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封閉式東江供水工程世界第一,40年來體現粵港政經關係的變遷。(廣東、香港)(18/1/2003)

香港發展的故事

廣東省長盧瑞華在深圳、東莞市領導陪同,及香港水務局官員參與下,主持了東江供水系統第4期擴建工程的金湖以北33.5公里密封式輸水管道啟用儀式。在盧省長按下旗嶺泵站中心控制的泵組啟動鍵之際,大量清潔水源即由巨大管道中沖向香港方面去。

7千多人8百天日夜趕工完成

這一部份工程由7,000多名員工,在800多個工作天里,日以繼夜奮戰之下,提早7個月完成,其餘18.2公里的C段工程,亦可在今年8月全部完成。

促使東江供水系統進行第4期擴建工程,乃由於東江供水系統所經之地,人口日多,工業及農業廢料污染,其原有主要河道石馬河日趨嚴重。在要確保香港及東莞、深圳沿線居民食水質素下,乃有此項工程的啟動。

工程共耗資49億元人民幣,其中25.3億元由香港預付水費支付,其餘23.7億元則廣東省政府或相關地方共籌。

水頭充足,仍要買水流入大海,港人均有微詞

由於香港須先行墊付25.3億元水費,加上粵港簽署供水協議後,儘管香港經常因兩水充足,而水塘滿溢,但礙於協定,不得不接收協定規定之水量,而被迫將不少用錢買來的水放諸大海,造成大量浪費,不少市民及輿論界,均認為政府未能與廣東當局減少供水而頗有微詞。

但另一方面,以廣東省立場而言,建造東江供水系統,無論在建設、擴建及維修方面均所費不貲,其成本有賴供水收入來抵銷。加上兩水充足或水旱嚴重,香港及東莞深圳地區情況亦屬相同,在水旱之時,廣東都會維持對香港供水承諾,若是水頭充足便要求減少供應,未免說不過去。

東江之水越山來,既屬經濟也是政治

其實,”東江之水越山來”,對於粵港關係,既有經濟上的因素,也有情感上的因素。

在經濟上,當中有各自的算盤,另一方面也有互利的因素。

由東江水的供應與擴建歷史,可以看出香港與廣東,以至整個中國,在不同時都有著不同的政經關係。

大家都知道:香港在南京條約中割讓予英國,又在1899年北京條約中,將新界租借予英國,一直以來,都是把香港視為對中國貿易的跳板,所以香港人口不多,也無工業可言。因此,在二次大戰前,港島的薄扶林水塘、大潭水塘與及九龍的城門水塘,石梨貝水塘等已足敷應用。

圖片說明:1963年香港水荒期中,居民取水的”水桶陣”。

戰後人口大量增加造成水荒日見嚴重

然而戰後香港湧現大量新移民,人口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一下子增加至300萬人,水塘大大不敷應用,不得不擴建大欖涌水塘,及大嶼山的石壁水塘。

由於香港受地理環境影響,無法建造太多水塘,因此香港市民一向飽受缺水之苦。每年夏天,幾乎都要制水,或每日縮短供水時間,如晚上10時以後,早上6時之前停止供水。最嚴重的,在1963年之時,曾經試過每隔4日才供水4小時。

由於當時香港樓宇多數只3、4層高,自來水自樓下向上輸送,因水力不足,若樓下開了,樓上住戶便無法取水,因而”樓下閂水喉”之聲不絕,成為香港一大奇景。

“街喉取水的水桶陣”與”樓下閂水喉”叫聲,成為香港奇景

這時,香港住戶不求取得用水,都將鐵罐搬到街上公用水喉取水,以至取水水桶排成長龍的奇觀,處處可見,爭水打架,更是司空見慣。

對於用水大戶、如酒樓食肆、洗衣館等,往往雇用車輛,到新界河流抽水,(當時新界人少,河水清澈),香港政府,一方面禁止市民用食水洗車淋花;另一方面則派大船到鄰近地區買水,然後返運灌注在水塘內(大欖涌水塘)。

當時作為香港這殖民地的宗主國–英國,雖然新中國成立後,已基於政治及商業等因素的考慮,率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因英國與美國極度友好,而美國自韓戰後,便一直與中國處於尖銳對立狀態,所以英國對中國絕非友善,港英殖民地政府也處處打壓,親中的左派人士。

