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教育論壇

立德樹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高家裕

    長期以來,我國民眾,都存在著一種自卑,以為國家實力不如人,經濟狀況不如人,甚而有認為中國的文化等等以至一切一切都不如人。而造成中國的衰弱落後,就是因為中國受儒家思想影響,無法現代化。

這種謬誤思想,不僅存在於普通人中,甚至不少是學術地位崇高的學者,也都絕不稀少。

實際上,與全世界比較,除了清朝中葉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在軍力、經濟力及現代化上不如人外,其實在歷史上,中國一直都是絕不差於世界各國,甚而可說是富強的上邦。中國所以能夠如此,儒家的文教務實,重視知識,推行仁愛、建立和諧有秩序的社會和政治文化,可以謂居功至偉。

清中葉以後,國勢衰落,除因西方工業革命後科技突飛猛進外,在中國本身而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則應該說是儒道衰微。大家不重視務實與真知、不講求仁愛孝悌與及社會秩序,因而令整個社會內外崩壞。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鄧小平提出實行「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中國才開始重上正軌,不再鼓吹鬥爭,重新務實建設,發揮國人的創造精神,使中國經濟及社會發揮了驚人的創造力。

這一切一切的成就,都可以歸因於重新重視文化教育,重新重視儒家及固有傳統的教誨。作者在此文中,將為大家介紹一些二千多年前儒家就已經提出的日久彌新的主張,這即使在今日看來,也是非常先進的。

世紀之初,接連發生恐襲與戰爭

踏入21世紀,香港和世界都發生很多前所未有的特大事件,主要是災難事件,有些是“天災”,但主要及佔最多的還是“人禍”。

先講世紀之初,喬治布殊剛剛上台,美國就遭遇到史無前例、完全嶄新及無可防備的騎劫民航機恐襲事件,造成世貿中心及國防部數以千計的精英死難。之後是美國聯同不少國家進攻涉嫌窩藏恐襲幕後黑手阿爾蓋達頭子本.拉登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

其後美國更進一步以擁有大殺傷力武器為由而進一步進侵伊拉克,將他們口中的邪惡政權的薩達姆置諸死地。

再而則摧毀利比亞卡達菲政權,然後就是支持敘利亞反對派,向巴沙爾政府發動內戰。

這幾許國際重大事件,其實一點預期效果也達不到。阿富汗及伊拉克建立起由美國操縱的政權,但一點都無法控制局面,反對勢力強大無比,恐佈襲擊無日無之,而美國子弟兵,也就陷於這些泥沼中無法抽身,死傷枕藉。

尤其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北部,更產生了伊斯蘭國,招兵買馬,意圖向他們認為是敵人的全世界國家與機構進行恐襲,報復他們認為西方國家民族對伊斯蘭的褻瀆。而同一時間,大量的敘利亞難民(包括好些北非難民)卻蜂湧到歐洲,意圖以難民身份進入歐洲謀求新生。

貪婪與過份虛耗,造成嚴重金融危機

而在金融體系方面,自2008年以來,由始自美國的次按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漫延至歐洲以至全世界。美國雖然以美其名的「量化寬鬆」(其實是大量印製鈔票以支持各瀕臨崩潰的大企業)的政策去欲挽狂瀾,但效果不彰。不僅其後蔓延至歐洲,歐洲各國也被迫大量印銀紙,而最新突顯發展的是希臘等國的債務危機,也都是由相同的原因而引起。

  其實,假如世人都能夠以世界各民族的古聖先賢的訓誨作為治國、發展及生活的準則,則天下是不會有如此多的戾氣與仇恨,不會有戰爭和報復,與及因貪婪而造成的種種悲劇。

儒家以仁為本,為匡正社會良藥

  在世界各大哲人當中,我們認為孔子的思想最為全面、可行及具有道德力量。

  孔子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九流十家的主要流派──儒家的集大成者,我國在這個時代因為學術自由,各國交往頻密,因而文化得以迅速擴展。在九流之中,無論是儒、道、墨、法、名,抑或陰陽、縱橫、雜、農與小說,均各有所長,有一定的理據與學說,這是學術自由的好處。但比較起來,儒家思想一方面是博大精深,另一方面是合乎人性、合乎人道,在現實社會中至為可行。故雖則在孔孟之時,因各國君主諸侯,相率以富國強兵,實行霸業為主要目標,而一般士庶又往往以而重貨財而輕道義,因而孔孟學說,在當時未見受重視而普行於世。直至漢武帝時“獨尊孔儒、罷黜百家”,始而成為中國文化的正統。

  然而,由孔儒學說“以仁為本”,所謂“仁者人也”,亦即是以人性及道義為出發,故能為各種人倫關係的圓滿,進而以之作為治道及政商貿易之道。也因本乎道義,使各方均按其合理合情之“遊戲規則”,故能息爭共榮,其實是最合乎科學及實用主義者。

