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國際共產主義及后蘇聯時代-貳、革命時期到二次大戰的蘇聯內外政策

國際關係
貳、革命時期到二次大戰的蘇聯內外政策

一、列寧革命後的內政外交

列寧在十月革命中推翻克倫斯基政府後,實行無產階級專政。他不容沙皇皇族及其它政黨有復辟或奪取政權的機會,除取締一切政黨活動外,並於次年將沙皇族人加以處死,斬草除根。

不惜國土分崩離析、務求與德停戰

同時,為了專心致志鎮壓內部反抗,他首先要求與德國停戰,德國開出了非常辛辣的條件,包括:
(一) 讓芬蘭獨立
(二) 讓波蘭獨立
(三) 讓亞美尼亞獨立
(四) 讓烏克蘭獨立
上述條件將使蘇聯失去原俄羅斯帝國的歐洲部份的5分之2的土地,並使其農業及礦業資源失去超過一半(烏克蘭有歐洲糧倉之稱)。再且烏克蘭在200多年前,已與俄羅斯融為一體,讓烏克蘭獨立,是正式分裂國土。但列寧所領導下的蘇聯,仍然是答允了,並與德意志帝國正式簽訂《布勒斯特內托夫斯克條約》。

本來,在條約簽訂後,蘇聯的歐洲部份便難免於失去相當面積的土地而陷於分裂,但幸運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次年便結束。由於德國是戰敗國,基於各戰勝國主張維持歐洲現有疆界,因而德、蘇之間所簽訂的《布勒斯特內托夫斯克條約》便告廢止,而蘇聯亦免於分裂。

不過,由於蘇聯是戰敗國之戰敗國,所以戰後成立的”國際聯盟”並沒有蘇聯的份兒。而其”世界革命”的主張,也使歐美國家視其為瘟疫,要對其保持距離和加以防範。

極端政策觸礁,急轉彎行”新經濟政策”

在內政上,列寧因應俄羅斯國內情況,將馬克思主義變通地在新成立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中實行,其種種主張被稱為”列寧主義”。

列寧首先將所有土地收歸國有,成立國有農場,實行集體耕種。在城市中,將銀行及大部份商業收歸國營,限制外人在本國及本國人出外旅遊。對外商的經營,予以種種嚴格限制,甚至迫令其退出蘇聯。

此外,又著重思想教育,對過去政權的一些官民則流放至西伯利亞,實行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

在雷厲風行的一個時期後,蘇聯國內外經濟活動均大量萎縮,加上持續三年的內戰結束,乃於1921年宣佈實行”新經濟政策”,在邊境一些區域設立一些特別措施,吸引外國資金及技術回流,使一些行業如金融業及生產事業等恢復活力。在國內取消餘糧徵集制,建立稅收制度;農民交稅後,可以將餘糧和產品在市場自由買賣;同時又提出市場調節與經濟核算等方式,允許私人開辦小型企業、及允許企業與農村將土地租借給私人等。這樣一來,經濟漸漸恢復過來。

中央成立蘇維埃,地方分為12個”加盟共和國”

至於國內的行政組織,中央成立蘇維埃、即工人和農民所組成的議會,作為最高的政治及立法機關,負責制定法律;全國蘇維埃主席、即等同國家元首(不過並無實權)。在政府方面,設有部長會議主席,約略相等于”總理”,但此”總理”也並非如內閣制國家的總理般執掌國家政治實權,因為蘇聯的立法或施政,實際上必須聽命于蘇聯共黨。蘇共總書記才是真正領導人。

在地方行政單位方面,列寧將全國劃為12個加盟共和國,包括:
(1) 俄羅斯聯邦:原羅斯帝國歐洲部份之東部,北部和中部;西伯利亞(烏拉爾山脈以東、土耳其斯坦及蒙古以北之廣大平原區)及遠東山區,(外興安嶺以東、黑龍江以北、及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此部份均由帝俄時代掠自大清帝國)。
(2) 烏克蘭:俄羅斯(歐洲部份)以南、黑海以北,其實在300年前已與俄羅斯融合為一。
(3) 白俄羅斯:俄羅斯及烏克蘭以西、與波蘭相鄰。
(4) 摩爾達維亞:鄰近羅馬尼亞,是帝俄時期取自羅馬尼亞的,即霍布魯查地區。
(5) 阿塞拜疆:鄰近伊朗,位處里海之西,是伊斯蘭的阿塞拜疆族人。
(6) 格魯吉亞:俄羅斯以南、西瀕黑海的小國。
(7) 亞美尼亞:格魯吉亞以南、南鄰土耳其、西瀕黑海的小國。
(8) 哈薩克:土耳其斯坦中面積最大的內陸國家(區域),面積達250萬平方公里,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突厥系國家。
(9) 吉爾吉斯:鄰接中國新疆土耳其斯坦中的突厥語系伊斯蘭國家。
(10) 烏茲別克:位處哈薩克以南、吉爾吉斯以西的土耳其斯坦地區伊斯蘭突厥語系國家。
(11) 土庫曼:位處烏茲別克西南、里海之東的土耳其斯坦地區伊斯蘭突厥語系國家。
(12) 塔吉克:土耳其斯坦中唯一波斯語系的伊斯蘭國家,與伊朗及阿富汗相鄰。

