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國際共產主義及后蘇聯時代-參、赫魯曉夫與布里茲尼夫時代的蘇聯極盛時期

國際關係
參、赫魯曉夫與布里茲尼夫時代的蘇聯極盛時期
赫魯曉夫在史太林去世後,取得領導地位,但由於原來史太林的周圍,有著多名實力人物,所以先行經過了一個短暫的集體領導的過渡階段,待時機成熟,才獨攬大權。

一、赫魯曉夫獨攬大權與清算史太林

史太林是在1953年3月5日上午9時30分心臟停止跳動而辭世的,僅僅在幾日前的2月28日晚上,他還和馬倫可夫、貝利亞、赫魯曉夫和布爾加寧等一起看電影。但到3月1日中午,由於他所住的別墅工作人員見他沒有按時起床,瞭解之下才發現他倒在地上。此後他便一直不能再講得清楚任何東西,是嚴重的腦溢血,不到4天便魂歸天國。

由於他去的太快,事前並無象徵,因此死後難免在繼承權上有一番龍爭虎鬥。
雖然掌管內政(秘密警察及批鬥大權)的貝利亞最具實力,不少高層也懷疑史太林之死與貝利亞有關,但各領袖到底還是選擇了過渡性的集體領導方式,由赫魯曉夫出任總書記,馬倫可夫出任部長會議主席(總理)。

集體領導過渡期後,開始集體整肅

集體領導只是一個極不得已的臨時妥協局面。實際上,領導集團內的勾心鬥角以至你死我活的鬥爭,隨著史太林的3月9日的葬禮便告展開。

史太林是安葬在列寧墓裏的列寧之旁,遺體經過防腐處理,而列寧墓亦改稱為”列寧——史太林墓”。不過,在其後不到幾年,他的屍體便被移葬到別處,因其繼承者對他實行”鞭屍”。

至於在蘇聯的領導層的鬥爭中,最先落馬的是曾經權傾一時的掌管全國秘密警察及批鬥大權的原內政部長貝利亞。

特務頭子貝利亞首先落馬

不少人都認為史太林之死有可疑。因為史太林發病來得突然,在發病時,貝利亞阻止立即召喚醫務人員前來急救。在史太林死前,貝利亞又將所有史氏侍從及熟悉其身體狀況的醫生調走。其中一名蘇聯高層、擔任外長的莫洛托夫更直言史太林被人毒死事屬有可能,只是無人可以作證。

貝利亞以手段兇殘見稱,當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政治局委員沃茲涅先斯基和列寧格勒州委書記庫茲涅佐夫等人提出了一些發展商品經濟、地方分權和多發展一些輕工業等的主張,不為史太林所喜歡時,貝利亞立即以”結成反蘇集團”和”在黨內進行破壞活動”的罪名將其交付”法庭”並予處死,完全不理會其過去曾對國家作過多少重要貢獻。

(庫茲涅佐夫在法庭上慷慨陳詞:”我過去是布爾什維克,今後我還是布爾什維克;無論給我什麼判決,歷史將宣佈我無罪”。)

而在史太林臨終彌留昏迷之際,貝利亞一直在咒罵史太林。但在史暫時蘇醒時,他又忙不迭地親吻這名垂死老人——但仍是蘇聯近2億人民的主宰與其他十億共黨國家人民的領袖的手。在史回復昏迷時,貝又再詛咒及唾口水,其不滿及自以為權傾天下、在史去世後一定會由他接掌政權的信心、可見一班。而其種種醜態,赫魯曉夫和莫洛托夫等人的記載中均有生動描述。

至於貝利亞的罪名是令人意想不到的”身為帝國主義的間諜”,他在史太林去世後僅僅3個多月,便被他過去不放在眼內的其他同志所逮捕,並在不久後便被槍斃。

被鬥失敗者,只被褫奪政治生命

以赫魯曉夫為首的集體領導在1955年便宣佈結束,馬倫可夫宣佈辭去部長會議主席(總理)職務,其後他被貶去了西伯利亞當一個電力站的部長。史太林時代的重臣——莫洛托夫也被迫辭去外交部長職位,這時赫魯曉夫已獨攬大權。布爾加寧雖然被委任為總理,但他的地位顯然難與集體領導時代的馬倫可夫相比而只能聽命於赫魯曉夫行事。

