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香港教師會主辦、香港浸會大學協辦、全港教師教學研究大會,以“小班教學與教育質素”為題,舉研討。該會會長高家裕指出教育是一個社會要得到良好發展的最重要因素。要達成優質教育,因素雖然很多,但讓教師們有充份的時間進修及對學生作更深入充份的輔導,乃為不可缺少的因素。
以下為高家裕會長致詞的全文:
教育是一個社會要得到良好發展的最重要因素,這一道理是人人都知,也是人人可掛在咀邊。
事實上,教育不僅只是為社會及工商各界培養行政和技術人員,還有就是承傳社會文化、造就個人以至整個社會的品格與和諧共融精神。教師們除了要協助發揮學生的潛能外,還要負起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要完成這種多元化的目標,一個社會除了提供優質教育外,則別無他途。
要達成優質教育,當然牽涉很多方面,如課程的設計、教育設施的完備、以及教師本身的質素等,但讓教師們有充份的時間進修,及對學生們作更深入的輔導,乃為不可少的因素。
要教師對同學們深入教導,應當給予每同學較多的時間加以指導,包括在課堂上的,以及課餘的,則“小班教學”是最根本而有效的方法,這只是一個有如“一加一等如二”般的顯淺問題。不少專家學者固然作過深入的學理性研究,並有一系列的數據可以支持,但單在常識方面而言,學生平均能有老師以較多時間的指導,最是可以得益及最能獲得實效,其理至為易明。
事實上,自從大家確定教育是導致一個社會進步,給予不同階層以平等機會,是人民的基本權利的觀念被確認後,教育已是一種權利和必須得以普及的。然而,人的才智與性向之不同,如十隻手指有長短,學生們的差異是那麼大,他們需要的幫助是那麼多,則若將教育仍停留在“精英教育”時期,是“得英才而教育之”,那是何等的落於時代與實際之後?
將爭取小班教學而視為教師們“偷懶”,恐怕“冇得撈”而希望藉小班教學而維持教師們的“飯碗”的想法,是何等嚴重的誤解,這種想法竟出自主管教育者之中,豈非更絕對荒謬不過?
幸好近年在香港經濟好轉,政府資源較為寬鬆時,主管當局對此已有較積極的意識和做法。不過,我們認為這還是不夠,因為減少每班人數,固有利於讓每位同學分得老師的時間較多,也讓需要特殊協助的同學可獲較多的協助,但對老師本身工作量的舒緩,以加強教師們的進修,以及讓老師有多點自我發展空間,包括個人增值和保持家庭的平衡仍欠缺實質作用,所以我們認為還應該進一步減少老師們每周所教節數。
我們經常與其他地區舉行交流,都知道其他地區同工們每周教節只有香港教師們的一半左右,這是可以作為解釋為什麼其他地區的教育效果會較好,同學們在學業和操行上的問題較少,這是教師們能夠有更多時間指導他們的緣故。
香港教師會過去一直聯同其他團體支持“小班教學”,但同時也更要求減少教師們每周的教節。這種呼聲,我們提出已有多年,我們不是要求一下子減得太多,而是分5年逐步減少,最終達至每位教師每周上課20節的目標。
為了提高香港教育質素,使香港社會能有更佳發展,我們認為,減少教師教節,是我們接續下來的奮鬥目標!
《周年教學研究大會》
小班教學與教育質素
2008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