上述12個加盟共和國,表面上是”加盟”的”共和國”,實際上受莫斯科中央的嚴格
控制,並無太多自治權力。每個加盟國均設有等同地方行政單位的組織架構,亦有由中央領導的地方共黨組織。

每個加盟共和國內,若有另一民族的,則設一次一級的”自治共和國”,若自治共和國內又有另一些民族,則又再另設共和國內之”自治州”。劃分得非常複雜,不同民族的加盟共和國間,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列寧這種地方行政架構,將已有100多年歷史的俄羅斯帝國版圖,特別是歷史更久、融合為一已3百年之久的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劃出界線,在當時其實只是作為尊重各個民族的表面功夫,但卻?80多年後,蘇聯解體時疆土四分五裂的伏線,也成為日後不同民族間劇烈衝突的遠因。

蒙古成為全球第二個老牌共黨國家

列寧由1917年執政至1924年逝世,在其生前,他建造了全球第2個共產國家——蒙古人民民主共和國。

蒙古原為中國領土,但在帝俄時期,實際上已經受俄羅斯控制,故列寧只是承襲帝俄衣砵而控制蒙古而已。

在大清宣統2年(西元1910年)蒙古庫倫活佛哲布津丹巴受俄國沙皇唆擺,將大清駐庫倫大臣三多驅逐。民國元年(西元1912年),哲布津丹巴更秉承俄命,乘中國發生革命,宣佈獨立為”大蒙古國”。中國除提出抗議及不予承認外,並由孫中山臨時大總統致函庫倫活佛曉以要大局為重,尊重五族共和的國家,取消獨立。此後,袁世凱任總統時,也一再向俄羅斯抗議,不承認俄國與蒙古所簽訂的任何條約。(日本與俄國於1912年7月8日,簽訂第三次密約,雙方除劃分南、北滿洲勢力範圍及日本承認俄國擁有蒙古之外,又將內蒙古劃為東西兩部,東部屬日本所有,西部則屬於俄國)。

帝俄被推翻後,蒙古失去靠山,一度取消獨立。但不旋踵列寧又派武裝人員入蒙,再度控制蒙古,尋且更進一步將蒙古變為全球第2個共黨國家,稱?”蒙古人民民主共和國”。

協助中共籌組,並派代表任中山先生顧問

列寧建立蘇聯政權,雖較中國革命遲了6年,但因其得到成功,加以在其革命前後,打出了內則建立公平社會,外則協助各國打倒封建政權、解救被西方帝國主義壓迫的民族;故一時之間,成為了被壓迫民族的明燈。他亦派出代表至各國,協助當地人士,組織共產黨實行無產階級革命,並于1919年成立第三國際,以協助各國革命。19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亦是列寧的代表到中國後,將各地的共產主義小組協同組織起來而成立的。此外,蘇聯又於同年,在莫斯科辦了一間”東方大學”,由史太林擔任名譽校長,劉少奇、任弼時、肖勁光等都是第一批學員。

至於當時雖然領導革命、成功推翻滿清,但卻不敵于北洋軍閥,被迫在廣州開府的孫中山,則因國際上各國均對中國不懷好意,只有蘇聯同情其革命事業,並借款予民國政府,故與列寧所領導的蘇聯保持友好,接受列寧的代表(馬林和葉飛)為顧問,並與中國共產黨合作,讓共產黨員加入中國國民黨,這次國、共的首次合作,可說是由列寧及其繼承者史太林(史太林在1922年,列寧開始養病時擔任總書記)所促成的。

二、史太林管治下蘇聯的強大與對外擴張

實行五年計劃,重工、軍工均獲長足發展

1924年1月19日,列寧去世後,史太林驅逐了列寧另一得力助手托洛茨基而取得領導地位。他于1925年12月蘇共十四大上批判托洛斯基——季諾維也夫反黨集團,1927年十五次大會上批判布哈林;到了1936年,更將季諾維也夫付諸審判及判處死刑。

他對內加緊控制及建設,對外則大力支持世界革命,在他的28年的鐵腕統治下,蘇聯由一個落後國家變?一個軍事強國,並且乘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際出兵或支持周邊不少國家,使之成為共黨國家,大大地擴充了共黨集團的領域。

