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阿百年宿怨前因後果

國際關係

90年代開始國際上眾多重大問題,均先後獲得解決。所剩下來的唯一是夾雜著無數民族、宗教、歷史恩怨及國際陰謀因素,以致長期血腥、動蕩、當地人民生靈塗炭,世界各國又都身不由已地紛紛被迫捲進的中東以阿之爭旋渦。

猶太人亡國二千年

對於這一棘手問題,踏入今年九月,也已顯露了前所未有的曙光,死對頭以色列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宣佈達成以佔領區內的巴勒斯坦人自治,相信以色列與黎巴嫩、敘利亞、約旦及其他有關係的阿拉伯國家,亦將會很快達成和解協定,使擾攘近百年,雙方死傷無數的以阿之戰,得到相對較持久的和平。

猶太人早期建國亡國,及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區重建國家,邇來論者講述已很多,筆者只就以色列建國後與阿拉伯各國為敵所引發戰爭情況、背景及影響加以敘述,並分析近來情況急轉直下,達致和解的原因。

熟悉中東歷史的人知道,猶太人雖然篤信猶太教,且在羅馬帝國統治這一地區時產生了基督教,但隨著猶太國之滅亡,猶太人之四散,中東地區已無猶太民族。千多二千年來,這地區先後被數個帝國所統治,至阿拉伯民族興起,整個中東以至北非地區,都由信奉回教的阿拉伯民族所佔領。

圖片巴解領袖阿拉法周一抵達開羅、埃及外長穆沙在機場迎接。阿拉法連日來訪問中東多國,希望獲阿拉伯人支持他與以色列達成的和解協定。

以土耳其(突厥)為主體的奧圖曼帝國興起後,阿拉伯為土耳其所統治。英國人為對抗土耳其人,於是拉攏阿拉伯人,逐漸形成了一個由阿拉伯半島中部以北、包括今日的伊拉克、敘利亞、約旦及沙特阿拉伯中北部地區的民族王國,其國王就是今日約旦王胡辛的祖父。

一次大戰後英法得益

第一次大戰結束後,奧圖曼帝國解體,但英國並未履行諾言,扶助阿拉伯人獨立。相反的,在巴黎和會上,英國獲得包括今日伊拉克、約旦、巴勒斯坦(約旦以西直達地中海的狹長地帶)以及塞蒲路斯島(土耳其以南、地中海上的一個島),而法國則獲得敘利亞及其以西的黎巴嫩。英法的名義是託管。

同時,由於第一次大戰期間,英國亦曾爭取各地猶太人的支持,聲聲支持猶太人復國。所以二、三十年代,各地猶太人已紛紛合法或非法地返回巴勒斯坦地區,因而與英管治當局及原在巴勒斯坦地區居住的阿拉伯人發生衝突。

二次大戰後,猶太人運用其在各國的影響力,使英美等國家在聯合國通過讓猶太人復國,即在巴勒斯坦的狹小的二萬七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別建立猶太人的以色列國及阿拉伯巴勒斯坦人的巴勒斯坦國。然而,此一決議為阿拉伯人,特別是巴勒斯坦人所反對。因而不少巴勒斯坦人被迫離開家園,大部份人去了東面的約旦,另一部份則去了北面的黎巴嫩,小部份則去了南部的埃及。巴勒斯坦人以至整個阿拉伯世界均不承認以色列有生存的權利。

巴人避難黎約苦矣

約旦是一個國土小、人口少,但相對於其他阿拉伯國家則是較親西方及較先進的國家。由於大量巴勒斯坦人避居約旦,而這些客人又有自己的武力,經常喧賓奪主,其他阿拉伯國家又偏幫受難的兄弟,則約旦的處境,可謂苦不堪言。

黎巴嫩則更慘,其本身已因教派的對立而四分五裂,避居黎南的巴勒斯坦遊擊隊又經常以黎南為基地面對以列色攻擊,但每一次都招致以色列的加倍報復。

巴勒斯坦的遊擊隊,成立了一個聯合組織,稱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袖是阿拉法,與以色列是死對頭,但尚算是溫和派。另一些激進派則在敘利亞、利比亞等激進國家支持下,經常採取暴力行動,在德國所舉行的世運會中,便有十多名以色列運動員慘遭巴遊毒手。

圖片﹕納薩去世后﹐埃及人民沉痛哀悼

在阿拉伯世界中,約旦和沙地阿拉伯是王國,而且親美;伊拉克及敘利亞獨立後都發生政變而建立了親蘇聯政權,埃及領袖納薩推翻法魯(王)並在五十年代趕走英法,強行收回蘇彝士運河後,成為阿拉伯世界的英雄,納薩因蘇聯助其收回運河而強烈親蘇,並獲蘇聯大力軍事援助。

