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恩恩怨怨百四年

國際關係

圖片清華大學就是以辛丑條約賠款興辦的

中美之間,因”韓東方事件”、”銀河號事件”以及較早前的美國售賣四十一枚魚叉式飛彈予臺灣,及美國因中共售賣飛彈予巴基斯坦而決定對中國實施制裁,使華盛頓及北京之間的關係,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緊張關係。

加以北京舉國上下一致爭取主辦2000年奧運之際,美國國會欲以北京壓制人權為由而通過反對由中國主辦,使北京熱切爭取主辦權之願望,遭受到難以估計的負面影響

中美交往自十九世紀始

上月底,美國發表其對亞太區外交政策時,再次強調對中國在”人權問題”、”售賣軍火問題”,及”貿易不平衡”與”市場不開放”的問題之關注,並聲言要繼續作為亞太地區的領袖,以促進此地區的民主與經濟的發展。

無可否認,美國自越戰以後,在遠東區的影響力已大為減弱,加以包括東南亞大部份國家在內的”東南亞協會”,已逐漸成為地區上最有影響力的組織;而中國自79年實施開放改革以後,經濟發展迅速,則美國近期對遠東區採取如此高姿態,到底背後有些甚麼因素?是否代表其對中國外交政策上的重要改變。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不妨讓我們重溫200年來中美外交關係的歷史: 大致上,美國對華關係,可分為早期、中期及近期。

早期是指1854年至1911年,亦即是美國海軍提督培理敲開日本門戶、東來貿易開始,以迄於滿清傾覆、民國成立。

此一時期,由於美國基本上是大西洋國家,一切事務均面向歐洲,只是因為蠶食鯨吞了大部份原屬墨西哥土地(西北至華盛頓州、俄勒岡州、西部頻臨太平洋的加里福尼亞洲、南部阿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以至德薩斯州、阿拉巴馬州等——比今日墨西哥還要大兩倍),加以南北戰爭後,生產量大增,國力因而大為增強,使她變成大西洋及太平洋的國家。

力促清廷開放門戶

此時,她對於中國(滿清),只是要求得到貿易上的方便,滿清遭逢兩次英法聯軍之役後,美國、滿清簽訂望廈條約,亦只是要求得到中國賦予最惠國待遇。直至十九世紀末期,美西戰爭獲勝,並由西班牙手中取得菲律賓,及後又再進一步控制了夏威夷之時,美國才自覺其也是一個太平洋國家。

由於這時,美國仍保有相當大的立國精神——爭取自由、平等、公義,故儘管當時滿清腐敗衰弱不堪,列強爭相在華攫奪利益,以軍艦強迫中國割地賠款,並紛紛劃定勢力範圍,使滿清國不成國;而美國亦只是提出”門戶開放、利益均霑”的主張,使中國免於被瓜分。當然其也有自私的成分,只是沒有如列強之狠毒,(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的是麥金萊總統的國務卿海約翰),甚至八國聯軍之役,滿清慘敗,被迫簽訂辛丑條約,中國被迫賠款四億五千萬兩(全中國人每人一兩),美國事後也將賠款退還,(成立了清華大學,也提供了中國青年赴美留學的助學金)。而對當時在世界各地鼓吹革命,並經常活躍於美國社會的孫中山先生,則採取了包容的態度。

華府外交輕視亞洲

中期是指民國成立以至一九四九年。此一時期,中國雖然已成為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但由於中國內亂頻仍,國力不張,故美國對中國之關係,並未成為其全球外交政策上的一個重要著眼點。不過,基於其一貫的”理想”,故有時也會稍為替中國主持一下公道,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總統威爾遜即提出”和平十四原則”–“國際聯盟”亦因其主張而成立。後美國最終雖沒有參加”國際聯盟”,但在巴黎和會(一九一九年)上,確也曾一度反對日本繼承德國在華權益及取得中國的膠州灣(包括青島市),只是日本抖出了中國政府(北洋政府)的”欣然同意”的換文,才只好作罷(因而引發了”五四運動”)。但事後,仍在華盛頓會議上,力促日本交還膠州灣予中國。

一九二八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大致統一,(中共已在江西井岡山建立根據地),美國基本上與中國(國民政府)保持友好,但仍非美國外交上的關注點。故中日爆發戰爭前後(一九三七年),日本屢屢進侵中國、屠殺中國人民,美國亦並無積極反對日本侵華的行動。甚至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在歐洲燃點起來之際,美國仍與日本簽訂美日友好條約,因為日本在當時是強國,是美國外交上的重點。直至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本與德、意結成軸心,開闢亞洲戰場,並突然偷襲珍珠港,將整個美國在太平洋海軍力量殲滅,美國才與日本宣戰,並開始與已經獨力對日苦戰四年多的中國結盟,開始援助中國,使中國能進一步牽制日本的軍力,好讓其重返已失去的菲律賓,並在太平洋作逐島戰,最終將日本勢力迫回本土。

圖片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時﹐与周恩來合照

間接促成共黨上臺

兩顆原子彈投下廣島及長崎後,日本投降,美國太平洋區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成為了日本的太上皇,但美國並未要求日本對飽受蹂躝的中國作出賠償,(當時的國民政府沒有,一九七二年中共與日復交時也沒有)。

隨後,中國發生內戰,美國稍為斡旋,便撒手不管,因美國外交政策只是”重歐輕亞”。當時歐洲各國(包括戰敗的德國、意大利、及戰勝的英、法)均社會動蕩,岌岌可危;而東歐則早已被蘇聯所接收。乃急忙在西歐實行”馬歇爾援助計劃”,以免全歐被共黨所赤化。至於中國,則誰管得了,終導致共黨蓆捲整個大陸,而國民政府則播遷臺灣。

