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日,中國銀行首次發鈔,成為了匯豐及渣打以外的第三間香港發鈔銀行(除香港開埠早期的不計外,被匯豐收購前的有利銀行亦有鈔票發行)。
未邀港督有違常理
中國銀行行長主持發鈔儀式時表示,中銀沒有邀請港督出席而只邀請金融管理局任志剛(理論上的香港中國銀行頂爺),是因為港督政務繁忙,因此就”不必喇!”(布政司陳方安生及財政司麥高樂分別去了美國訪問及回老家受勳而免去了尷尬)。
儘管如此,無論出於什么原因,都是有違一般禮節。尤其是港澳辦主任魯平,來香港參加了儀式,也在”周身唔得閑”的情況下會見了眾多團體,卻”冇時間”會見港督,難道真的”費事啥氣”?
話說回來,王啟人行長致詞時說,中銀能與匯豐及渣打一起發鈔,是表示對香港的安定繁榮及平穩過渡有信心及願意為此而作貢獻。而從另一方面,有關人士亦口口聲聲表示,中銀髮鈔,絕不會影響匯豐及渣打的原有地位。
這邊廂,匯豐銀行董事施偉富一方面表示在九七年前,中銀都不會出任外匯銀行公會主席,另一方面又說中銀髮鈔,目前只占全港發行量百分之五,該行發行約占百分之八十,若中銀增加發行量,則匯豐所受的影響,將會比渣打較大云云。
姑無論將來匯豐及中銀的地位,會不會相對地起變化?但無論如何,在德輔道中及大道中一號起,一連三座建築物,卻確確實實地控制著香港的財經命脈,這三間建築物就是由東至西數起的中國銀行大廈、匯豐銀行及渣打銀行大廈。
匯豐中銀本港金融體系
中國銀行五十年代初期公開拍賣時,每尺地價三百多元,已被當時報紙大字標題稱為”不止寸金尺土,而是寸土尺金”。六十年代又因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港共要向北看齊,而使中國銀行與對百的拱北行、政府新聞處大打對台,實行文鬥,其趣致情況已於上期述及。在大廈本身,中銀雖然並無改建,卻已在花園道中另建六十多層的新中銀大廈。
至於匯豐方面,亦於八十年代初期開始改建,花了數年時間,改建成一座儘管不夠新中銀大廈那么高,但論”貴重”,卻號稱是全世界之最的。
故匯豐(包括恒生)及中銀集團(中國銀行加上十多家中資銀行)這香港兩大銀行體系,佔據了香港金融體系最大的比重,匯豐與中國兩大銀行之重要性及彼此的互動形勢,也不妨以其總行的情況來作個譬喻。
首先,新中銀爭取向上,銀光耀眼,成為香港標誌之一,匯豐銀行大廈不欲爭鋒,卻整座建築物表現出名貴,質感,充滿尖端科技般的,且其盤根錯節,具有雄厚實力,凝重無比。
匯豐大班的自豪
記得以前匯豐大班沈弼就曾經常將新建的匯豐大廈引以為榮,(連同當時匯豐大班在山頂的億元豪華府邸,真是顧盼自豪,其自豪感可能只有科技大學才能與之一比),認為只有建成如此一座總行大廈,才能與匯豐的雄厚實力相匹配。
說來,沈大班這番講法也不無道理,因為這間原稱為”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的機構,開始雖然同時以”香港”及”上海”相稱(事實上,當上海已是十裏洋場、燈紅酒綠的東亞大都市時,香港不過是一個小小轉口港,而香港舊匯豐銀行,正就是依照上海外灘銀行區中巍峨的匯豐大廈面貌而建的,一九五四年後,該大廈被沒收,據說將於不久會招標出讓),在中國大陸政權易手後,匯豐在上海業務被迫結束,轉而將香港成為總行所在,這與渣打或後來合併的標準渣打以英國為總行不同。
就是由於匯豐以香港為大本營,並取得了非正式的中央銀行地位(作為結算銀行,利率厘定的主要者,兼具發行鈔票–百分百儲備,但本身卻是私營的商業銀行,也只是將本求利),擁有若干特權–譬如是政府的往來銀行,故業務一百千里,每逢有金融危機發生,大部份銀行都需要匯豐出面聲明支援,(另一些則由渣打聲明支援),否則,沒有”兩大”支援的,便一定”釘梗”。一九六五年,香港因前一年(六四)地產狂潮而引致銀行危機,華資銀行紛紛要找靠山,恒生銀行便在這年”易手”,由匯豐取得其控制權,以後,廣東信託及海外信託等”信得過就托(水龍)”的銀行(不是今日的海外信託),匯豐不予支援,政府惟有下令前者”執笠”,後者則予以接管及”治理整頓”。