至於名為國家元首(最高蘇維埃主席)的伏羅希洛夫,實際上只是聊備一格,毫無實權與發言權。

其後,馬倫可夫、莫洛托夫和另外一名史太林時代的重臣卡岡洛維奇於1957年被赫魯曉夫打為”反黨集團”而被清除出權力中心,正式完成了赫魯曉夫獨霸天下的局面。

不過,赫魯曉夫清除馬、莫、卡等人,並沒有像史太林時期清除異己或史氏去世後、新領導層對付共同敵人及危險份子的貝利亞一樣,一定要取其生命。

赫魯曉夫也只是褫奪了他們的政治生命,將其”貶”為平民。這種改變了蘇聯政治鬥爭的失敗者下場的命運,也為他帶來了一點”積福”,使他在幾年之後被鬥翻時,也不致於要以生命抵償,仍然可以領取其”退休金”而”頤養天年”。

批判史太林,舉世震驚

1956年2月,在史太林死後還不到3年的日子,蘇聯共產黨舉行第20次代表大會。在會議的最後一天——2月14日晚上,身為蘇共總書記的赫魯曉夫突然向大會提出了一個驚人的秘密報告,全面而尖銳地對史太林進行批判。

赫魯曉夫批判史太林的罪名包括:
(1) 大搞個人崇拜;
(2) 違反黨的民主集中制、違背集體領導的原則;
(3) 在肅反問題上過份擴大(注一);
(4) 在反法斯前夕缺乏應有警惕,造成國家重大創傷(注二);
(5) 在民族問題上的錯誤;
(6) 在共產主義運動上的錯誤(注三)

報告中沒有檢討史太林錯誤的根源,也沒有指出蘇共的領導曾應負的責任,而是將一切責任歸咎史太林一人。怪不得報告一出,無論是整個共黨集團,還是西方世界,都為之大吃一驚。

批判史太林過份擴大肅反,濫殺無辜

注一:在蘇聯的歷史上,一直都存在著對外打擊敵人、對內清算不同陣線的異己份子。其中在1936年至38年間的四次大審判,對大批高級老幹部及將領的審判最為重要,包括:
(1) 1936年8月對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斯米爾洛夫等16名領導層人員的審判,指他們與托落茨基有聯繫,企圖發動反革命。
(2) 1937年1月,對皮達可夫等17人審判,罪名大致相同。
(3) 1937年6月,對總參謀長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列寧格勒軍區司令雅基爾將軍等一批紅軍高級將領的審判,指他們和納粹德國勾結,企圖發動軍事政變(此事實際上是中了希特拉與其謀臣所策劃的反間之計,希氏製造虛為文件,然後故意泄露給蘇聯情報人員。)
(4) 1938年3月,對布哈林、李可夫、克列斯廷斯基等人進行審判,罪名則是組織反革命陰謀集團。

每一次審訊的結果,不管證據有力的程度如何,結果都只有一個,就是判處死刑。但這些人事後都被證明是無辜的,而且都由蘇共正式恢復了他們的名譽和黨藉。不過,他們卻都已命喪九泉、無法還陽了。

除了這批高層黨員外,當時史太林將有關肅反之大權交給了”內務人民委員會”,其先後幾名負責人雅哥達、葉若夫等更在全國捲起大逮捕。期間,葉若夫更向各州攤派數字,據莫洛托夫回憶稱:葉若夫下令一個州最少要殺的人數不少於2,000人,一個區則至少50人以上,情況簡直到了瘋狂狀態。

批史氏與希特拉協議瓜分波蘭東歐,卻對德不予提防

注二:1939年8月23日,德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奉希特拉命,就8月20日希氏向史太林所提的建議,與史及外長莫洛托夫會面,並簽訂了有效期10年、共有7點的《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以及其瓜分波蘭與在東歐劃定勢力範圍的秘密協議。

德與蘇簽訂條約後,隨即於9月1日向波蘭推進而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但這時,史太林卻沒有加強國防。在1941年1月底蘇聯進行了一次軍事演習,其實這時蘇軍的弱點經已暴露無遺。

而在1941年春,數月來已有連續不斷的情報,指希特拉可能會對蘇聯發動進攻,但史太林仍表示不必有所反應,以免給予德國以進攻的藉口,希望將戰爭拖延,以換取更多的準備時間。卻因此而造成德軍進攻蘇聯時,蘇聯軍民損傷慘重。

指史政策過分急進,造成農業大災難,驅逐狄托也是錯誤

注三:史太林在30年代不顧國情,加速農業集體化,以致出現農民集體宰殺牛、馬及羊等,使數量大幅減少,並出現生產大衰退。當時,被打著”富農”而流放到寒冷荒涼地方的有數十萬戶,人數達幾百萬人。

