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戰後國際間重大問題及事件貳、越戰的發生、經過及影響

國際關係

越南戰爭是法國退出越南,南、北越分治,及北越共党致力統一全越之下所發生的一場戰爭。由於美國實施對共黨集團全球圍堵,深恐南越陷共會產生骨牌效應,於是大規模出兵南越,終於演變為二次大戰後除韓戰外最大規模的一次地區性國際戰事,茲將其前因後果分述如下:

一、 越戰的遠因與近因

越南民族以京族及俸族為主,長期以來,與中國關係密切,尤其北越地區,深受兩廣文化所影響。其前共黨(越盟)領袖胡志明在對日抗戰時,長期居留中國大後方,與中國共產黨關係良好,他本人亦寫得一手很好的中國詩及書法。

中越關係可上溯至秦、漢

中國與越南關係,可上溯到秦朝。秦滅六國、將全國置為36郡。其後更平定百越,分置閩中(今之福建)、南海(今之廣東)、鬱林(今之廣西)和象郡。象郡所在即為今之越南。

此後的2,000年,越南地區大部份時間是中國直接版圖,即使較弱的明朝代,也屬如此,即或不是版圖,也起碼是中國的藩邦。

在滿清時代,越南分為大越國和廣南國,連同今之老撾及柬埔寨,合稱為安南,均受滿清節制,並向滿稱臣進貢。

中法之戰,滿清失去藩邦安南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因英國在亞洲已取得印度、緬甸、香港及馬來西亞等地,法國亦希望在亞洲取得一處殖民地。眼見安南王懦弱,其宗主國大清又經歷了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之役等,均在戰敗後被迫割地賠款,國內又民變蠡起,太平天國才粄平不久,滿清元氣大傷、無暇顧及藩邦。法國於是迫安南王答允成為其保護國,安南王求救於大清,終而爆發了中法之戰。

在中法之戰中,法軍原本不利,被清派往援安南的劉永福的黑旗軍打敗,但因滿清虛怯法,恐戰事擴大,於是反過來主動向法國求和,而滿清亦放棄對安南的宗主國地位。

法、日先後侵佔安南

中國放棄對安南宗主國地位後,法國始則脅迫安南與之簽訂撫順條約,使安南成為其保護國,其後更正式將之變為殖民地,直至1941年,日本軍隊入侵時為止。

當日本於1941年12月偷襲珍珠港、掀起太平洋戰爭後,隨即分兵攻佔英、美、法、荷等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

日本攻佔安南後,法軍被迫退出安南,而在同一時期,越盟共黨領袖胡志明,開始組織武裝力量與日本佔領當局周旋。

日本投降,胡志明在河內宣佈越南獨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胡志明隨即在北部城市河內宣佈獨立,成立越南人民民主和國。但不久後,法軍重返越南,於是越盟(共黨)與法國原殖民統治當局的長達10年的反殖民之戰於焉開始。

1949年,中國共產黨宣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50年初,進一步完全控制了兩廣及海南,與安南接壤,於是可以對胡志明提供援助,葉劍英元帥奉命主持其事。

1954年,法軍在越南西北山區的奠邊府被包圍,不得已而投降。

印支和平會議,越南南北分治成越戰伏線

其後,有關問題以英國、蘇聯為聯合主席,在瑞士日內互召開印支國際和平會議。(”印支半島”,地理名詞,包括安南、緬甸及泰國,中國人則向稱之為”中南半島”),結果議決,安南分為越南、老撾及柬埔寨三個獨立國家,而越南則以北緯17度為界,分為北越及南越。前者胡志明所領導的”越盟”執政,以河內為首都,成立共黨政權;後者則由美國支援,成立越南王國,由保大王掌政,定都於西貢。

美國軍艦被炸,大量增兵越南,戰爭乃不宣而戰

由於”印支和平會議”定下了南北越分治的局面,使北越忿忿不平。南越的保大王其後被推翻,美國另行支持吳廷琰政府。由於吳廷琰政府不得民心,北越在南越地區支持南越共黨,並且兵員及戰略物資源源南下。美國一艘軍艦在東京灣被炸,美國不得不增派軍事人員往南越,終而演變為大規模正面作戰的越戰。

二、 越戰的經過

越戰的展開,並無明確的日期和正式宣戰,在吳廷琰總統執政時期,美國已派遣軍事人員,以顧問身份,在南越協助建立武裝力量及訓練南越部隊。

吳廷琰總統政權不得民心,南越共黨乘機坐大

這時農村中已出現以推翻西貢政權、以農民為主要構成部份的武裝反政府力量,他們由共黨領導,並受北越支援。同時由於吳廷琰政府越來越不得人心,不少天主教及佛教人士均激烈反對,使南越共黨勢力越來越大,美國不得已,唯有增派軍事人員前往南越。

