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東歐及亞洲赤化所引起西方國家的震撼
1917年當第一次大戰正酣之際,歐洲戰場中、作為協約國之一的俄羅斯帝國突然發生政變,沙皇被推翻。同年11月(俄曆10月),布爾什維克黨的列寧上臺執政,並單獨與德議和、退出戰爭。由於列寧實行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專政,並推動世界革命,故深受西方國家所顧忌。
希特拉藉口反共而擴軍,各國予以姑息
在史太林1925年執政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歐美國家對蘇聯防範如故。希特拉撕毀凡爾賽和約,自行擴軍,即以反共為藉口。而英法等國亦予以姑息,可見西方國家一直均以防蘇、反共為主要國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德、蘇簽訂友好條約,並秘密協議瓜分波蘭。德軍取得波蘭後,與蘇聯直接衝突,蘇聯始成為同盟國的參戰一方。
這種因對德作戰而臨時組合的同盟關係,本來就非常脆弱。所以,德、日、先後投降,二次大戰結束後,西方國家與蘇聯的矛盾隨即又再顯現。
蘇聯乘機囊括東歐各國
特別是蘇聯乘大戰末期,東歐及巴爾幹半島軍事呈真空之際,進兵該等地區、或支持地區內各國的共黨奪取政權,先後建立了波蘭、捷克斯拉夫、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及南斯拉夫等國共黨政權,又拒絕在被盟軍佔領的德國中進行選舉,最終扶植了東德共黨政權(德意志人民民主共和國)。
馬歇爾援歐計劃,穩定歐洲局面
是時,中、西歐無論是戰勝的英、法、荷、比等國,抑或戰敗的德、意及一度被德國併吞的奧國,經濟均極度衰敗,社會不安,大有被共黨接收的可能。所以,美國一方面對歐洲實行”馬歇爾計劃”,另一方面則與歐洲組成對抗蘇聯及東歐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遏止共黨陣營繼續在歐洲擴張。
美國拒援國民黨,中共蓆捲中國大陸
至於亞洲方面,雖然蒙古在蘇聯控制下,在20世紀年代,就已建立起全球第二個老牌的共黨國家(蒙古人民民主共和國——此事一直不為中國國民黨管治的”中華民國”所承認),但影響輕微。直至中日抗戰勝利後,中國共產黨和執政國民黨發生內戰,國民政府由於經過八年抗戰、經濟頹敗,加以部份官員貪污,情形嚴重,在民心思變下,自1947年內戰爆發起,至1949年,共黨即控制了中國大陸的大部份地區。同年10月1日,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在北京(國民政府時期稱為”北平”)天安門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在國共內戰時,國民政府原寄望得到美國援助,但美特使到中國調停考察後,不認同國民政府所言中共有國際勢力支持,只認為主是不滿意於中央政府的”農民運動”,加以”重歐輕亞”的傳統觀念,故對國民政府沒有提供援助。
韓戰爆發,北越陷共,亞洲共黨氣焰高漲
直至國民政府撤退到臺灣,整個中國大陸由共黨接收,而這時朝鮮半島北部又在蘇聯支持下,成立了以金日成為首的共黨政權。越南方面,以胡志明為首的共黨——“越盟”部隊,正與法國殖民當局進行激烈戰鬥;其他如日本、馬來亞等,共黨雖仍不足以奪取政權,但勢力發展之速,令人憂慮。
由於歐亞大陸東西兩端,以蘇聯為首的共黨陣營,在短短幾年間,得到重大擴張。因此,對西方國家造成了極大震撼,”圍堵政策”於焉為生。
二、”圍堵政策”的倡議
1952年,當朝鮮戰爭正如火如荼之際,原任美國總統杜魯門任滿,改由剛卸下歐洲盟軍統帥職位,返國代表共和黨出馬競選而獲得勝利的艾森豪威爾接任。
艾森豪威爾就任美總統,致力結束韓戰
艾森豪威爾大半生戎馬,且是二次大戰著名戰役”諾曼第半島登陸戰”的盟軍統帥。但其就任後,在國際事務上卻處處以和為貴,對於任何國際紛爭,均欲以和平方式解決。
本來,美國副總統在美國體制下,只不過是總統的競選搭檔,或總統在任內逝世或不能視事時,才由副總統依據憲法而繼任。若總統健在時,副總統對國家大政可以或根本無機會聞問。然而,艾森豪威爾對其副總統尼克遜,卻給予極多機會,讓其出訪外國、負責及參與一些內政外交政策之制定與推行。故尼克遜成為美國近代史上罕有的經驗豐富的副總統。
杜勒斯被任命為國務卿
在外交方面,艾森豪威爾重用著名外交家杜勒斯,委以國務卿重任。
由於當時美國國勢正如日方中,歐亞各國對其均有一呼百諾之概。這時,為了防範蘇聯及東歐共黨集團擴張,美國、加拿大、與十多個歐洲國家,已組成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亞洲方面,則要致力打贏或解決韓戰。故艾森豪一面對韓增加兵員火力,以對付”抗美援朝”的中共”志願軍”,另一方面則希望能夠達到”迫和”的效果。
1953年,由於韓戰成膠著狀態,以美國?首的”聯合國軍�”,終於與中、韓共達成板門店停火協議,長達3年多,雙方死傷過百萬的戰後最大規模地區戰爭,乃告結束。
韓戰結束後,杜勒斯倡議”圍堵政策”
在韓戰結束後,美國及其歐洲盟邦為遏止共黨集團進一步擴張,產生”骨牌效應”,於是由杜勒斯向歐亞大陸沿共黨集團外圍的各國,提議建成一條由歐洲至西南亞洲、東南亞洲、以至東北亞洲的不同地區的安全聯防公約。
這一提議,首先獲得傳統上和二次大戰時並肩作戰的英國、法國等支持,西南亞洲及東南亞洲不少國家亦予響應。加以在韓戰後,美國決心協防臺灣,防範中共攻台,使臺灣成為”不沉的航空母艦”,縫合了東南亞及東北亞之間的空間。全球”圍堵政策”於是正式組建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