這位原籍格魯吉亞、出身于鞋匠家庭的蘇聯共党總書記,身形一扳高大,有一個略呈長方及輪廓分明的臉龐,上唇蓄著一撮鬍子,威嚴而深沉。他鐵腕對付一切不滿意的人及異見份子,並在西伯利亞廣設集中營,流放那些被認為不利於社會穩定的人,或將他們送入精神病院。

在經濟及工業的發展上,史太林實行中央式計劃經濟,每五年作為一個計劃期間;而其經濟計劃,又以重工業及軍需工業為主,故由其繼任總書記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其重工業已打下了穩固基礎,軍事實力更是迅速增長。

早料到中日會大戰,西安事變後下令釋放蔣介石

在對外方面:史太林進一步大力支持各國的共黨勢力。中國共產黨在北伐中與國民黨決裂、被蔣介石進行清共,並經在江西省井岡山發展一個時期後,再因受到國民政府”圍剿”而突圍而出,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最後抵達陝西省的延安。中共在各個階段,都與蘇聯保持密切聯繫,亦受著蘇聯支持與指導。

1936年12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巡視西安時,被張學良、楊虎城扣押,很多人都認為是延安的中共所主使,實則此事是由楊虎城策劃,中共人員雖在事前多番與楊、張接觸,但”西安事變”卻是在事後才知。當時中共高層,對如何處置蔣介石,有著不同意見,當中不少人主張將其處死,以報多年來不少共党人員死于其手之仇。

但最後中共還是示意張、楊將蔣釋放,原因是中共接獲莫斯科方面的指示:史太林認為稍後中、日難免一戰,但能夠號召全國、一致對日作戰者,只有一個人,就是蔣介石。
史太林認為在當時情形下,中共不可能成為領導抗戰者,故為了抗日,必須將

蔣介石釋放,這就是西安事變最後以和平解決的原因,亦足見史太林確具高瞻的眼光。

支持中國共產黨,杯葛國民黨及蔣介石

不過,史太林並非有愛於蔣介石。當一年後,即1937年中國終因”蘆溝橋事變”爆發而對日宣戰,展開了漫長的對日抗戰。

蘇聯亦在第二次大戰的歐洲戰場上與德軍打將起來,至1941年日本對珍珠港發動突襲,迫使美國也正式向日宣戰時,中、英、美、蘇便成了同一陣線的盟國。但由於蘇聯支持中國共產黨,且由於蒙古的問題,史太林始終拒絕與蔣介石一齊開會。故1943年在開羅會議中,只有美國的羅斯福總統、英國首相邱吉爾和中國的蔣介石參加,而史太林則另行與羅、邱二人於1943年11月在伊朗德黑蘭舉行會議。45年2月及7月,又分別在雅爾達和波茨坦與英、美領袖舉行會議,他並誘使羅、邱同意其所提承認蒙古是獨立國家的講法。

此外,他也要求羅、邱二人同意讓蘇聯取得中國之旅順港,大連辟為商埠,蘇聯更可取得南滿鐵路,並在中國東北擁有特殊利益。

接收投降日軍器械轉交予中共軍隊

而在抗戰期間,儘管美國與日本間的作戰已有3年多,美國力求早日結束戰事,羅斯福屢屢要求蘇聯對日宣戰,但史太林都是藉故拖延,直至1945年8月6日及9日,美國先後在日本廣島及長崎投下原子彈,史太林判斷日本將快投降時,才正式對日宣戰。

宣戰後蘇軍立即進兵中國東北,不數日,日本投降,蘇聯乃就地接收日本關東軍的軍械彈藥,並拒絕交予國民政府。

其後,蘇軍將有關武器裝備,供應予前往東北的中共林彪部隊。兩年後,當中國內戰發生時,中共軍隊能夠如虎添翼,最後取得勝利,蘇聯的協助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德蘇友好秘密協議瓜分波蘭

在歐洲方面,史太林對德國卻另有一套。本來,希特拉撕毀凡爾賽條約,拒絕再向歐戰時的戰勝國賠款,並違反條約規定,大事擴軍,其藉口即為了反共。就是為了這一原因,且因歐美各國對蘇共一貫持反對立場,故對希特拉的擴軍也予姑息,視若無睹。

卻不料聲聲反共的希特拉,卻暗中與蘇共的史太林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並暗中定下瓜分波蘭及劃分東歐勢力範圍的協議。

德蘇密約簽訂後,希特拉於1939年9月1日大舉轟炸波蘭,並與蘇軍東西齋向波蘭推進。迫使英、法向德宣戰。

侵吞波羅的海三小國為”加盟共和國”

史太林不僅向波蘭進軍,也乘機派兵入波羅的海沿岸三個小國——立陶宛、愛莎尼亞和拉脫維亞,並在歐美各國的抗議下,將三國變為蘇聯新增的第13個、14個和第15個”加盟共和國”;致使該三個國家成為了蘇聯的一部份達60多年之久,直至20世紀90年代,蘇聯進行政治改革時才齊齊要求獨立。鬧了幾年,終於在1991年蘇聯解體時才如願以償。