此外,他又認為蘇聯工業比西方落後50年至100年,蘇聯需要在10年之內趕過西方國家,所以不惜一切發展重工業——特別是鋼鐵工業。其後蘇聯在這方面雖亦有成就,但付出的代價、犧牲卻是不少。並認為誰反對發展重工業和計劃經濟,誰就是反黨、反社會主義。

南斯拉夫是一個以塞爾維亞為主要成員,並由六個邦所組成的東歐共黨國家。

其總統狄托結合本國國情,對如何實行社會主義進行探索,找出了一條與蘇聯有別的實踐路線,卻被史太林認為大逆不道,將其開除出共產國際,並從而加強了對東歐國家的控制。

二、與狄托修好及與中共展開世界共產主義運動領導地位爭奪戰

赫魯曉夫親訪狄托示好

為了表示對史太林政策的揚棄,向東歐國家表示不會再實施史太林式的家長統治,赫魯曉夫特地前往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來德拜史氏最深惡痛絕的訪狄托。狄托對這位蘇聯的新領導人熱情接待,並讓其夫人與他在國宴晚會上翩翩起舞。

這樣一來,固然是向東歐共黨示好,也對南斯拉夫產生了一些修好作用(完全彌縫裂痕,當然已不可能),但這卻與國內外一些奉行史太林路線的其他共党領導人便產生了嚴重的分歧。

在國外,東歐小國阿爾巴爾亞對赫魯曉夫的批判史太林感到極為憤怒,除了該國領導層是死硬的史太林主義者之外,也由於民族上的原因,一向與南斯拉夫有隙。在史太林驅逐狄托時,阿爾巴尼亞可謂額手稱慶,但料不到作為蘇聯領導者的赫魯曉夫,卻突然來個180度轉變,竟然向南斯拉夫修好。

將遺體搬出列寧墓,將史太林格勒改名

1957年,赫魯曉夫把馬倫可夫、莫洛托夫等人打為”反黨集團”,至1961年,在蘇共的第22次代表大會上,赫魯曉夫又進一步批判史太林更多罪狀。

同年10月,蘇共中央決定將史太林遺體從列寧墓中移走,並在一個大雨滂沱的晚上被匆匆的埋在克里姆林宮的牆下。

統治蘇聯28年,將蘇聯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改造成軍事及重工業大國,被千萬人歌頌的人物,卻被他生前提拔的繼任者所鞭屍。

赫魯曉夫為了將史太林由歷史的記憶中抹去,更下令將”史太林格勒”,改名為”伏爾加格勒”。

直至1964年赫魯曉夫下臺、布里茲尼夫上臺時,為史氏恢復了部份名譽。不過到1985年戈巴卓夫上臺,又對史氏掀起另一次的反對高潮。

1991年蘇聯解體後,原屬前蘇聯的俄羅斯、烏克蘭及白俄羅斯,開始出現一些對史氏的客觀評論(包括其功勞與過失),而在1995年二次大戰50周年紀念時,該等國家內的人民中,有不少同意:對德作戰當中,史太林領導之功不應完全被抹殺。

本來,在蘇共20次代表大會,赫魯曉夫提出批判史太林的報告後,作為蘇共以外最重要兄弟黨的中國共產黨,曾經對史太林的問題進行過認真的內部研究,並向赫魯曉夫指出:對史太林問題,應該作具體分析和全面評價,認為史太林即使有錯誤,也應該以對待同志方式,而不應以對待敵人的態度來面對有關問題。

在致送蘇共的文件中,中國共產黨指出:”斯大林(史太林)是一個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但他也是一個犯了幾個嚴重錯誤而不自覺其錯誤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我們應當用歷史的觀點看斯大林,對於他的正確的地方和錯誤的地方作全面和適當的分析,從而吸取有益的教訓。

“斯大林的錯誤同他的功績比較起來,只居於第二位的地位。”

顯然的,赫魯曉夫並沒有把立國只有幾年、而且過去多得蘇協助的中國共產黨的意見放在眼裏。

由於赫魯曉夫清算史太林及其生前主要助手的運動愈來愈嚴厲,中蘇共之間,終於由嚴重分歧而發展為互相爭奪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領導地位,甚而引發了中國和蘇聯之間的邊境衝突。

