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的符號~~抗戰時期中共言說中的孫中山和三民主義

《辛亥革命、孫中山與21世紀中國》學術研討會學者論文及節錄 >

辛亥義舉,功垂千古,其大功有二:一破一立。破者破數千年之帝制;立者創立三民之學說。三民主義的創立,當首推孫中山先生。孫中山與時俱進,其學說本身就是一個過程而非一固定模式,如此便遺後人以闡發達運用之餘地。

誘人思索的歷史往往具有多層的內涵。孫中山和他的三民主義無疑有其原初的本象,當其進入被言說被研究的狀態後,人們對其認識和理解便難說能直窺原貌了。這種言說與研究的時間愈長,情形亦愈顯複雜。

我們可以看到,孫中山和三民主義,除了已形成一部學術性的紀念和研究史之外,伴隨著言說、紀念和研究的背後,則還有一部更深厚更生動的歷史。抗戰時期中共言說中的孫中山和三民主義,就是這樣一部歷史中的十分醒目的篇章。從1935年重又萌動國共聯合,到1946年再次破裂,此期間孫中山和三民主義成?中共思想與論中言說率最頻的話題之一。

先始是意識到要”拿起這個武器”,緊接著是呼籲恢復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進而將所言的孫中山和三民主義定位於國民黨”三大”宣言,並將三民主義分出新舊,而更多的則是要連接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而這一切的前後都是國共之間的聯合一鬥爭、中共存在與發展的合理性。孫中山和三民主義成為政治的符號,中共有效地張大了這個符號,這便是孫中山和三民主義的活的歷史。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