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之回顧與前瞻(五)

高家裕發表文稿匯

五﹒融入國際經濟的新形勢

由九二年至九九年這二十世紀最後一個年代,中國無疑更加發展迅速,而且開始融入國際社會,雖然在這期間的前半部份曾經因經濟過熱,投機倒把之風前所未有;不少企業盲目擴充投資,甚至金融機構,也忘記了本身有著管好客戶存款、為需要資金的企業融資的責任,卻胡亂動用客戶的存款去炒賣投機,或是賣人情、互相勾結,使當年主管財經的副總理朱鎔基不得不緊急煞車,大聲叫停;厲行收緊放款的「宏觀調控」的結果,不少盲目投資、效果不佳的專案,應聲下馬。部份企業在融資困難之下,無以為繼,苦不堪言,經濟一時有如「雪上加霜」。這種情形,無疑使大家感受到無限痛苦,但卻逃過了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

如今,亞洲各國經濟相繼有所改善,「一士鍔鍔」的中國,在最困難的時候,仍然堅持人民幣不貶值, 中國雖然遇到前所未見的新生事物–通縮,但尚幸仍有七至八個百分點的增長,這相對於其他國家而言,無疑已是極為難得。

不過,話得說回來,目前中國城鄉人民存款充足,這是過去人民注重儲蓄及地下經濟(不受政府規範的環節)興旺所有以致之。但民眾消費的意欲不強,普通企業若非提出評價甚高的融資計劃,亦不容易借到錢;所以以萬億計的存款,就只好呆在銀行的銀庫中。當局一再減低息率,儲蓄存款利息已降到不足一厘,且尚要徵收利息稅,仍然無法將存款趕離銀行,引導到消費市場或股票市場,好讓上市公司較容易集資,及使股市上漲,產生財富效應而帶動經濟暢旺。原因就是大家對前景感到不明朗,很多人都深恐一旦下崗而生活無著,故寧願存在銀行,即使利息極微,也樂得有個保障。

上述的現象,筆者認為問題不大,這只不過是經濟發展上的階段性現象,經濟體制改革、國企改革、及政企關係改革引致的下崗憂慮,雖然是社會主義的中國的特有現象,但在更多與國際接軌,更多採取經濟規律的遊戲規則辦事時,這種經濟上的起伏現象,是必然會發生的。

必須調整制度以適應新時勢

筆者倒更注意的是:中國在進一步發展並與國際接軌之時,其原有「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體制,一時之間尚未能調整至與變化步伐相適, 國內雖然強調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但很多時候,很多決策及措施,卻與市場經濟並不吻合;特別是在不少制度上,仍然未能適當地調整過來,對經濟發展造成了不少窒礙。

銀行制度必須改革

筆者認為在中國經濟改革及發展中,最重要及首先要改革的環節,就是銀行體系。目前中國除人民銀行為國家的中央銀行,管理及調控貨幣政策與及作為一般銀行的管理者外,其他各類銀行都經營著存放款、融資及押彙業務。較為特殊的就是工商業單位元需要在工商銀行開設「基本戶」,以便作繳納稅項之用。若企業選擇在其他銀行開立「基本戶」,則須在工商銀行另行開設納稅專戶。

問題就在於「基本戶」的制度。根據規定,各企業單位在各銀行的戶口,除基本戶外,均不能支取現金, 而每一企業又只能選定在一間銀行中開設「基本戶」,如果支取現金,則除工資、傭金、花紅、差旅費外,就只能以「備用金」方式支取。

個別企業單位每次能支取備用金多少,由銀行視情況而決定,此外,差旅費的數量,花紅、傭金,銀行也可提出意見,甚或決定;銀行內沒有「計劃科」、審核企業牽涉用錢的一切業務計劃。這樣,銀行便成為了等同企業單位的主管機構。這種措施及企業與銀行關係,在過去勵行計劃經濟,絕大多數企業均屬國營企業時,銀行對企業的這種關係及職權,也許有其一定的需要,但當經濟發展到今日的階段,私營企業所占體積越來越大時,銀行內人員對企業存有這樣的權力,無疑會對企業發展及運作,構成極不合理的妨礙,除開部份銀行人員可能隨著個人好惡、識見而作出不正確的決定外,其對不同企業的專業及運作,是否具有確切及最新的認識,也是不能不令人懷疑的。