中蘇結盟全力反美

一九四九年,中共在北京宣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中美外交進入了第三個時期,而這一個時期又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四九年至七二年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並發表中美聯合公報為止;第二階段是隨後的十多年:七二年至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件”;第三階段則是”六四”以後,以迄於今,基本上,此一階段仍在發展之中。

由四九年至七二年的長達二十三年期間,中美關係可說是有史以來最惡劣的階段。此一時期,由於蘇聯囊括東歐(波羅的海三國、波蘭、東德、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及阿爾巴尼亞),中國由共黨控制,而北朝鮮又成為共黨國家,因此,中蘇共都全力反美,而美國亦全力反共。

一九五0年,韓戰爆發,中共派出”志願軍”在朝鮮半島與號稱聯合國軍隊,實際上是美國第八軍的軍隊激戰,雙方死傷慘重。直至五三年,才在板門店(南北韓之間)簽訂停火協定。自此以後,中美即成死對頭,當時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的國務卿杜勒斯,推行”圍堵政策”,在全球對中蘇共及共黨集團進行圍堵:在歐洲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中東成立巴格達公約組織(後改為中央公約組織)。在五四年法國退出越南及越共控制北越後又成立東南亞公約組織。此外,又分別與日本、臺灣、澳洲及紐西蘭成立”美日安全條約”、”中(臺灣)美協防條約”及”美、澳、紐聯防條約”,總之,將整個共黨集團,由歐洲至亞洲團團包圍起來。

兩岸罵戰美艦協防台峽

由於美國派遣第七艦隊在臺灣海峽遊弋(對一九五八年金門炮戰發揮極大作用),軍、經援助臺灣,使臺灣得以喘定並發展起來;還年年在聯合國維護臺灣在聯合國的席位,阻止中共進入(中共稱為恢復其在聯合國的席位)。因此,中共對美國恨之切骨,天天叫罵”美帝國主義”、”紙老虎”。北越派遣遊擊隊進入南越,並在東京灣發生美艦被襲事件後,美國便聯同東南亞公約一些國家(澳、紐、菲律賓及泰國)派兵南越,對抗北越,而中共則與蘇聯分別援助北越,使美軍在南越傷亡之慘重,甚於韓戰時期。

一九七二年,美國由於貿易赤字,國力大不如前,加以越戰使其財政陷於困境,美國青年反戰情緒高漲,尼克遜總統一方面垂涎中國龐大市場,一面希望儘早結束越戰,乃以”國際上不能無視十億人口的國家的存在”為由,秘密派遣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往北京安排,終而導致尼克遜的訪華。

兩岸紛爭美國袖手

尼氏在北京會見毛澤東後,與周恩來總理飛赴上海,並發表了《中美聯合公報》;中美雙方均同意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而臺灣海峽兩岸的紛爭,應由中國人自行解決。

自此以後,國際形勢大變,中共於一九七二年進入聯合國,同年中日恢復邦交。七五年前後,美軍迅速自越撤退,越戰結束。東南公約各國急切與中越共尋求友誼,並將軍事性質的”東南亞公約”改為經濟性質的”東南亞協會”。至一九七八年,中美復交,而臺灣外交則越陷於孤立。

此一時期,是中美關係最佳之時期,尤其是毛澤東周恩來相繼去世,四人幫倒臺;鄧小平復出並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中國扭轉了極左的教條主義路線。而美國剛好利用中蘇共的交惡,拉攏中共,對抗”共同”的敵人(蘇聯揮軍入侵阿富汗,並在中東、西南非等地與美國嚴重對立)。

六四後關係趨惡劣

但在八九年以來,中美關係越趨惡劣,表面上是北京發生”天安門事件”,大批學生及民眾被殺(中共聲明沒有學生),不少民運人士被迫逃亡。美國認為北京嚴重違反人權,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是蘇聯自從戈巴卓夫上臺,改革政治,採取較寬容政策,與西方為善,並自阿富汗撤軍,九0至九一年的波斯灣戰爭中,戈巴卓夫並沒有與美國為難、使美國得以順利以聯合國名義,出兵科威特,並予伊拉克的薩達姆以重創(其實當時中共也沒有為難美國)。此外,戈巴卓夫又容許東歐各國自行走向民主政治,最後,戈巴卓夫竟又在九一年八月的戲劇性政變中失勢。

圖片﹕卡特訪北京与鄧小平會面﹐稍后中美宣布建交

戈巴卓夫在同年十二月下臺,蘇聯迅速瓦解。新成立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自顧不暇,面對千瘡百孔的政經局面,惟有到處求助。

由於兩雄去其一,美國國勢雖然大不如前,但睥睨天下,舍我其誰!美國一方面再無需再打甚麼中國牌,另一方面是”國際警察”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克林頓總統讀中學時,曾見過甘迺迪總統一面,對其無限崇拜),再加上中共在許多與人權有關的事件中,又確實做得不漂亮,予人口實。而在經濟發展中,又發生貿易上的磨擦,則”黃禍”的陰影,及”甘迺迪英雄偶像(甘迺迪以迫使克魯曉夫將古巴飛彈拆除而受美國人崇拜)的潛意識,會不會是近日中美交惡的許許多多原因中之一呢?”

 

百姓新聞周刊 第二十五期 一九九三年九月十七至二十三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