美國決心大量增兵,始自美國軍艦在北越以東的東京灣海面被北越襲擊,於是下令增調武裝人員及軍事裝備至越。

防骨牌效應,美發動”東南亞公約”參戰

這時美國總統是原為約翰·甘迺迪總統副座的約翰遜他在甘迺迪被刺後,他依法繼任為總統。約翰遜承襲著當時廣受西方人所相信的”骨牌效應”理論,認為若南越被北越共黨侵吞,下一個目標會是寮(老撾)、柬(柬埔寨),再次為泰、馬、星、印尼、菲律賓。西方國家勢必被迫退出東南亞,歐美便形孤立。

於是,約翰遜調動東南亞公約組織成員國,投入越南之戰。雖然,英、法、巴基斯坦並無真正支援越南之戰,但澳洲、紐西蘭及菲律賓均派出了部隊投入戰場。而菲律賓特別是泰國的空軍基地,更成為了美國軍機轟炸北越的基地。

軍艦被襲,開始轟炸北越首都

美國自軍艦被襲後,即對北越首都河內及主要軍港海防進行轟炸,並包括被稱為”胡志明小徑”的介乎老撾與南、北越邊界山區的小徑。

北越雖然一直不承認支援南越共黨,只堅稱是南越本身,不滿西貢政府政府腐化而產生的”內部革命運動”。但實際上卻是經由此”胡志明小徑”將北越軍隊及軍火源源運入南越,支援南越共黨。

吳廷琰政權與兩阮政府均不得民心,助長了越共勢力

另一方面,由於吳廷琰政府被認為貪污無能,南越軍民本身亦極度不滿。因此,其後終被推翻。他本身及掌大權的弟弟吳廷儒被殺,陸軍將領阮文紹及空軍司令阮高奇執掌大權,分任正副總統。

兩阮掌政近10年,亦是越戰愈趨激烈階段。美國投入越戰兵源,超過了韓戰時期,但越戰戰場成為了美國數十萬大軍的泥沼。

北越曾發動進攻失敗,但美在越戰場亦愈陷愈深

後期,北越曾經發動正規軍由南面接壤地區,向南越北部城市進攻,但結果失敗。這一次冒進攻勢,還引致北越政權內部的權力鬥爭(這時胡志明已去世多時,範文同及武元甲分任總理及武裝部隊司令)。

而美軍在南越戰事當中,也沒有取得明顯進展。南越及美軍當局,只能控制首都西貢及一些重點城市,出了城市,越共便會出沒,經常攻擊軍政人員及車輛。美、越軍隊征剿時,他們又返回農村,為裝為農民。美軍在無法分辨身份時,往往有真正是農民的無辜者被殺,此情形引起國際廣泛抨擊,美國軍民士氣因此亦非常低落。

宣稱不出兵北越,無異予北越以南侵保障

由於美總統約翰遜聲言,出兵越南,只是”協助”南越對抗共黨,絕無領土野心,也不會派出地面部隊進入北越。因此,只是對北越實施轟炸,以阻遏共黨兵員南下。但此舉無異與人打架時縛起雙手,故儘管美國增兵越南愈來愈多,但不僅毫無效果,死傷反而愈來愈多,被南越共黨控制的土地也愈來愈大。以致約翰遜宣佈將不競選連任(繼承原甘迺迪任期後,已成功競選出任一屆,即前後5年),以專心解決越戰問題。

尼克遜訪問中國,謀求解決越戰

1968年,尼克遜繼約翰遜之後,出任美國總統,他鑒於越戰取勝無期,國內反戰之聲澎湃,加以經濟已大不如前,於是決心解決越戰。他一面加強對越南援助,在越加建港口、機場及運來大量先進海、陸、空武器,並加速對南越士兵的訓練,然後逐步將美軍撤走。

另一方面,他加強國際間的外交,在1972年3月,當時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無外交關係,而且多年來處於對立地位;但他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北越共黨的背後支持者之一,說服中共將有利於解決越戰。再加上美國亦因一些其他重要問題,希望與中共洽商,乃有是年3月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之行。

增加援助,加速撤兵,雙管齊下

不過,由於北越最主要的後台支持者不是中共而是蘇聯(對抗美國強大火力,有賴蘇聯支援的先進裝備),故尼克遜中國之行並無甚為收穫(反而與中國總理周恩來簽署了《上海聯合公報》,成為日後中、美關係的主要基礎),惟由於美國國內外形勢,已不得不自南越撤兵。因此,尼克遜在任時固已開始撤兵,至其因”水門事件”被迫下臺,其繼任者福特總統時,更加速尼克遜所定下的撤兵計劃。

三、越戰的結果

阮文紹下令軍隊南撤,西貢政權迅速崩潰

1975年,南越總統阮文紹突然下令北部各軍區向南撤退。一時之間軍隊及各方面均不知發生了甚為事而爭相南撤,情況混亂之極。

北越亦不料有此情勢出現,於是揮軍南下。年前其冒進向南越北部城市發動農曆新年攻勢,鍛羽而歸,卻不料這時卻突然有此千載機會。

在北越正規軍及南越共黨、加上北越滲入南越武裝力量的多管夾擊下,已處於崩潰邊緣、毫無士氣的南越軍隊,自然兵敗如山倒。西貢政權的阮文紹及阮高奇同時辭職、流亡美國。接任僅一周的臨時總統楊文明乃宣佈投降。