就在東西冷戰及以阿敵對之下,1967年發生了著名的6日戰爭。埃及、約旦、敘利亞及伊拉克四國軍隊,突然進攻以色列。雖然以色列在強敵包圍之下,仍奮起抗敵,四國聯軍很快便被打得落花流水,蘇聯的強大援助,證明一點用處也沒有,而且大部份被以色列擄獲。而以色列更佔領原屬約旦的約旦河以西的土地,原屬埃及並比以色列本土還大的西奈半島,以及具有戰略價值、以敘邊界上的敘利亞土地”戈蘭高地”,以色列可謂大獲取全勝。

美國卵翼以色列坐大

六七年以後,美蘇冷戰加劇。美國因議員大多數親以色列;因此,儘管以色列經常表現強蠻,也不得不大力支持以色列,頗引起一些阿拉伯國家不滿,也因而更給予蘇聯以挑撥的機會。後來,埃及為了避免蘇彝士運河被以色列佔領,鑿沉船隻、堵塞運河(香港航運巨子紛紛建造巨型油輪而成船王,即肇因於此)。

四國剿以鎩羽而退

1973年,四國再次向以色列發動聯合攻擊,以色列因未有提防,最初頗有傷亡,但旋即反攻,終於成膠著狀態。而埃及遠征軍更被以色列堵截歸路,被困西奈半島的沙漠,以軍亦推進至運河東岸。這次戰爭共打了十日,彼此不勝不敗不和。

阿拉伯人見打以色列不過,於是對親以色列的日本、歐洲及美國等禁運石油(阿拉伯世界——特別是波斯灣地區所產石油佔日本及西歐石油入口的六七成),使石油價格飛漲,由每桶美金2元多,漲至11元多,西方工業國戰後長期享用廉價能源,促成經濟繁榮,至此引發能源危機,經濟大衰退(香港亦要節約能源,下午六點前禁開霓虹燈,跑馬地夜馬取消,股市由1,700多點直跌至150點)。阿拉伯國家發現禁運導致石油價格漲價,他們財源滾滾來(後來每桶石油更漲至接近40美元才回落),於是以後便將石油作為武器之一。

二十年來膠著狀態

為了謀求和平,也為了解救能源危機,美國總統尼克遜立即派遣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後 擔任國務卿),向以阿進行穿梭外交(前後達六次),沙地阿拉伯等終於同意逐步解除禁運(油價照加)。而又由於戰爭膠著,對以埃最為不利,故兩國先行同意單獨停火。

圖片﹕以埃一度在西奈半島展開坦克大會戰

埃及總統沙達特原是納薩的副總統,由於他發現蘇聯欲圖全面控制埃及。故一方面與蘇聯決裂,另一方面應美總統卡特之邀,在大衛營與以色列總理貝京簽訂大衛營諒解,除加薩地帶外取回西奈半島。自此埃及可以重新使運河通航,將精力發展國民經濟,為人民改善生活。這種高瞻遠矚及大無畏精神,卻換來整個阿拉伯世界的杯葛,最後更被激進狂熱分子所刺殺——繼任莫巴拉克也是親美的溫和派。

一九七三年十日之戰後的二十年來,中東和談可說無甚進展,阿拉伯國家中被佔領土地的敘利亞要求以色列將所佔自約旦的河西地區讓給巴勒斯坦人建國,但以色列卻一直堅持”不以土地換取和平”,儘管兩年前在美國主催下召開了中東和平會議,但以色列堅拒與巴解談判,巴解代表只作為約旦代表團的一份子。

中東和會有理可據

最近,這消息傳來,美國中東和會仍在舉行之際,以色列已與巴解組織在挪威奧斯陸舉行和議,另並與敘利亞及約旦在西班牙馬德里達成和解,讓以佔領區內的巴勒斯坦人自治(建國的過渡時期),以色列與巴解相互承認,而在和平不受威脅之下,以色列可以放棄一九六七年所佔領的土地。

雙方所以終於各自退讓,達成協定,論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 雖然雙方各仍有主戰派,但事實上半個世紀來的正式戰爭,已有過四次,誰也不能消滅誰。與其兵連禍結、生靈塗炭,不如找尋一個可以彼此接受的共同生存空間。

二、 蘇聯解體以後,伊拉克及敘利亞失去了大靠山,加以東西冷戰溶解,在戰略上,中東地位已較前降低,加以油價相對廉宜,尋且生產過剩,則過去造成中東紛亂的條件已消弭於無形。

三、 波斯灣戰爭中,阿拉伯各國受伊拉克威脅(伊、敘間亦久已成為死對頭),美國與各阿拉伯國家合力對付伊拉克,而以色列則表現克制的態度;相反的,巴解領袖卻倒向伊拉克薩達姆方面,引起各國的不滿;阿拉法地位下降,巴解也漸陷於孤立。

四、 踏入九十年代,是和解的年代,各國都將注意力放在經濟事務上,蘇聯解體後經濟一團糟,西方經濟大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經濟危機所困擾;而過去較富有的阿拉伯產油國又因石油跌價,收入已追不上其在順景時增大了的開支,因而對巴勒斯坦弟兄們的支援,已漸感困難。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人心渴求和平,人人如此,國國如是,百年爭鬥乃終於達致和平。

 

百姓新聞周刊 第二十四期 一九九三年九月十至十六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