公敵”,使大戰形勢起了很大變化。

到了次年,德、奧等再也無法支持下去,戰爭乃告結束。

二、馬克思主義與共產國際的世界革命

馬克思主義或共產主義運動,是工業革命後許許多多社會運動的一種。

工業革命後貧富懸殊,掀起社會主義及社會運動浪潮

在工業革命後,無論生產模式、社會財富、以及社會階級,皆起了很大變化。
由於機械及蒸氣機的運用,生產模式不再像已往的小規模的家庭工業,而是以資本因素為主導,購置機械,集中在工廠中生產。

這樣,便分化成為富有的資產階級和貧窮的無產階級。

由於初期的生產品種及模式都比較原始,主要是紡織業(工業革命也最先發生在以紡織業為主的英國),而這一行業的生產成本,主要是工資及原料價,因此,如何降低工資,便有助成本降低及增加利潤。這樣,工人便成為被資本家剝削的對象。

對於如何避免工人被剝削,避免社會上的財富過份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及使社會財富更為平均,生產所得能夠更公平地分配,於是歐美各國出現了不少思想家,提出各式各樣的社會運動和社會主義思想,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引發20世紀龐大共產主義運動及世界革命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建立”唯物辯證法”提出”唯物史觀”的鬥爭哲學

馬克思是德國籍的猶太人,長期居住在英國,更日夕在大英圖書館中搜集資料、進行研究。

他本身是一名經濟學家,也時不時在股票市場中進行投資活動;但在思想上,他對資本家們的剝削行為,卻非常反感。由於馬克思與其學者摯友恩格斯聯合發表了《共產主義宣言》,因而掀動了一場對其後一百年的影響深遠的思想及政治上的大革命。

馬克思參考德國思想家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論而建立了他的”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都會由”量變”而演為”質變”,透過”矛盾統一”和”否定的否定”等定律,可以掌握一切事物變易的規律。

他認為人類社會當中,經濟是一切社會的下層建築,若下層建築一起變化,則上層建築物,如政府、法律、文化、教育等等,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事實上,是”存在決定了意識”,而不是”意識決定存在”。

因此,在哲學上,他主張唯物主義,在歷史上,他則主張”唯物史觀”。

依據唯物史觀的觀點:生產工具改變了,生產力及生產關係也會改變,這便造成人類社會的不斷改變。

他認為:人類自古以來便分成不同階級,上古時代有封建主和奴隸之分,其後有地主和農民之不同階級,到了近代,工業革命之後,又產生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分。

馬克思認為:人類的歷史,就是不同時代的階級鬥爭的紀錄。今日,就注定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間的鬥爭。

為了避免再受剝削,為了使原應屬於工人的”剩餘價值”不被資產階級掠奪,所以,無產階級需要對資產階級進行鬥爭,將其打倒,並對其實行專政。因為人類歷史的真諦是階級鬥爭,而鬥爭正就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

不止此也,馬克思認為:每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對於別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都應無私地去幫助他們。因為只有階級的感情才是最真最確,而所謂國家觀念、民族意識,其實都並不那麼真切,與階級感情比起來,相差得太遠。

發表《共產主義宣言》、主張無產階級世界革命

所以,馬克思認為,當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取得成功,建立蘇維(工人農民所組成的議會)式的社會主義國家之時,便要支援其他國家的無產階級兄弟革命,去推翻其國內的反動、封建政權,建立另一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然後大家一起成為聯邦。所以世界革命的結果,就是蘇聯一路壯大,國家一個一個消失,這就是”國家調謝論”。最後,全球只有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無剝削的共產社會。

他又認為:帝國主義之間,為了爭奪利益,彼此間戰爭無可避免,這使他們難免於互相抵消力量,最後會被歷史埋葬。而人類的共產社會,則是在沒有剝削之下,大家的生產效率均極高,以至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盡享幸福的生活。
不過他認為:這個共產社會,必須是資本主義發展至高峰,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之時,才會到達轉化的期間,而社會主義則是最終達到共產社會的過渡階段。
本來,在人類歷史上,有過不少思想家,各個思想家也有其不同的主張。過去,國際間為改善人類社會的運動,也有過不少一次,但都沒有真正成功或匯成澎湃力量。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產主義宣言》發表了以後,卻引起了前所未有過的巨大回響。世界上不同國家內,都有一大批馬克思主義的信徒,他們組織起來,或正式稱為”馬克思主義黨”、或”共產黨”、或”社會黨”(以社會黨為名,追求實現共產社會為最終目的一類)或其他名目的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政黨,推動無產階級革命。

日俄之戰後,沙皇大失民心,成為共產黨發展的最佳溫床。

由於全世界的共產黨,最初未必能發展出強大都足以推翻現有政權的力量,故大多會在初期與其他政黨聯合,組成”統一戰線”,待主要敵人——現有反動政權被推倒後,再伺機解決其他次要敵人,最終取得革命成果,這在俄國如是,在其他各國也大率如是。

至於俄國,自1917年11月(俄國十月)建立起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後,由於她是”戰敗國之戰敗國”(被德國打敗,在革命後的大戰仍在方酣之中向德國求和),加以其政策要推行”世界革命”,故一直為歐美等西方國家所杯葛,直至二次大戰發生,德蘇發生大戰,美、英等國才開始與蘇聯合作,並對其提供援助。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