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德機場有段古

香港發展的故事

飛機起降,經過車輛要讓路

香港國際機場自從遷至大嶼山赤臘角後,無論在貨運及客運方面,都無愧於其擔當的國際商港的繁重運輸的角色,在貨運量方面,成為全球最大的空港,在旅客方面,也是亞洲之冠。

不過,在國際機場仍然在九龍的啟德機場時,由於它鄰近市區,只要來往於東九龍,都會經過啟德機場,搭機及接送機均非常方便,經過時,看見飛機升降也倍覺親切。

此一以面積而言,屬於”小小機場”之類的啟德機場,卻也創造了不少世界第一。

如此機場是全球最接近民居的,以面積而言,承受的升降量最多的,每天升降航班達至400次之多。

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安全性,是國際航空界所一致稱讚的。

啟德機場原是沿岸狹小地帶

啟德機場的停機坪及客運大樓,其實只是利用了介乎馬頭角及九龍城、新蒲崗之間的一帶沿海地段來建造。至起降跑道,則是由九龍城向東延伸往鯉魚門,在九龍灣中填海而建成的跑道。

香港就是利用了這種僅有的土地資源,與海爭地,建造起宏偉壯觀的海上跑道,使大型飛機,無論是Dc-10也好,波音747也是好,均起降自如。

當然,這只是啟德機場中後期的面貌,事實上,在較早期指20世紀50年代之前,啟德機場可不是那么氣概恢宏。那時,橫頭磡、黃大仙一帶,還是遍佈木屋的山坡地,馬頭角、宋皇台道是一列稍為隆起的岩石海岸,其上還有”宋皇台”三字的石刻,據說是宋帝昺被亢兵所追時,曾到此”歇腳”,因而後人刻了這些字句,當然這只是傳說,與真正歷史有出入。

伸往鯉魚門方向的跑道當時還未建造,那么飛機如何升降?因為一眼望去,啟德機場的南北方向,由九龍城伸向馬頭角(與日後填海跑道成垂直),只有那么短短的距離,不要說今日巨無霸的飛機,即使早期載客量小的輕型飛機,也沒有足夠的長度讓它滑行。

與海爭地,興建跑道

這種講法一點也沒有錯,所以,50年代之時,啟德機場的飛機起降情形,真不是今日未見過當時飛機飛降情景所可以想像的。

當時還未有新蒲崗的工廠區,因人該區是在建造海上跑道後,將機場內多餘地段出售而建成的,也未有新太子道,因那是分割新蒲崗工廠及住宅區後,將九龍城的太子道向東伸延,直達彩虹村而建成,當時也還未有彩虹村,其舊稱是”牛池灣”。

事實上,在50年代之前,九龍市區東面只到九龍城為止,九龍城的太子道及界限街交匯處,即今之”世運公園”及大迴環,就是昔日巴士總站。九龍東面絕大多數的巴士路線,均以此處為總站,唯一例外的,就是”5號車”可到牛池灣,”2號A”則去得較遠些,可到達最偏遠荒無的”淘化大同”曬麵豉,製豉油的地方,即今之”淘大花園”外,再往東,便是山邊與海邊了。

清水灣道,由九龍城開始

今日的彩虹道,昔日叫做清水灣道。

香港的公路名稱,都有一個定名的習慣,就是由城市邊緣而前往一些鄉鎮的,就以該鄉鎮為名,如”青山道”、”大埔道”等。

故清水灣道,就是由城市邊緣的九龍城開始,彎彎地繞過機場的外緣,經過牛池灣﹐開始上山,在九龍峰下(飛鵝山)往東,再下山而往清水灣。故稱為清水灣道,當時的清水灣道是由九龍城世運公園(當時是巴士總站)做起點的。

由於當時還未有海上跑道,飛機升降的跑道是南北走向的。由於跑道不夠長,所以機場跑道的北端,就要穿過清水灣道,或者說清水灣道是穿過機場跑道的。

飛機起飛過路車輛停駛

當飛機要起飛時,飛機就會由機場南北向的跑道,徐徐向北行駛,當越過清水灣道時,所有路經的車輛均要停下來,就如在平交路上,火車經過時,相交馬路會放下升降閘,車輛不能通過,至火車過後,才拉起欄閘,讓車輛恢復通行。

當飛機要起飛時,它先得越過清水灣道,在那裏有一個較大的園形場地,可資飛機掉頭,然後發動引擎,向南方滑行,繼而加速升空。然後,拉起欄閘,車輛便可繼續行駛。

伍華書院即飛機掉頭處

對於此種情景,今日的人實難想像,而飛機掉頭的地方,大概是今日新蒲崗伍華書院的所在地。

20世紀60年代,香港人口,經濟均日益增長,對外貿易及客運往來,都需要把機場擴充,尤其是當時國際航空,已採用較大型的機種,它們都需要較長的跑道,原有近岸的顯然太短太不夠用,於是,接受顧問公司建議,向東橫過九龍灣建造一條新的海上跑道。

跑道建造完成後,原啟德機場只需保留停機坪、客運及貨運大樓與及後勤基地,故反而有多餘地皮可以用作發展,於是將新蒲崗分割出來成為工業區。

原有在機場外緣彎彎的”清水灣道”,則改稱為”彩虹道”,或許是以其彎彎有如彩虹的樣子而取名吧!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