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散論

中國近代化落後西方近兩個世紀。而且動力來自上層的政治需要,啟動也來自上層。由此產生的資產階級與對建統治有著利益上的膠粘,他們的矛盾長期處於萌芽,沒有出現如英國資產階級與封建制度的長期衝突。直至二十世紀初,資產階級才以溫和的手段要求自己的經濟、政治利益。 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微弱,與封建經濟沒有尖銳衝突,所以沒有奪取政權的覺悟與勇氣。然而,民族矛盾的加深,把當時崛起的愛國知識穀子迅速被為到與清王朝決戰的戰場,他們以西方民主制度為參照,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這場以民族矛盾為動力的中國特色革命淹沒必然發生的以經濟矛盾為基礎的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新生化民主意識的薄弱,和封建勢力之強大,造成沒有君主的專制政治長期存在。

Continue Reading

從政治發展看中山先生建國三階段說

二次大戰後,許多新與國家紛紛出現,但國內的政治卻呈現出不穩定的現象。其中主要原因除了領導者的自私與腐敗無能外,便是民眾的內聚力不夠,對國家的建立沒有能產生共識。因此,政治學界對論討有關政治發展與政治現代化,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的論著甚多,學者蜚出,而”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政治社會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也就構成政治分析,解釋政治現象的重要論據。 中山先生的建國三階段說(軍政時期、訓政時期、憲政時期)重點應該是在第二階段的訓政時期。依中山先生的原意,訓政時期只是建國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訓政的目的在使人民行使四權(選舉、罷免、創制、複決),以便在民主政治中能正確地實行民主憲政。如依照前述國家建立與國民共識的關係,此一階段乃在”滋長人民政治的知識,培養人民政治的能力,使人民能夠直接參加政治、管理政治。經過訓政以後,人民瞭解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的原則,開始憲政,以政權還於人民。”(《建國的程式》),亦即經由”State-Building”而至”Nation-Building “,國家就容易長治久安了。

Continue Reading

孫中山的公民教育思想

有關孫中山哲學思想的著述,大多集中介紹及分析他的三民主義,特別是政治、經濟及軍事思想等方面的理論。不應忽略的是,教育思想亦是孫中山政治社會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這一方面已有少數論著只是對孫氏的教育思想作概略性的介紹,並未能以比較批判性的角度分析其中問題。本文嘗試以文獻分析法,集中分析孫中山的公民教育思想,冀能從另一角度探討其教育思想的特色、問題及時化意義。

Continue Reading

辛亥革命前後的辮髮風潮

本文探討辛亥革命期間中國男子髮式改變和國族營造的關係,作者首先討論近代中國思想家和革命黨人如何從變髮易服的問題去想像未來及塑造發革方案。從革命黨人對新髮式的倡議、報章的熱烈討論和群眾參與剪辮大會等角度去討論中國近代革命和現代化過程中髮式如何演變成識別革命、保守和個性的標記。本文試圖從剪發的一件小事反映辛亥革命對中國人生活習俗轉變所起的作用。

Continue Reading

孫中山知難行易學說與杜威實用主義哲學之關係

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一九年間,孫中山在廣州領導的護法運動因為得不到西南軍閥的支援而失敗,他於是避居上海專門著述,完成了《孫文學說》一書,提出”知難行易”學說,打破中國人過去的”知易行難”思想,以利於國民革命的進行。 在此書出版之前,適逢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大師杜威來華講學,孫中山與他見面的時候介紹自己的學說。 兩人事前雖未認識對方,但卻談得十分投契。杜威其後發表文章亦有提及此事,至於他們的談話內容則未有記錄。 本文嘗試從哲學研究角度,分析兩人思想的共通之處。 要點包括: (一)對傳統信念表示懷疑; (二)用事實證明假設正確; (三)從實踐之中增進知識。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