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此文為2001年2月10日”香港珠海書院校友會”學術組主辦之《香港的故事》學術講座中蕭國健論文。
蕭國健教授文章版權為香港珠海書院校友會及蕭國健教授本人所有,(未經同意,請勿下載)。日後將收錄在”香港珠海書院校友會”《香港的故事匯編》中,作為該會發掘,重視及介紹香港過去掌故、史料,為香港史績書點綿力的工作之一。
各位先進賢達,如有上述相關資料掌故,甚或記憶,如有意提供,作為香港過去資料的彙集,共同努力者,請與”香港珠海書院校友會學術組楊小姐聯絡。(電話:2408 9943)
甲、 開埠初期香港島之情況
1841年香港英屬後,港政府於是年五月十五日舉行首次戶口統計,其時之 人口分佈如後:
赤柱 : 市鎮 二千人
香港 : 漁村 二百人
黃泥湧 : 農村 三百人
(亞)公岩 : 石礦場,窮村 二百人
石澳 :石礦場,窮村 一百五十人
筲箕灣 :石礦場,大村 一千二百人
大石下 :石礦場,小村 二十人
群大路 :漁村 五十人
掃杆埔 :小村 十人
紅香爐 :小村 五十人
西(柴)灣 :小村 三十人
大浪 :小漁村 五人
土地灣 :石礦場,小村 六十人
大潭 :小村,近大潭灣 二十人
索罟灣 :小村 三十人
石塘咀 :石礦場,小村 二十五人
舂坎 :荒廢漁村 無人
清水灣 :荒廢漁村 無人
深水灣 :荒廢漁村 無人
石排 :荒廢漁村 無人
合共 四千三百五十人
市集商戶 八百人
艇戶 二千人
來自九龍勞工 三百人
真實人口合共:七千四百五十人
此可見其時香港島上人口已屬不少,惟北岸今中西區之地,則只有群大路一小漁村,人口只五十人。(注一)
乙、 開埠維多利亞城之創設
自開埠後,從九龍及鄰近地區來港島貿易者日增,1842年開設中環街市, 1844年開設上環街市,兩街市皆只為簡陋市場,由香港商人向政府承租經營。1851年,洪秀全等於廣西起義,建太平天國,至1864年,始為清廷平定。因戰爭關糸,國內人仕多南遷避亂,部分且遷入香港,加以其時香港社會安定,政府正發展島上北岸,建維多利亞城,為島之都會,故至五十年代,人口大增。
1857年,政府首次將港島分區域(District)如後:(注二)
1) 維多利亞城:西角(即今之西環)至東角(今銅羅灣)天後廟。
2) 筲箕灣:東角天後廟至饑人灣(今筲箕灣)
3) 西灣(今柴灣)
4) 石澳:包括鶴咀
5) 大潭督
6) 赤柱:包括大潭、KA SEW WAN(?)、黃麻角
7) 香港(今石排灣一帶)
8) 香港仔:包括鴨月利洲
9) 薄扶林
同時亦將維多利亞城一區再劃分七分〈約〉(SUB-DISTRICT):(注三)
第一約:西營盤SAI YING POON
第二約:上環SHEUNG WAN
第三約:太平山TAI PING SHAN
第四約:中環CHOONG WAN
第五約:下環HA WAN
第六約:黃泥湧WONG NEI CHUNG
第七約:掃杆埔SOO K WAN POO
由此可見,港島北岸最初只劃分〈七約〉,而上、中、下三環,則為七約內三約之名稱,而非約外另分之區城,當時亦未有〈西環〉地區。
1881年,維多利亞城重新規劃,共分九約(SUB-DISTRICTS):(注四)
第一約:石塘咀SHEK-TONG-TSUI
第二約:西營盤SAI YING POON
第三約:上環SHEUNG WAN
第四約:太平山TAI-PING-SHAN
第五約:中環CHOONG WAN
第六約:下環HA WAN
第七約:灣仔WANCHAI
第八約:寶靈頓BOWRINGTON
第九約:掃杆埔SOO-KWAN-POO
其時,因人口日增,維多利亞城需加發展,逐於西面沿海地帶,發展石塘咀為一約,又於下環約與黃泥湧約間,新增灣仔約,共成九約。終十九世紀,未見有〈西環〉之名。上述規劃,至二十世紀初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