須知存款是屬於個別企業單位的,這些資源應如何運用,應該是企業本身的權力,企業董事會當局與及管理層,自應及自可對這些資源的運用效益及安全性自負其責。

銀行對企業的關係,是確保企業存款的安全、審慎放款,並對申請貸款者的業務、資金及營運情況,充分掌握,但不應存在賬項之審查,因這些是會計師、核數師及稅務當局的事。

營商受到太大限制

此外,目前中國對商業營運的限制過嚴,除了不少專案限制外資、或合資企業經營外,就算國內人士本身經營的,也有種種不同的限制。例如資本額、經營範圍及用人制度等。前者如有限公司的資本額,此外,經營不同專案也有不同的規定。

企業只能經營在執照上有列舉的專案,而不少專案,在獲准經營之前,都必須經過「前置審批」;不少在國外根本沒有限制的,在中國也視為特殊的領域去認真審查,手續的繁複,時間的延宕,無以復加。而每一次審批,都可能被一些經辦的個人或是一些枝節所阻礙。

在用人方面:上崗的人要有不同類別的資格證。資格證的本身,又要每年年審。除專業資格證外,尚有戶口名簿,上崗證、就業證、健康證、未婚證、或計劃生育證等。用人的機構,聘用職員時,又要因應不同人員,如外來人士、本地戶口或臨時戶口,到不同級別的勞動局登記及申請,而某種業務,又必須聘用多少個具有某種專業的人員。像這些一切由官府安排,規定資金數目、驗資、及事業單位負責人的資質核定。政府對經營專案及人員的規限,避免出皮漏,表面上是很合理,但實際上,卻對事業的建立及經營設置了不必要的障礙,把一些本應由市場決定及企業經營上的效益考慮,統統都抓到政府頭上來,以至政府不得不雇用了大批的公務人員,這又進一步增加了企業經營者費用的負擔。

所以,要使未來經濟更活躍,如何減少經營上的限制,那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簡化稅制、以稅代利

另一方面要改革的問題是稅收問題。現時國內企業,在國營事業方面,一方面是受行政幹預太大,這體現在資金調度及用人方面,另一方面是企業利潤的上繳問題,這都是對企業造成極大的困擾及妨礙其發展的。

對於一般中小型企業,由於要辦的手續太多,每項又都要花費人力及收費,故使其不勝負擔。加上除一般正常的國稅及地方稅外,又有種類繁多的這樣那樣的稅捐及附加費。使中國成為除人工及租金外,全世界經營成本最高的地方之一。

在稅收上也有種種不公平現象,由於因應不同產業資金流向的調控的原因下,國家每每在一些地方或對一些特殊行業,給予優惠政策;這在早期為了吸引一些資本,到一些地方,從事某些經營,容或有其作用,但到了今日,這種不同待遇的差別,應該逐步減少,對屬於相同專案的不同企業,尤應一視同仁。

國企利潤的上繳問題,也應大幅度改革,國家雖然是國企的擁有者,但若過份予取予攜,則國企本身實難於累積發展資金,雖然若國企要發展,是可以提出計劃,經國家審批之後,可以再以專項形式撥付;但這又會很容易造成企業好大喜功、勇於發展,反正虧損了,只是國家的。

所以,未來稅務改革,應該朝向公平、簡單的方向,以稅收代替上繳,即使有所上繳,也應按一般情形納稅及保留一些發展基金以後,始作有類於股息分派般繳付給所屬部委或單位。

至於稅項類別及徵收程式,也必須簡單易行,現時納稅有所謂增值稅、營業稅、銷售稅,而銷售稅又因不同貨物品種而有不同稅率。尤有進者,小本經營的人,要去買些用以納稅的發票,往往也非常困難及手續繁複,所以很多個體戶根本就不去辦理購買,他們賣東西時也只發收據而不發發票,這樣便造成稅收的流失,也使一些企業單位出現困難,因為他們購買東西入帳時,都必須以發票作為原始憑證,沒有發票,根本不能入帳;故他們寧願加一些錢,央求那些個體戶設法找相熟的人搞來發票應用,像這類情況,雖然只出在中小型企業身上,但中小型企業的生存空間,經營順遂與否,對國家發展是影響重大的。

記得早年臺灣為防止商人漏稅,都鼓勵消費者要取回「統一發票」,因為可以參加抽獎,這個辦法,有一定效果。最近南京市當局,實行發票抽獎辦法,看來,其他各地,不妨學習學習。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