中蘇共罵戰,共產集團分裂

起初,中國共產黨向蘇共以內部方式提出意見,但未獲赫魯曉夫及其掌控的蘇共中央委員會理會,雙方乃開始公開對罵及長篇累牘的在報章上過招。

中國共產黨在《人民日報》、《紅旗雜誌》等,幾乎無日無之地以整版、甚至兩、三版篇幅,提出論據,並批評赫魯曉陋就為馬列主義,背叛共黨教條,是徹頭徹尾的”修正主義”,因而稱之為”赫修”。並稱赫氏掌控之下的蘇共及蘇聯為”社會帝國主義”,其罪惡不下於西方的帝國主義。

蘇共也絕不示弱,亦每日在《真理報》上連篇反駁,指中共是十足的教條主義,蘇聯官方通訊社”塔斯社”也予以配合。

於是產生了誰的路線正確,誰才是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真正繼承者和領導的問題。

當時,東歐的共黨國家大抵均與赫魯曉夫同一陣線,亞洲的韓共、越共大抵支持中共、日共大致中立。歐洲民主國家中的共產黨,如勢力龐大的法共及義大利共党傾向支持蘇共,古巴的卡斯特羅政權,則因受赫魯曉夫部署飛彈、支持她對付美國,因而當然是追隨蘇共的了。

赫魯曉夫撤走所有專家,並迫中國還債

由於中蘇共鬧翻,雙方不僅只在理論層面上互批互罵,赫魯曉夫還將史太林時代,為援助中共而派來的數以千計的專家,包括訓練官兵的軍事人員,協助發展航空、石油、化工、鋼鐵等工業,以及建造鐵路、橋梁及水利等方面的專家,全部撤走,數以百計的援助和合作項目,亦全部予以撕毀。

此外,赫魯曉夫又向中共追討韓戰時期蘇聯所運來的一切武器、物資的債。中共認為:在史太林輸送該等物資來以進行”抗美援朝”,那是協助社會主義兄弟國去對付聯合國名義而出兵的美利堅帝國主義,史太林從來沒有說過是要還的。

因此,中共的領袖們都為之極度憤怒與不平,但他們還是決定了二話不說:你說要還就還態度。

此後,一列一列的火車,便連綿不斷地將中國大量產品(儘管當時中國其實很窮困)運往蘇聯,以抵償韓戰時的”債務”。

為的是要維持尊嚴、國格,中國要自力更新!

中蘇間爆發”珍寶島之戰”

中蘇共不僅在黨的層面關係惡化,在國家的層面上也越來越敵對。即使在赫魯曉夫下臺及布里茲尼夫上臺後,雙方敵對更有增無已。

為了對付中國,蘇聯沿著新疆及中國東北的中蘇邊境,屯駐大量軍隊。受蘇聯控制的蒙古,其邊界與中國更為接近,與及更接近中國首都北京,蘇聯在該地的軍隊數量更多得驚人。總括而言,沿中蘇、中蒙的邊境,蘇聯所佈防用以對付中國的軍隊,不下於100萬。

就在這一情勢下,中蘇邊境小規模衝突,不絕於耳。到1968年,終於正式發展為中蘇的正式戰爭,亦是”珍寶島之役”。

珍寶島是中國東北黑龍江上的一個小島,這島一直以來均屬於中國。但在中蘇交惡下,蘇聯指稱該島為其所有,並以猛烈炮火向中國守軍進攻,因而使中蘇這兩個共產大國,正式在冰雪天封的情形下打將起來。

中國守軍,雖然在蘇軍突然發動猛烈攻勢下,受傷及流出的鮮血,把白皚皚的雪地染得通紅,但守軍們仍然頑強抵抗,終將蘇軍擊退。

這場珍寶島之役雖然沒有釀成中蘇間的大戰,但卻使中蘇共的交惡再向前推上一大步。

1979年,越戰結束及原北越共黨統治了整個越南,軍力自認為是”全球第三大軍事強國”,並向中國南疆侵擾,迫使中國發動所謂”懲治越南之戰”,其實當中亦存在著蘇聯在越南背後支持及煽動的情況。

蘇聯在中國邊境的百萬駐軍,至80年代才逐步減少

蘇聯在20世紀80年代欲改善與中國關係之時,中國即提出蘇聯必須由中國邊境撤走百萬大軍的要求。

蘇聯最初雖然沒有理會,但到戈巴卓夫其後正式訪華,加上蘇聯已逐漸走向政治改革、因而在過去窮兵贖武政策之下的在中國邊境屯駐重兵,其需要已不再存在,因而就逐步調回了部份針對中國的大軍。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