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戰後國際間重大問題及事件-陸、南斯拉夫解體及所引起的戰爭

國際關係

一、由”歐洲火藥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南斯拉夫是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一個巴爾幹半島上的聯邦國家。位處於半島西面,南北較長,隔亞得里亞海與義大利遙遙相對。

巴爾幹半島上由於民族及宗教等各方面均非常複雜,素有”歐洲火藥庫”之稱。

巴爾幹半島曾受回教奧托曼帝國統治

過去數百年來,半島地區曾受突厥(土耳其)族所建立的回教奧托曼帝國統治。在奧托曼帝國衰落過程中,斯拉夫民族的俄羅斯帝國與日爾曼民族為主體的奧匈帝國均欲將勢力伸入巴爾幹半島,因而成為國際逐鹿之所,並因此而在十九世紀時發生過兩次巴爾幹半島之戰。

其後,希臘於1820年獲得獨立;保加利亞於克里米亞戰爭(1854年)後亦得以部份脫離奧托曼帝國。至於黑塞哥維那(黑山)及門的內格羅兩地脫離奧托曼帝國後,塞爾維亞一心以為應與其合併,卻不料為奧匈帝國所吞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即由於塞人對奧匈帝國心存不忿。

第一次世界大戰因塞爾維亞而引起

當奧國王儲斐迪南大公於1914年訪問波斯尼亞而在其首府塞拉耶佛(今之塞拉熱窩)被行為後,奧國懷疑是塞國政府所主使,要求交出兇手。不果,奧匈帝國遂向塞爾維亞宣戰。

俄羅斯以塞人與其關係密切,乃下動員令,奧匈帝國之與國德意志帝國(德國及奧地利人均為日爾曼民族)要求俄國停止動員令,不果,乃向俄宣戰。而由於英、法兩國與俄羅斯有協約,因而英、法亦向德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便在此情形下發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和奧托曼帝國雙雙因戰敗而瓦解。巴爾幹半島上各民族及小邦因此而重新組合,並成為今日巴爾幹半島上各國版圖的基礎。

二、狄託管治下的共產南斯拉夫

二次世界大戰後,東歐各國在蘇軍佔領或支持下,紛紛成立共黨政權。其中在巴爾幹半島上的有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聯邦、或稱南聯盟)及阿爾巴尼亞等國。

南斯拉夫由六個邦組成聯邦

其中,南斯拉夫由六個邦所組成,包括中部及東北部的塞爾維亞,是南斯拉夫的主要部份;北部的斯洛文尼亞、西北及沿亞得里亞海的狹長的克羅地亞、西部的波斯尼亞和黑山共和國,以及南部的馬其頓等六個邦。

新成立的南斯拉夫聯邦?共黨國家,由軍人出身的狄托將軍所管治。

在狄託管治下的南斯拉夫,雖然與同是共黨控制的阿爾巴尼亞和保加利亞,不無因歷史上及民族上的千絲萬縷關係而產生一些矛盾,但在整個共黨集團而言,這些矛盾暫時可以影響不大。至於南斯拉夫內部,雖說是6個邦,且各邦本身亦有著種種民族和宗教上的矛盾,但基本上各邦並無自主權,而是受貝爾格萊德(南斯拉夫首都)中央政府所強力控制。而中央政府的主宰,則是狄托總統。故各邦歷來也相安無事。

狄托實行對共產主義”修正

狄托是一名軍人出身的馬克思主義信徒,在二次大戰末期,在蘇聯領導人史太林支持下,控制了塞爾維亞及其他南斯拉夫各邦,合組成了共黨掌政的南斯拉夫聯邦。

在初期,狄托與其他東歐國家無異,奉行列寧及史太林主義模式的共黨制度,但由於南斯拉夫的社會、經濟以至文化各方面,均與以俄羅斯為主體的蘇聯(蘇維埃社會主共共和國聯邦)差異極大。

他又認為蘇聯式的中央集權及党領導專業的方式,不利於生產效率的提升。因此,他在工業生產上,改行”工廠經理制”,讓內行者領導生產、決定生產政策及實行內行管理;而黨則只在政治上、思想上發揮功能。

對於這種改革,史太林認為是離經叛道,深恐其他其黨國家受其影響,後果難以逆料。於是勸其改變過來,由於狄托不肯聽從,乃被史太林驅逐出”共產國際”(共党集團用以支援國際共為主義運動的組織),而其他所有共黨國家均與其劃清界線,並稱其為”修正主義”。其中,對南之敵視,以其相鄰小國阿爾尼亞和東方共產大國之中國為甚。

狄托與納薩、尼赫魯發起”不結盟運動”