南北越合併,越南全面赤化

南越共黨接收南越政權一年後,便宣佈與北越合併。南、北合併後的越南,整個由原北越共黨控制,以河內為京都。原南越首都西貢,則改名為”胡志明市”。

美在越損失超越韓戰

計及60年代中期至1975年越共完全接收南越政權,前後共10年時間。

美國因自”印支和平會議”後,支持北緯17度以南成立南越政權,並不得不繼續予以支援。而北越共黨則念念不忘統一全越,這與韓戰的基本原因相同,只不過是情況及結果都很不相同。

越戰時,由於美國經濟已大不如前,內部對此戰亦爭論甚大,故最後以正規軍作大規模主力消耗戰。但曠日持久,使美在越消耗軍費達300億美元,這對經濟正走下坡的美國而言,是極大負擔。而前後派往越南戰士及死傷人數,更超越韓戰時期。對美國而言:實是一沉痛的打擊。

四、越戰的影響

越戰是20世紀60至70年代的一場重大戰爭,雖然其戰場只限於南越之內(加上轟炸北越),但其背後實有國際大國的支持,可說是冷戰時期表現在地區性的大國間的角力。

南越的一方,固然美國為主力,但也聲稱受東南亞公約的支援。南越共黨實際上是北越的化身,而北越的一方,除一貫受中共的支持外,真正對北越具決定性作用的是蘇聯。因為只有蘇聯所輸送的先進武器,才足以應付美國龐大火力,並支持10年之久、最後取得勝利。

越戰之越(北越)勝美敗,對東南亞以至世界局勢都有很大影響,茲分述如下:

越共強大,控制柬、寮

越戰後,北越不僅控制了整個越南,而且對原有安南三邦的其餘兩國–老撾及柬埔寨亦產生深遠影響特別是柬埔寨。

柬埔寨在越戰時,其國王施漢諾(又譯為西哈努克)偏幫越共。當美軍對越共進行征剿時,越共往往逃入柬埔寨的鸚鵡咀地方,而柬埔寨則一再抗議美軍追入柬境,使越共有庇護之地。

其後,施漢諾被推翻、流亡中國。柬埔寨由尤諾將軍建立了一個親美反共政權,但為時極為短暫。以波爾布特為首的柬埔寨共黨,將尤諾政府推翻,美總統福特自然無法及無意再施援手。

波爾布特領導的柬共取得政權後,實行了激進的、對舊政權官民的清洗手段,驅百萬計的首都(永珍,或稱萬象)人民於野外,至全國600萬人中,死者幾近三份之一。

在柬國人民水深火熱當中,越共出兵入柬,驅走柬共,並扶植了一共黨的洪森政權。

加深中、蘇、越共間敵意,蘇聯勢力伸入亞太地區

由於越南在扶植洪森政權後,駐兵柬埔寨10萬。越南受蘇聯支援而取得勝利,因而將金蘭灣租借予蘇聯海軍使用,使蘇聯艦隻得以首次在東南亞有一基地。
同時,由於中蘇共交惡,且分別支持柬共及越共;越共在戰後,因同時取得蘇聯及美國(原由美國援助南越者)的現代化軍火,自詡為”全世界第三大軍事強國”,不將中國放在眼內,經常侵擾中國廣西邊疆。故在1979年,中國不得不發動”懲治越南之戰”。

故在其後,當80年代蘇聯希望與中國改善關係時,中國即提出蘇聯須要勸令越南自柬撤兵,作為改善關係的其中一項條件。

美國抽身,東南亞國家為自保,紛紛與共黨國家改善關係

另一方面,越戰之後,由於美國自越南抽身,過去與美並肩作戰,堅決反共、特別是反越共的泰、菲等國,為求自保,不得不與昔日之死敵改善關係。因而在其後的短短幾年間,各國先後與臺灣斷絕外交關係,改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東南亞公約亦從此解體,區內各國組成了經濟性的”東南亞協會”,東南亞公約組織便正式瓦解。

至於美國方面:由於越戰對其損傷甚大,直接地使其損失數十萬寶貴生命及數百億美元戰費,使本已走下坡的經濟更形困難,迫使尼克遜總統於1971年宣佈美元貶值。

黃金官價由一安士35美元改為42美元一安士(促使其貶值的因素,還有國際收支逆差等)。

此外,由於尼克遜曾為結束越戰努力而訪問中國大陸。在美國外交政策改變後,中美外交有了新的突破。終於在數年後達成了中美關係正常化,也逐漸醞釀了美國”拉中反蘇”的打”中國牌”的美國新外交政策。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