  至於後人批評董仲舒“獨尊孔儒,罷黜百家”,是使孔孟成為“專制統治者的幫兇”,是窒礙中國進步的主要因素。

  實質這種批評極之愚眜及偏頗,因對孔儒的學說缺乏真正認識,人云亦云而發為謬論。

與一般見解相反,儒道衰墮,才是中國轉弱的因素

  其實,孔儒學說既涉及政治高階層的治道問題,也遍及人生社會中的種種範疇,舉凡為學、做人、讀書、交友,以至對萬物的應有態度、強身健體及各種知識的獲得,可謂包羅萬有。至於罷黜百家,乃漢武、仲舒之決定,非孔儒之過錯。同時,即使其尊孔,也是對政治秩序的一種規範及營養劑。由於其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成為人的各種不同角色,盡其所任角色的應有責任與態度,那只有對社會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正面作用。

  論者往往以清朝中葉以後,中國(大清)在軍事上顯得比西方國家落後遠甚(當然,其實也包括政治及社會制度的未能與時俱,未能“現代化” ),因而與國際列強──其實很多是“小國”每戰皆輸。隨後就是割地賠款,因而就都埋怨是由於中國受儒教“荼毒”,使中國落後至“弱不襟風”。

  實質上述的講法及想法,均完全是一種誤解和錯誤認識。須知自漢以後,中國歷朝,或統一、或分裂,而各朝也或尊道或崇佛,但無論在統治皇朝,抑或社會民間,大抵皆以孔儒學說,作為治國及維繫社會民間的準則。而在有漢迄於滿清中葉,大抵無論國勢、經濟的方方面面,中國均可堪稱為超級大國。

  舉凡文教、應用科技、社會物資,以至對外關係,中國均為國際大國、上國,而所以達至此種架勢,靠的不是船堅砲利,爭城奪地(元朝屬例外,因元自始至終均只是對中國的征服者,不能算是華夏系以至漢族及歷代各族融和的構成部份),也不是“世界警察”或在海外建立殖民地。相反的是因其鼎盛的文化,以及豐富的物質文明,使各國稱羨。老實說,直至清代,中國仍是全世界最富的國家,而清末的中國商人,不少是堪稱世界“首富”哩!

其實,恰恰相反,中國的衰落,應怪我們後代的子孫,或是某些統治者,玩忽了中國固有傳統,忘記了祖宗教訓,誤將一些時髦或只是片面之詞或一得之見,奉為至寶,使民族漸漸失去了自信心。國家及社會,廢棄了做事務實,相處仁愛及重知識、重科學技術與精神的傳統。客觀地深究中國過去之所以有不少偉大發明,各種物產精益求精,以及文教發達,均是講求科學,重視技術的發展的結果。

中國傳統“節用愛民”思想是根治西方脫軌的良方

我們且看近代西方經濟發達的所謂元素之一的凱恩斯貨幣學派的理論,即所謂“以消費刺激生產”,即是利用放寬銀根去增加消費的追求,以刺激生產的數量而造成高度經濟的擴張。近百年來的”分期付款”的方式,以及信用咭的濫發與濫消費,造成了現代西方國家經濟的虛假蓬勃。到頭來,始終要面對埋單結賬的最後結果。情況遠的如美國列根總統時代的打腫臉皮充胖子的虛假紅光,使繼任者布殊總焦頭爛額。近的是歐洲不少國家都發生債務危機,需要其他國家及歐盟援助,否則就算是國家也會有破產之虞。造成這種情形,完全是因為某些國家部份民眾要求較實質能力遠高的福利,而國家財政當局,無視生產效益及經濟情況不佳而繼續作出龐大的不成比例的支出。

這種情形,如果他們能認識孔子的理財之道,就不會產生這麼嚴重的危機。孔子導世人:「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大學)。

這一段教訓,其實簡單易明,就是生產的人要多,消費的人要少(或消費數量要少、要“識慳”),做事要快手快腳,用錢或耗用時要慢慢來。這樣,便會讓手上的財富經常處於充足的狀態,這無論是國家的建設與用度,或是個人的理財之道,也莫不如此。

孔子又說:「時使薄歛,所以勸百姓也!」(中庸)。孔子主張為政者要在農閒時才差使百姓服公役(要有效運用適當時間)、減低稅項,這樣就可以讓百姓心悅誠服,樂予努力生產(此所以劉少奇實行「三自一包」及「包產到戶」,便馬上將毛澤東「三面紅旗」所造成的災難挽救過來,國家經濟元氣得以恢復。)

孔子又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篇第一」),也就是這個意思。

興仁愛,勵忠恕,社會自然和諧進步

在今日各國的社會結構及模式雖然容或不同,但政府避免擾民、避免稅項過重,亦即是讓財政狀況健康,讓企業得有充裕資金擴展及改良生產,那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至於今日,世界紛紛擾擾,民眾多有與政府處於對立狀態,群體之間互相撕裂、國與國之間互相猜忌,甚至在文化上、宗教上或在行動上都尖銳對立,這都是大家不識得彼此尊重,以仁愛之心對待別人。