不過,狄托並不因此而就範。相反地,他與埃及的納薩總統、印度的尼赫魯總理、聯合起來發動了第三世界的不結盟運動,意圖在美蘇兩大集團之下,發揮第三世界的超然力量。

雖然其運動一直不能發揮到真正作用,但也號召了百數十個國家參加,定期舉行大會,直到最近仍然繼續(2003年大會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舉行,馬總理馬哈蒂爾主持開幕,講詞內容主要為反對美國以”大殺傷力武器”為藉口,進兵伊拉克)。

赫魯曉夫上臺,改善與狄托關係

狄託管治下的南斯拉夫與蘇聯及共黨集團關係的得以改善,是由於1953年上臺的蘇共總書記赫魯曉夫,認為史太林在過去28年來高壓統治蘇聯及對東歐控制,使人民和各國積怨不少,因而對史太林實行鞭屍(死後清算)。赫魯曉夫並親自前往貝爾格萊德訪問,與狄托修好。不過,此舉卻激怒了堅決執行史太林路線及崇拜史太林的阿爾巴尼亞和中國共產黨,她們大罵赫魯曉夫為”修正主義者”或”赫修”(中國共產黨與狄托的關係得以改善,是在1976年毛澤東主席去世及78年鄧小平復出掌權後,改變了過去”以鬥爭為綱”的毛澤東路線,實行”經濟改革開放”,並在”毛主席紀念堂”落成及開放後,邀請狄托來中國訪問。狄托更成為了最先謁見毛主席遺體、並向其鞠躬致敬的外國元首之一。)

三、南斯拉夫隨蘇聯解體及東歐變天而分裂

狄托去世後,南共仍然奉行獨立的共產主義路線,直至1990年因蘇聯本身進行政治改革,並無意再控制東歐共黨國家,讓各國自行選擇其政制及路線時。在不足一年之間,東歐國家紛紛變天,揚棄共產領導。於是,一些國家徹底被民主政黨所取代,另有一些則由該國共產黨搖身一變而成為社會黨或其他名目的政黨,繼續執政。

南斯拉夫亦在這時變身為非共國家,但聯盟主體仍然是土地面積最廣、人口最多的塞爾維亞。

貝爾格萊德中央政府再無法強力控制各邦

不過,變天之後的南斯拉夫的形勢產生了很大的變化,貝爾格萊德的中央政府,已不能一如過去狄托統治或東歐變天前一般,可以強力控制聯邦之內的各個邦。民族、宗教和文化本來就有很大差異的各邦,眼見蘇聯也已經在1991年12月31日解體,前蘇聯的15個加盟共和國,也已經變為15個各自獨立的國家,則她們要求脫離南斯拉夫而獨立,也是很順理成章的事。

最先提出獨立的是西北部毗鄰奧地利的斯洛文尼亞,和界乎斯國、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間,國土狹長、形如倒轉”V”字型的克羅地亞。

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率先提出獨立

當斯洛文尼亞提出獨立時,南斯拉夫中央政府並未作出強烈反應,及至克羅地亞宣佈獨立,南國中央政府也來不及猛烈反應時,歐洲一些國家已經率先承認其獨立(首先承認克羅地亞獨立的是德國,她不待北約或”歐洲共同�”–“歐洲聯盟”的前身的其他國家有所反應,亦未與其他國家磋商便率先承認。原因是克羅地亞民族是獨立的一個小民族,不同於塞爾維亞族,這民族與德國關係密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克族的一些人成為希特拉進侵南斯拉夫地區的先頭部隊,對塞族人殘殺。因此塞、克族之間實有歷史上潛在的仇視心理,只是過去在狄托的強力統治下相安無事。德國恐克羅地亞人一旦宣佈獨立,會引來南斯拉夫的報復,因此率先予以承認,當中實具有保護克羅地亞及對南斯拉夫提出警告的作用。)

四、南斯拉夫派兵鎮壓波斯尼亞,引來北約干預

南斯拉夫中央政府對斯克、兩國獨立,並未採取派軍鎮壓等的激烈措施,除了因德國及一些歐洲國家率先承認外,克羅地亞本身民族較為單純,其絕大部份均為克羅地亞人,亦是主要原因。

到了波斯尼亞要求獨立、及塞爾維亞內的科索沃省要求自治時,南斯拉夫便派出大軍加以鎮壓,並因此而讓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防止種族滅絕”為由,派軍至具爭議地方”維持和平”,因而觸發南斯拉夫解體過程中的大規模浴血戰爭。考其原因,有如下多端:

民族因素複雜

一) 原南斯拉夫波斯尼亞邦及塞爾維亞內的科索沃省,都牽涉著複雜的民族及宗教因素,或因邦內各派勢力旗鼓相當,難於解決;或因地區內的一些民族問題,有牽涉到外國的關係,不能任令南斯拉夫自行解決。

恐觸發全面解體

(二) 南斯拉夫在分裂過程中,最初斯洛文尼亞及克羅地亞宣佈獨立,因影響不大、且有部份歐洲國家出面支持,故無採取強烈行動加以制止,但至波斯尼亞要求獨立,南斯拉夫因感受到聯邦完全瓦解的威脅、與及並無歐洲國家率先承認,故令到南斯拉夫有出兵制止的必要。

被指實行種族滅絕

(三) 由於波斯尼亞獨立過程中存在內戰,邦內的塞爾維亞人實在受到塞爾維亞邦的支援,其後之塞爾維亞內科索沃省的阿爾巴尼亞人要求自治亦屬如是,塞爾維亞領導層被指意圖以”種族滅絕”方式,解決有關問題,因而引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干預。

繞過聯合國,由北約出面

(四) 對於干預南斯拉夫戰事,歐美各國不經由聯合國通過議案(一如1991年波斯灣戰爭)而改由北約出面,原因是南斯拉夫內最大的一邦,即主體成員的塞爾維亞人,屬斯拉夫民族的南支,而俄羅斯本身亦屬斯拉夫族(東支),故在俄羅斯帝國、前蘇聯時代、以至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聯邦,均與塞爾維亞或南斯拉夫保持密切關係,並自視為斯拉夫民族的大家長。

是以若在聯合國提出議案,組成聯軍出兵南斯拉夫(主要是對付塞爾維亞),則俄羅斯不可能不運用否決權。故歐美各國改為經由北約出面,亦因而使南斯拉夫之戰演變成國際戰爭。

五、南斯拉夫之戰的經過

當波斯尼亞隨著斯洛文尼和克羅地亞宣佈獨立時,歐洲各國並未如對斯國和克國般立即予以承認,南斯拉夫也因恐波斯尼亞獨立,會引致南斯拉夫全面瓦解,因而決定派兵予以制止。

波斯尼亞內三族力量旗鼓相當

南斯拉夫此一決定,另一原因是波斯尼亞之內,實際上存在著旗鼓相當的三個民族,包括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克羅地亞族(與鄰近的克羅地亞國相同)和塞爾維亞族。

波斯尼亞內的塞族不欲波國獨立,使自己本族不能控制波國,因而組織武裝力量與其他兩族拼搏。而實際上,波國內的塞族,本身受著南斯拉夫的塞族所支持。
在波斯尼亞的內戰中,各族互相殘殺,戰況慘烈。其中尤以首府塞拉熱窩的攻防戰中最為殘酷。

北約猛烈轟炸南斯拉夫

由於南斯拉夫總統米洛舍維奇被指在波斯尼亞內戰中,採取”種族滅絕”方式,殘殺要求獨立的非塞族裔人,因此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便通過向波斯尼亞派出”維和部隊”,並且轟炸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這是北約成立四十多年來首次對外用兵。

各族實行自治,但保持國家完整

波斯尼亞內戰前後經歷近3年,南斯拉夫被迫放棄對波斯尼亞的控制,而波國內部各派,在國際調停下亦達成和解,在各自控制的地區內實行自治,但保持波斯尼亞的獨立完整。北約則繼續派駐維和部隊在波國境內,協助維持秩序及防止各派衝突。

南斯拉夫只餘下塞爾維亞和黑山兩邦

波斯尼亞獨立後,南斯拉夫最南部的馬其頓亦宣佈獨立。這時,南斯拉夫只餘下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以南、瀕臨亞得里亞海的細小的”黑山共和國”,二者維持著脆弱的聯邦關係。

科索沃要求自治,南出兵再為戰端

1996年,南斯拉夫塞爾維亞南部的科索沃省要求自治,情形有點類似于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聯邦中的車臣人要求自治或獨立,南斯拉夫總統米洛舍奇亦一如俄羅斯派軍對付分離份子。

由於南斯拉夫軍隊其實可說是塞爾維亞軍隊,而塞國內科省的分離份子主要是阿爾巴尼亞族裔,他們與其西鄰小國阿爾巴尼亞同出一源。米諾舍維奇恐科省阿族人最終會要求自塞維亞脫離出去,因而對阿族人之征剿毫不留情。

