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的歷史評價

隨著歷史的發展,世界與中國的變革,孫中山先生愈顯其英雄本色。他領導的革命,推翻了在中國延綿幾千年的帝制,創建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時代。孫中山先生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英雄,也是亞洲和世界的英雄。 孫中山先生是19世紀末中國救國志士中最偉大的愛國者,他舉起革命救國的旗幟,走上了最正確的救國之路。 孫中山之所以走上救國之路,一是基於他對西方近代文明的了解,二是他對清政府腐朽本質的洞察。 孫中山先生救國的基本方法和原則,是適合中國國情,順應世界潮流。他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攝取世界上最先進的方法,同時繼承和發揚中國固有之優秀文化,從而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學說和思想。他既不固步自封,又不全盤西化。一切為了救國,一切為了中華民族。從革命救國的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三民主義》和”革命方略”是他的”救國主義”;《五權憲法》、《實業計劃》和《民權初步》則是他的”建國主義”。在世界上,沒有哪一個革命領袖能夠像他樣把救國的謀略和建國的計劃設計得如此完美和如此的具體,雖然有些計劃未能及身實現,但確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產。 孫中山一心為國為民,把自己放在”國民公朴”的地位,絕不謀一黨一派的私利。他理想的國家是全民政治的民國,人人享有真正的自由平等,是一個”人盡其能”、”天下為公”,獨立自主,繁榮昌盛的”大同世界”。 孫中山先生的思想和學說來自於中國,更來自於世界,因此他對今日的中國和今日的世界仍具有現實的意義。

Continue Reading

辛亥革命的現代意義

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由於它對20世紀中國的發展趨向產生了決定性的、深遠的影響,故歷來受到中外學者的關注。其實,這一巨變的魅力並不僅僅在於它的學術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更重要的是,直到今天–它對現實仍具有深刻的為迪意義。可以這么說:辛亥革命雖已成?歷史,但它一直影響著我們的現實,並預示著國家的未來。因此,我們理應格外珍重這段歷史。 具體來說,辛亥革命的現代意義體現在哪里呢? 其一,辛亥革命不僅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而且破天茺地在我國建立了新型的民主共和制度。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巨變。據此,完全可以做出這樣的推論:如果沒有辛亥革命,新中國的建立將要推遲許多年,如果沒有那次里程牌工巨變,我國目前的現代化也是不可能發生垢。孫中山先生說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從繼承的層面看,我們正在”努力”幹著孫先生的未竟事業。 其二,諸多辛亥先烈,仁人志士的高潔理想和獻身壯舉,即使在今天看來,仍構成當代國人精神支柱中不可或缺的內容。要知道,他們當時選擇了革命,就意味著選擇了犧牲。但他們懂得:惟有如此,才能止住祖國母親身上正在淌血的傷口;惟有如此,才能還那些正在掙扎於死亡邊緣的無數同胞一個生的希望;惟有如此,才能換來中國母親的新生。 其三,要讓國人特別是青年一代永遠銘記”國父的豐功偉績。今年是辛亥革命90周年。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2周年之際,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牌前又擺出了巨幅的孫中山書像。這是一件好事。這說明炎黃子孫沒有忘記自已的”國父”。但前些年人民日報發表的一篇雜文,卻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和擔憂。雜文的作者講他在國慶前後乘公共汽車行經天安門廣場時聽到兩個青年有這樣一段對話–一個青年指著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的孫中山書像問:”這個老頭是誰?每年國慶就擺出來了,過了國慶又收走,他是什么人?”另一個青年回答:”誰知道你是誰!說他是外國人,可又穿著中國服裝;說你是中國人,又不認識。”又不認識。 這兩個青年雖不能代表一般青年的歷史知識水平,但卻從一個側面說明史學工作者普及歷史知識的任務是多么的艱巨。孫中山是我們的國父。中國人知道孫中山,認識孫中山應當屬於一個起碼的常識。所以,我們中國人應當像法國人都知道拿破侖一樣,也應該知道孫中山。 其四,評價辛亥革命和孫中山時應提倡理性思維。一般說來,今人由於知道了歷史發展的進程和結果,所以論史時常常會出現苛求前人的傾向。這種自以為是、”馬後袍”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史學批評理應設身處地、知人論世。章學誠說過:”不知古人之世檔可妄論古人之文辭也。知其世也,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遽論其文也。”可見,批評前人的得失,要避免無根據的”妄論”和”遽論”。清代學者錢大昕也說要”護惜古人之苦心”。就辛亥革命而言,孫中山當時把總統讓位于袁世凱也是有其苦心。因此,今天評論這件事時,切莫指責孫中山認識不高,對袁世凱抱有幻想等等。

Continue Reading

孫中山與日本關係研究綜述

本文全面介紹和總結中國大陸50年來關於孫中山與日本關係的研究成果,涉及孫中山在辛亥革命以前和以後各個階段與日本人士和日本政府的交往,孫中山在日本的活動,孫中山對日本的認識等若干方面,籍以總結大陸地區在此一研究領域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

Continue Reading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辛亥革命研究的新進展

辛亥革命研究在經過了文化大革命10年的沉寂之後,很快得到復興。研究者們對極”左”思潮統治下踐踏歷史研究的科學準則,歪曲辛亥革命史實的倒行逆施進行了揭露和清算,他們重新集結隊伍,解放思想,努力恢復和發揚實事求是的優良學風,使辛亥革命研究很快步入正軌,並得到繁榮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辛亥革命研究開創了如下新局面:辛亥革命研究改變了從前單兵作戰的狀況,湧現出一批以辛亥革命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機構和研究群體:辛亥革命研究結束了從前”小冊子”的時代,各具特色的學術專著陸續出版;1961年辛亥革命50周年時間開創的每10年舉行一次大型學術討論會的慣例,在1981年重又得到恢復,在新時期開放環境和開放心態下,學者放開眼界,加強了與海外學術界的交流,並使研究工作與國際規範接軌。 本文還回顧了90年代辛亥革命研究的新進展:研究成果豐碩,學術研究比較活躍,研究面有所擴大,若干問題的研究有所深化,並分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革命思潮與革命運動、辛亥革命的思想文化、民國初年政局、辛亥時期人物等八個方面介紹了若干個新觀點,並就21世紀辛亥革命研究應加強或拓展的取向發表了看法。

Continue Reading

關於辛亥革命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辛亥革命”是一個歷史的概念,現有的辛亥革命的話語主要源於革命黨人關於革命的歷史記憶與歷史 敘述,同時又受到了現代中國革命話語的影響。從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段來看,1911年的辛亥是晚清最後十幾年間,特別是甲午戰爭以後維新運動、社會化趨勢與民族主義建國思潮和激蕩的產物,這三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又規定和影響了辛亥革命的結局。因此,研究辛亥革命,必須注意考察辛亥革命話語的形成,同時注重辛亥革命年間維新與革命、文化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