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二次大戰後兩極化的情況及發展-肆、華沙公約組織內部矛盾與共產集團多元化發展

國際關係

蘇聯雖然控制了東歐諸國,並組成了華沙公約組織,但同是共黨國家的各國,彼此之間,特別是鄰國之間,也有其自身的民族立場或是歷史上的紛爭,致互有惡感,這與馬克思所言各國的無產階級有著濃烈感情,互相支援,到最後國家甚至凋謝的理論,顯然並不相符。

除了在20世紀50及60年代,先後發生過波蘭、匈牙利的反蘇及捷克的自由化之外,也發生了南斯拉夫總統狄托的修正主義、中蘇共的反目、與及阿爾巴尼亞與南斯拉夫之間的主權紛爭等。茲分述如下:

一、南斯拉夫實行修正主義與被逐出共產國際

南斯拉夫的主要成員是塞爾維亞,她與俄羅斯同屬拉夫民族,不過俄羅斯屬東支,而塞爾維亞則屬南支。

奧對塞宣戰觸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直接原因,是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巡視波斯尼亞時,在首府塞拉熱窩被刺殺。奧疑為塞國人所為,向塞宣戰。其後俄國動員,德國喝令停止,不果之時,便對俄宣戰,英法根據與俄協約,亦對德、奧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於焉發生。

塞、奧之所以惡化,原因是奧托曼帝國衰落當中,脫奧托曼的門的內格羅與黑山兩邦,塞爾維亞滿以為應與其合併,卻不意為奧地利所併吞,因而引起塞人憤慨。

第一次大戰後,塞爾維亞得嘗素願,與鄰近地區合併。但在二次大戰時,卻為德軍鐵騎所蹂躪。

二次大戰後南斯拉夫成為共黨國家

戰後,巴爾幹半島軍事真空,蘇聯領袖史太林乃席捲東歐及巴爾幹半島大部份地區、成立多個共黨國家,塞爾維亞亦與其他5個邦合組南斯拉夫聯邦(或稱為南聯盟),並受蘇聯領導。

不過,南斯拉夫總統狄托在50年代初期,便認為蘇聯式的共產制度不能為生產帶來高的效率,因此,他決定在工廠中推行工廠經理制,由內行人士發揮管理功能。

狄托行修正主義,被史太林逐出共產國際

此事觸動史太林震怒,史認為其離經叛道,要其立刻停止。但狄托不聽從,史太林乃將其逐出共產國際。

過去人類為推動國際運動,前後經歷兩次,均不成功,直至蘇聯成立,始正式成立第三國際,並以資作為主推動、支援各國共產主義運動,奪取政權。此一組織,固為非共國家所防範,卻為共產國家所賴以互相維繫的網絡及力量來源。

狄托與納薩、尼赫魯推動”不結盟運動”

史太林滿以為將南斯拉夫逐出共產國際,其勢必難以自存,必然會乖乖就範。但實際上狄托不僅不回頭,且與埃及的納薩總統、印度的尼赫魯總理,共同發起第三世界的”不結盟運動”,意圖在美蘇兩大集團之外,形成一股彼此無結盟關係、卻能發揮影響力的集團,亦就是”不結盟集團”。

對於狄托的叛離,共黨集團稱之為”修正主義”,認為是大逆不道、罪惡至極。

赫魯曉夫上臺始與狄托修好

此事引起南斯拉夫與蘇聯決裂,世界各國共黨也杯葛南斯拉夫。直至史太林去世,赫魯曉夫與狄托改善關係為止。

不過,這時,中共與阿爾巴尼亞又因對赫魯曉夫不滿而繼續採取與南斯拉夫敵對態度。

二、中蘇共交惡及競爭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領導地位

1917年,蘇聯成立後,便一直對他們所認為的各國反封建勢力予以支援,以推翻各國內的”反動政權”。

列寧及史太林均一直協助中國革命運動,列寧一方面支援孫中山先生的國民黨,又協助組織中國共產黨。

孫中山去世後,北伐期中、國共分裂,其後史太林一直支援中國共產黨。

史太林一直堅定支援中共

國共分裂後,中共經歷在井岡山建立根據地、遭國民政府圍剿、二萬五千里長征、在陝北建立根據地、國共合作共同對日作戰,以至戰後席捲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等階段。其間,中共一直受到史太林支持,亦視史太林為馬(馬克思)列(列寧)的繼承者。

中共建國後,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條約》,並進行了”抗美援朝”之戰。當中,一直與史太林保持良好關係。當史太林驅逐狄托之時,中共亦堅定支持此一立場。