北約再度猛炸南斯拉夫

鑑于北約認為米洛舍維奇對科省阿族人有種族滅絕意圖與行為,於是再次出動轟炸機轟炸塞邦及首都貝爾格萊德,並派維和部隊到科索沃省。

在北約與南斯拉夫之爭中,中國和俄羅斯是偏幫南斯拉夫及其塞爾維亞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一再向北約抗議,蓋俄羅斯與塞爾維亞族均是斯拉夫民族,俄人自古以來均自視為斯拉夫民族的大家長,其抗議北約轟炸南斯拉夫,不難理解。惟此時自蘇聯解體而獨立出來的俄羅斯聯邦,雖仍擁有前蘇聯之若干軍力與重型戰備,但經濟一團糟,作戰能力亦因軍備欠維修及經費短缺而變得不大如前。俄羅斯刻正尋求西方國家的經濟支援,則北約國家對葉利欽的抗議,自然視若無睹。反正此事繞過聯合國而進行,俄羅斯無法在聯合國安理會中行使否決權。

至於中國批評北約以武力對付南斯拉夫,除了自鄧小平復出、與狄托改善關係及其後兩國一直關係良好外,也因其一貫不以武力解決爭議問題的主張有關。

中國駐南大使館被炸,導致3人死亡

然而,其中最不幸的,是在北約轟貝爾格萊德時,卻擊中了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造成了3名使館職員及記者喪生。

此事自然引起中國的憤怒及抗議,但北約表示只是誤炸。中國當然不接受,並認為是北約對其使館的無理轟炸。

由於中國大使館是被三支分由不同角度發射的火箭擊中,再加上美國總統克林頓及英國首相貝里雅在接受傳媒訪問時,均毫無驚訝、抱歉之色。只說在戰爭期間,經常會有這樣的情形。對於一個第三者的大國使館被如此”誤炸”,反應如此”淡定”,實在不合常理,故誤炸機會極低。而中國在經過一輪抗議後,亦不為己甚,中美關係亦逐漸解凍。其情況之奇,可能要待數十年後檔案解封之時才能知曉。

科索沃問題以各方同意自治告終

科索沃問題,經北約強大壓力後,南斯拉夫終於同意讓自治,塞族軍隊並自科省撤出。地區上的治安,則由北約派駐”維和部隊”駐防,以防衝突再起。

至於另一南部小邦馬其頓,在波斯尼亞問題解決後亦宣佈獨立。

對於馬國的獨立,南斯拉夫也再沒有加以阻止。

馬其頓獨立時亦存在民族問題

馬其頓本身亦同樣受到內部種族問題的困擾,蓋國內有為數不少的阿爾巴尼亞族裔,他們組成遊擊隊,要求自治。但因北約各國支持馬其頓獨立完整,因此,其分離或獨立運動,未能威脅馬其頓的立國根基。

六、國際法庭以戰犯審訊前南領袖

米洛舍維奇在選舉中下臺

當原南斯拉夫內各邦先後分離出去,所謂南斯拉夫只餘下塞爾維亞和細小的黑山共和國時,南斯拉夫在國際外交、內部經濟等多方困難下,米洛舍維奇的聲望大為低落,所以在2000年的選舉中,南斯拉夫人民終於將其放棄。

新當選為南斯拉夫總統的科什圖尼察,銳意與美國及北約各國改善關係,同時亦爭取歐美各國支援其經濟發展,因為該國經濟實在處於極度困難狀態。

戰犯法庭追究”種族滅絕”罪行

2001年,海牙國際法庭針對南斯拉夫內戰時,即波斯尼亞內戰和塞爾維亞科索沃省阿族人爭取自治期間,有人涉嫌進行種族滅絕的戰爭罪行,成立了”前南戰犯法庭”,對包括主要份子米洛舍維奇在內的部份南斯拉夫政府官員及將領發出通緝令。

由於歐美各國聲言,除非南斯拉夫配合國際法庭,將嫌疑戰犯送往受審,否則不會對南國提出援助。

為了經援新總統將舊總統送往受審

最後,南斯拉夫總統科什圖尼察在美國總統克林頓的”最後通牒”下,終於簽署了由國會所通過”容許將本國公民送至國外接受審訊”的法案,掃除了逮捕米洛舍維奇的障礙。然後,由警察當局將之拘捕,並送往荷蘭海牙國際法庭。

其後,不少前南斯拉夫、塞爾維亞、黑山共和國的高官、甚至包括總統或總理級,或自首、或經由拘捕而先後被送往國際法庭受審。

分裂後的南斯拉夫,除面對經濟困難外,政治形勢和治安亦屬堪虞。聯邦內主要共和國塞爾維亞的總理被暗殺,可說是有關令人憂慮的情況的反映。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