孔子謂:「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大學),這就是社會上的在上位者,表現如何,就成為民眾的追隨之道。

社會上只要能推行敬老護幼,憐貧恤孤,社會便會充滿祥和。

特別是要人類進步、社會進步,便必須發揚仁愛之心。孔子講的「仁」,不似其他宗教的望之彌高,因為「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圓滿關係,只要凡事能多為其他人設想,以己心比彼心,即所謂“將心比己”,也即是“恕”,便自然可以彼此互相體諒,達成圓滿的人際關係。而這種愛心及善意,是由近及遠,自親而疏,是平易而合乎人性的。

因此,“仁”這一概念、行為與心理,既可高至是施政的理想,也可以是人與人之間的圓滿關係,或是一個人的行為的準則,如水銀瀉地,可以無處不在,也可以發揮無窮的力量。如此,只要人人尊重別人,則無論是輕藐及醜詆他人之行為、暴戾之氣或是復仇之心,自然無復存在。

世界各國若能如此,自然可以天下太平。

孔子是環保思想的先驅

此外,今日全世界都很講求「環保」,講求「可持續發展」,因為若果今日的人類,繼續如此虛耗資源,污染環境及令生態環境繼續惡化,則人類所寄居的地球,將來必然弄至可用物資缺乏,以及環境污染至難以生活。所以不少有心有識的人,均大聲疾呼地要保護大家共同生活的家——地球。

但不可不知,其實中國儒家可以說是最早懂得並身體力行地實踐環保的先驅,上面所提及的孔子主張節用,主張增加及快快生產,減少或放慢消費,實際上是因為孔儒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經懂得宇宙間的物資有限,不可能無窮地被人類揮霍,因而提出節用、愛民。

事實上,今日很多環保人士,以及制定種種環保措施,將廢物分類,並使之循環再用,另外又透過“減排”以減緩地球的暖化。但實際上循環再用的過程本身也有一個成本,不要說再製造的物質本身質地低劣,利用價值不大,而在此過程的成本,往往比重新生產出來的東西還要大。又如能源的消耗方面,實際上是今日人類濫於用空調及在建築物的設計上是至為需要浪用能源的。中國的建築崇尚與自然結為一體,故採光以至空氣流動,均與天然配合,這與近代環保觀念互相印證、結合。

生活服飾均與環保相配合

不僅此也,即以衣著服飾也是如此,今人不了解底蘊,每喜將孔子形容成四體不動、五穀不分,完完全全是個酸腐宿儒的樣子。實則其教導學生、禮樂射御書數俱全,所謂六藝是也。其教學科目的齊全,較之今日尤為平衡與全面。除各種修身之道和學習知識外,文學、音樂、體育無所不包,他個人經常與學生浴泳於河之濱的戶外活動,而個人的衣著也極為配合時令與講究,如《論語》有云:「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絡,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寝衣,一長一身有半。」(鄉黨篇第十),在在均顯現出其對衣飾的配搭非常重視,而且應對季節、氣侯、場合和衣著用料的質地,這既有利於健康,也關係於是否舒適。

在飲食方面也是如此,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且餧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論語》「鄉黨第十」)

表面看來,孔子好像食得很“醃尖”及“刁鉆”。但實際上他的講法不僅變壞的東西不可下嚥,而且是要依時令而食(不合時令者,既貴又不好吃)。此外,烹飪也要切割煮製得宜,因為這樣才會將食品煮得更好食、更有營養。

對於保護動物和讓生物不可因過份撈捕而減少甚至滅絕,孔子在《論語》的「述而篇第七」中,就有這樣的講法:「子釣而不網,弋不射宿」,意思是用魚杆釣魚而不用網罟,也不可在黃昏百鳥歸宿時捕獵鳥兒,這在在都是被免動物過份被獵殺,這與國際上有所謂「休魚期」和不准用網或釣太小的魚的道理是相通的。

由此可知,作為中華文化中主要的學派與聖賢,孔子的思想不僅在當時已非常之有遠見及合乎科學化,即使證諸今日社會,仍然是非常先進,可說是日久彌新。

其實,不僅孔子,即使其後之孟、荀,以至漢儒以降,邅遞至唐儒宋明,無論是朱子、陽明,亦均各有其發揮。

儒家以外之其他各家各派亦均有其各自之專長與與精闢理論,故我國之在現代國際社會中,吸取各家各國之所長,以為精益求精固然需要,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客觀及認真地認識我國固有文化中之精粹與所長,善加利用與發揮,方為事半功倍之舉也。

作 者: 高家裕
  香港教師會副會長
  香港校董學會主席
  香港中華國際筆會會長
  中國知識學會會長
  中知書院校長、教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