周總理撥巨資興建東江供水系統

雖然如此,也雖然當時中國經濟仍然落後,財政也極度緊湊,但鑒於香港同胞血濃於水,所以在周恩來總理親自處理下,廣東當局與港英達成了由東江提供香港食水的協議。而周總理亦批出了3,584萬元人民幣的專款,作為東江水工程的建設費用。(當時申算港幣約1億元)

中國對香港提供東江水,雖然有”生意”的成份,但主要因素卻是幫助香港解決食水問題,但港英政府卻不欲讓這至為重要的的食水問題,受制於中國共產黨所管治的北京政府,故一方面加緊建設船灣淡水湖及萬宜水庫,(二者均是依山嶺,海峽形勢,在海邊將一些島嶼用堤壩連接起來,形成一個龐大的人工湖。故最初之時,兩個淡水湖的水質,均略帶鹹味),另一方面則耗巨資建造了一個世界最大的海水化淡廠。

為防受制於”中共”,寧耗巨資建成”大白象”

當時海水化淡廠的建造費用達3億多元,是整個東江水工程的數倍。化淡廠每年均須龐大的維修費用,並由日本人管理,故所化出來的水的成本,較江江水貴百數十倍。但港英政府仍然不惜工本,建設了這頭”大白象”,以至化淡廠落成後,根本未正式投入,生產過淡水,供應市民使用。至90年代初期,港英終以不勝負荷其維修費用而將其拆卸。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英關係改善,特別是中國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與國際社會關係日趨密切,所以中英之間,粵港之間,亦有較多對話。從而改善彼此政經關係,東江之水供應香港者也日多。

江江供水系統自1964年2月動工,至1965年3月1日起正式供水。

屢經擴建,總投資20億元人民幣

嗣後,輸水系統工程,經過70年代、80年代,以至90年的擴建,擴建規模一次比一次大,廣東當局投入資金,總計達20億元人民幣。(當時約申算為30億港元)

每年輸水量,也由最初的600多萬噸增加至17.43億噸;46年來累計供水量200億噸,當中130多億噸是供予香港的。而3次工程所挖掘出來的土石,達4千多萬立方米,足可由深圳堆起一條寬10米,厚1米的道路,直至北京。

債務重組,注入粵海集團

東江供水系統,原屬廣東省的”國有資產”,但在20世紀最後10年,廣東省主要企業之一的”廣東信託投資公司”及”粵海集團”先後擴充過速,無法應付亞洲金融風暴後的打擊,前者宣佈破產,後者則在龐大資產撇帳後,資不抵債及無法支付到期利息,不得不進行債務重組。

由於粵海總負債達200多億港元,廣東省政府委任原建設銀行行長王岐山為常務副省長,專責整頓粵海集團,並委任美國”高盛投資”為重整債務的顧問。

在眾多債權銀行當中,雖然知道難免要將頗大比例債務撇銷,但為表達誠意,挽救粵海集團,廣東省政府也得要向粵海注入有真正實質收益的資產,使各銀行能有所收益,向股東交代。

廣東省政府為爭取各債權銀行對重整債務的計劃,乃將東江供水項目注入粵海,作價近50億元。

所以,今日東江供水項目,是粵海集團的主要資產,而廣東省政府,只是間接持有工程項目。因此粵海集團是一間由廣東省政府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即一般所謂”紅籌股”。

水質污染堪虞,改全封閉式供水

對於這次東江供水進行第4擴建工程,主要在於深圳自成為經濟特區後,迅速成為華南的一個大城市,人口近300萬,而東莞亦因外來投資眾多,已成為了一個龐大的加工市;外來人口比本身人口還要多幾倍。因此,不少工業、農業以至生活污水,污染河道,使香港市民飲用之水質,有劣化之虞,因而有此4期擴建的工程。

此密封供水系統工程,耗資49億元,由於香港是主要的受供應者,在粵港協議與及中央計委會批准下,乃有此一港方預付水費及廣東籌措其餘部份的融資計劃。

全部工程完成後,供水規模將達到每年24.23億噸,其中11億噸供應香港,其餘則供應深圳8.73億噸及東莞沿線4億噸。

國際同類工程中,具有3項”世界第1″

新系統抽水量達每秒100立方米,淨揚程25米,渡糟規模累計全長5,811米,且每日可處理400萬噸源水,均屬世界同類工程中之第一。

對於此一偉大工程之造福香港及附近人民,溫故知新,是蘊含著千絲萬縷的粵港政經關係的。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