自此以後,匯豐業務更全面大擴展,除政府及大企業必是其往來客戶外,匯豐也往往成為最大客戶的股東,如投資于《南華早報》及國泰航空等,事後都證明是獲得最大利潤的投資。此外,匯豐一面在香港大力擴展零售業務(連恒生計,分行近千間)又在世界各地開設分行,大量放款或收購各地銀行,所以八十年代,匯豐已成為世界五百家最大企業之一,而且其名次在每年的名單中都持續地直線往上爬升。
金蟬脫殼收購海外銀行
七十年代初期,匯豐是首間盈利超過一億元的機構,但其後,其在全世界各地的業務,比重日漸增加,但整體盈利卻仍然以香港為最大比重。
可見香港仍是最賺錢的地方,匯豐將由香港所賺的錢,逐漸建立起跨國的網路,使自己變成跨國的大銀行。
要知道:國際性的銀行,由於盈利能力不強(息差小、費用大),加以壞帳多,一般PE(市盈率)多隻在五六倍至七八倍之間,但匯豐的PE,一向都在十倍以上,所有香港屬保障性及穩健性的基金或退休人士,都視匯豐為必然的投資組合,可見對其捧場及信心。
匯豐股票原有倫敦登記及香港登記(倫敦登記買賣不用付印花,故聯合交易所成立前的四會時代, 九龍會一度以經紀會員間自行買賣,增大交易額以取得政府承認其地位),後來匯豐取消倫敦登記,一心以香港為家,卻不料爆出個九七問題,使匯豐決定重組結構,將匯豐銀行本身隸屬於”?豐控股”之下,並將”匯豐控股”的註冊位址外移,同時加速收購外地銀行,美其名為加強國際業務,實則”金蟬退殼”,最大宗的收購是美國海豐銀行及英國米特蘭銀行。
匯豐雖藉此而大大加強了其體積,成為世界十大銀行體系之一,但卻付出了沈重代價,使匯豐長期將資金由港外流,也遏抑了每股盈利的增長,當然,香港業務已達飽和,也是原因之一。故整個八十年代,投資於匯豐都是所得無多,直至因其收購海豐及米特蘭銀行,依英美法例,須將內部儲備公開,造成”利好”因素,以後”基金佬”又說那些海外銀行盈利大增(其實是爛帳撇清後不再提存呆帳準備),而將匯豐股價推至一百卅多元,使股民如癡如醉,然後大量派發,到執筆時已跌回八十多元,真是”喊都無謂”!
鉅資建成總行大廈
回頭說匯豐引以為榮的總行大廈:過去,匯豐從未供股,但八十年代,卻為了建造這座大廈而供股二十多億元。這在當時而言,是一個龐大的數目,而這座大廈,是否”名貴”或”珍貴”,各有各的想法,但她很”貴”卻是事實,因為整座大廈,建築費達六十億元之巨。
看官,不是今日的六十億,而是十年前的六十億,以其近一百萬方尺計,平均每尺建築成本達六千元,試以環球大廈為例,當時新落成的環球大廈每尺才賣二千元(已包括了發展商的利潤,財務成本及通常占最大比例的地價),匯豐大廈不計地價,竟然每尺建貴六千元,這條數點計?作為匯豐股東,有多少人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
承建商的歎息
獲得承建這座全世界最貴重大廈的建築商,是一間名為公和建築的公司(此公司後來與大新公司合併成為大新公和),其主持人是建築界名宿陸孝佩先生,也許今日沒有多少人認識陸翁(在行內卻是老前輩),但他的愛女卻在今日無人不識,那就是前觀察社台柱、智才機構董事、委任主法局議員、因提出新界土地豁免條例修正案而聲名大噪的陸恭蕙議員,儘管不少新界人士要用包青天的虎頭鍘對付她,但她的知名度已大大提高卻是事實。
匯豐大廈落成後,陸先生已淡出建築界及退休,不講不知,這位建築界老宿在退休時對人言:”只有傻仔才會做建築!”
這句話大有文章,作為建築界前輩怎會出此斯言,原來據一些內行人士指出,如果生意淡薄時,大家為維持工作人員及機械的有效使用,建築公司都會爭相出低價落標,但如建築好景,生意蓬勃之時,卻往往都是人工及材料都飛漲之時,原有成本接下的工程便會大大超出預算;所以,建築界往往是在地產業轉淡時賺錢,地產好景時賠本,真是有苦自己知。
樓下空地可商借 不少人問,為什么匯豐大廈樓下會空著,任令其在星期日成為菲傭大集會之所?
原來依建築條例,一般商業區的大廈,地積比率是十五倍,但如業主願意將地下作為公眾用途,便可建築等於地盤面積十八倍的樓面,反正匯豐不會將樓下作為商鋪,而銀行大堂,可設計移至樓上,則可藉此而增加百分之二十的樓面,何樂不為?此所以,匯豐空出樓下,並非”大”,實在是”打響算盤”的。理論上你與我只要是作公眾活動,都可以向匯豐商借,只是答應與否卻不在你與我。
各大公益團體,日後如有需用,不妨考慮在這世界最貴重的物業的龐大有蓋廣場上舉行,使活動身價不比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