至於德蘇之間,雖簽有互不侵犯條約,但當波蘭被瓜分後,兩國正面接觸,衝突隨起,德軍便大舉進攻蘇聯,使蘇被迫成為對德作戰的一員。

其後,由於蘇聯已成為對抗德國的同一陣線成員,所以英、美亦千方百計設法經由伊朗向其援助(伊朗原本一直是英、蘇爭奪的對象,其後,直至二次大戰期間,伊朗成為了英之保護國。)這時已不計及反共不反共了。

二次大戰末期,乘機進兵東歐,使八國成為共黨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共黨集團得到大大擴充,主要原因是史太林乘英、美等同盟國軍隊,正與德軍主力在法國諾曼第半島作大規模決戰,德、軍東線薄弱之際,將大量軍隊開入東歐或支持該地區的共黨武裝力量,以至在前後僅僅一兩年間,便使東歐八國,包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及德國東部,建立起共黨政權。

本來,德國及戰前被德所併吞的奧地利,美、英、法、蘇四國原本有協定,在該兩國內進行公民投票,以便決定兩國實行政治制度的方向。但因奧地利人全民公投時,選擇了西方式議會制度,以至史太林再也不肯在德國進行公投,並在其佔領區內扶植了東德共黨政權。

美、英、法三國沒有辦法,只好在三國佔領區內全民投票,制定了魏瑪憲法,並選擇了內閣制的議會政治,這就是西德的由來,其正式名稱是”德意志聯邦”。

至於柏林,也分成東柏林和西柏林兩部份,東柏林成為東德首都,西柏林則由英、美、法三佔領國管理,其後交回西德政府,但卻孤懸於東德包圍之中。
成立華沙公約與西方對抗,將修正主義狄托趕出集團

史太林對東歐各國控制非常嚴格,除了與各國建立經濟互助委員會,分配蘇聯及東歐資源,加強各國對蘇聯的倚賴而不得不聽命於蘇聯外,並組成了由蘇軍將領領導的”華沙公約組織”,一方面是用以對抗歐美國家,另一方面則是防範東歐國家的反叛,及有控制東歐共黨政權。

其後,南斯拉夫的共党領袖——狄托總統,認為列寧史太林式的共產路線不適合於南國,他採取了”工廠經理制”,讓專業廠長決定生產政策,黨組織不再直接管理各個事業單位,這一與蘇聯教條及路線大相逕庭的做法,被史太林認為是”離經叛道”,是”修正主義”,若任其繼續,必會影響於整個東歐。因此,他勸令狄托取消,否則便要將其逐出第三國際(支援國際共產主義又運動的組織),但狄托不為所動,甘冒既被西方不歡迎、又受共党集團杯葛的孤立之險。

中、蘇共友好,並示意中共出兵援朝

在亞洲方面,史太林除了支持中國共產黨取得整個中國大陸控制權外,並且乘著日本戰敗、讓朝鮮獨立之際,支持金日成在北緯38度以北,成立了”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的共黨政權。其後,並支持金日成於1950年6月發動南侵,以圖統一全朝(北韓宣稱戰爭是先由南韓挑起,他們才予以反擊,並向南推進)。

至於中國,為了給中共指導,史太林於1949年1月31日派遣政治局委員米高揚到河北平山縣的西柏坡中共中央駐地,與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及朱德等會面。至1949年10月1日,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隨後,中、蘇簽訂了為期20年的《友好條約》,中國接受蘇聯援助,由蘇派出大批專家、人員到中國,而中國亦正式承認蒙古蹟獨立國家(蒙古對中國人民前往該國卻限制特別嚴厲,除非接到蒙古的官方邀請,否則不易批准簽證;其他國家則無如此嚴格規定)。

中共主席毛澤東一生從未離開國門,唯一的就是前往蘇聯頭一次於1949年12月21日史太林70壽辰時,前往蘇聯與史太林會晤及祝壽,他與史太林彼此惺惺相惜,可見中共領袖們對史太林的推崇與感謝。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國初期,中共的對蘇一面倒政策,實有以致之也。

至於抗美援朝,亦是由於這個原因,當韓戰時,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將南侵的北韓軍推至與中國交界的鴨綠江邊時,史太林便示意中共出兵。

當時的中共領袖們儘管不太願意,加以蘇聯輸送出的軍火也並非無償援助,而是日後要還的,而且中共領袖們所希望得到的飛機,蘇聯也沒有供給,但結果仍然派出了大批志願軍去”抗美援朝”;朝鮮與中國長期關係密切,及史太林謂美軍有意轟炸或進攻中國,固然是原因之一,而中共對史太林的尊重,更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