赫魯曉夫清算史太林及對南共修好,觸發中共憤怒

但到了1953年,史太林去世,赫魯曉夫取得權力後,因鑑于史太林高壓統治之時,蘇聯人民及東歐各國均敢怒而不敢言。為了爭取民心,他乃在二十屆聯共大會上,實行清算史太林;並且親往南斯拉夫探望狄托,以示會採取史太林截然不同路線。

但與南斯拉夫素有嫌隙,且是忠實的史太林主義者的阿爾巴尼亞,與及一向推崇史太林的中共,對此卻大為不滿。

中共憤怒之下,大罵赫魯曉夫為”修正主義者”、”赫修”及”赫某”,並在《人民日報》連續發表大塊文章予以痛擊。蘇聯則除在《真理報》日日回敬之外,並且撤走了原派駐在中國的大量專家,以及迫中國清還在韓戰時所欠下的大量國債。

中蘇更爆發珍寶島之役

此後,中蘇共一面各自爭取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領導地位,還不停發生邊境衝突。1968年便發生過”珍寶島之役”的正式戰事。

這也反映了共產陣營中的多元化發展。

三、阿爾巴尼亞與南斯拉夫的糾紛

阿爾巴尼亞是巴爾幹半島上的一個小國,人口只有200多萬,其南面是希臘,東面及北面全被南斯拉夫包圍,西面則瀕臨亞得里亞海,與義大利遙遙相對。

阿爾巴尼亞一直追隨史太林路線

阿爾巴尼亞在二次大戰後,成為了蘇聯的附庸國,其領導階層一直都是堅決的史太林主義者。故當狄托實行修正主義,被史太林趕出共產國際之時,阿爾巴尼亞便開始與南斯拉夫成為死對頭。此所以在中國共產黨在國際上既反修(反南斯拉夫及蘇聯的修正主義),又反帝(帝國主義——英、美等西方國家),形勢相當孤立時,阿爾巴尼亞可說是非常珍稀的朋友。

與南關係惡劣,涉及南境內阿裔人被壓迫

阿爾巴尼亞與南斯拉夫交惡的另一原因,是阿爾巴尼亞深恐南斯拉夫有領土野心,會將其吞併為第七個邦。

此外,南斯拉夫聯邦中的馬其頓共和國與塞爾維亞中的科索沃省,有不少少數民族是阿爾巴尼亞裔人,阿國不滿南斯拉夫對阿裔人的壓迫,而南斯拉夫則認為境內的阿裔人不安份,是受到阿爾巴尼亞所鼓動。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阿爾巴尼亞國家雖小,卻一直堅決抗拒及抨擊南斯拉夫。

四、南斯拉夫與保加利亞的紛爭

保加利亞在希腊以北、羅馬尼亞之南,其西面與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相鄰,均屬希臘北面的山區。

此一地區,在歷史上出現過一個龐大帝國。文明的古希臘被來自北面山區的馬其頓所滅。馬其頓的年青君主阿歷山大,親征歐亞非諸洲,建立了一個橫跨三洲的阿歷山大帝國。其後帝國雖因阿歷山大征戰中病逝而瓦解,巴爾幹半島亦被羅馬帝國所征服,但馬其頓的威名,卻名留青史。

南斯拉夫與保加利亞對”馬其頓人”定義有紛歧

昔日的馬其頓本部,以今日而言,有部份成為保加利亞的一部,另一部份則成為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保加利亞經常提及”馬其頓族”,並暗示該族與保加利亞淵源密切。南斯拉夫深恐聯邦分裂,經常強調”馬其頓族”只是一個歷史名詞,並無甚麼現實上的意義,以避免保加利亞對南國境內馬其頓邦造成紛擾。

五、保加利亞與羅馬尼亞的紛爭

保加利亞與羅馬尼亞是巴爾幹半島上的鄰國,但羅馬尼亞屬斯拉夫民族(南支中的一支),保加利亞人則與馬其頓人接近。在歷史上,保、羅兩國在不同之國際紛爭中,往往立場各異。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保加利亞是德國、奧匈帝國和奧托曼帝國陣營中的一員,與羅馬尼亞立場迥異。

保加利亞一部份土地被羅馬尼亞取去

而在領土問題上,當奧托曼帝國衰落過程中,俄羅斯持強,曾迫令羅馬尼亞將北部的霍布魯查地區(即蘇聯時代的摩爾達維亞共和國)割讓於俄國,卻將由奧托曼帝國獨立出來的保加利亞北部的土地割讓予羅馬尼亞,以資對羅的補償。

此事對保加利亞一直耿耿於懷,故羅、保兩國在二次大戰後,雖同時成為了共黨國家,且均為華沙公約組織成員,但彼此之間,始終存在著芥蒂。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