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二次大戰後兩極化的情況及發展-貳、兩大集團對壘時期發生在歐洲的重大事件

國際關係

在東西兩大集團對壘,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及華沙公約組織劍拔弩張之際,其主要陣地之一的歐洲,先後發生了好幾次震動全球的事件。結果,或由於西方國家的克制,或由於蘇聯知難而退,終於都化險為夷,未致釀成東西方正式的軍事衝突。茲將有關事件,略述如下:

一、波蘭工人反共罷工

波蘭因處東歐維斯杜拉河沖積平原,全國地勢平坦,且介乎俄羅斯與普魯士兩強之間,故歷來多次亡國。二次大戰前,德國、蘇聯簽訂友好條約,秘密瓜分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因德國進攻波蘭,英、法對德宣戰而引發。

第二次大戰末期,蘇軍乘德國應付西方戰線方酣,無力東顧,乃乘機反攻,佔領整個波蘭,並置於其控制之下,建立了共黨政權。

其後,蘇聯及東歐集團為對抗歐美反共國家,乃成立華沙公約組織,並將總部設於波蘭首都華沙,蘇聯軍隊駐於成員國中者,波蘭為主要國家之一。

由於波蘭在共黨統治下,經濟呆滯,加以本國政府,事事以蘇聯馬首是瞻,因此早已引起波人反感。

1956年,波蘭各城市發生工人罷工及抗議政府過份仰蘇聯鼻息,引發街頭暴亂,其中尤以工業城市波茲南為然。此外,華沙、但澤等城市亦有反政府暴亂。這時,蘇聯的統治者赫魯曉夫以駐扎波蘭的大軍為後盾,支援波共強力鎮壓,終將罷工暴亂壓平。

這時,原任歐洲盟軍統帥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及北大西洋的歐洲各成員國,卻視若無睹,並無出手相助。

二、匈牙利反共暴亂

匈牙利原為東方民族的匈奴族的餘支,二千年前,當東方的匈奴族南遷附漢之時,部份餘支向西方遷徙,直達歐洲,使歐人震動,成為後來西方人一直潛存的”黃禍”陰影之一。

匈牙利由奧匈帝國分離獨立

其後,匈族人成為了匈牙利。在中世紀時,日爾曼民族推翻西羅馬帝國、建立了鬆散的”神聖羅馬帝國”。其後,日爾曼民族中一支的赫布斯堡王室統治了奧地利、匈牙利,與及今日的捷克、羅馬尼亞及南斯拉夫等之一部份土地,組成了影響力及勢力均極龐大的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在16至18世紀時為中歐大國,對國際政治影響力極大,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與德國、奧托曼帝國(土耳其的前身)聯盟,並與英、法、俄、美等國對抗,致戰敗後,被迫解體,匈牙利亦宣告獨立。

戰後被蘇聯控制

獨立後的匈牙利國小勢弱,在二次世界大戰時,一度被德軍淪陷,其後由蘇軍佔領。戰後匈牙利成為共黨國家,亦為華沙公約組織的一員,蘇聯有軍隊駐在該國。

1956年,匈牙利各地人民發生反共抗爭暴動,其中尤以首都布達佩斯為甚。社會成無政府狀態,匈共政府無力壓止。於是作為共黨集團領袖、華沙公約最高主宰的蘇共總書記赫魯曉夫,乃下令派出大量坦克裝甲車到布達佩斯。

赫魯曉夫派坦克壓平,西方噤若寒蟬

匈牙利人原以為北約與美國會拔刀相助,但當時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及西歐各國卻全無反應。於是匈牙利人民這一壯烈抗共運動,終被赫魯曉夫的坦克所壓平。

三、柏林危機

二次大戰末期,德軍在諾曼第戰役失利後,節節敗退,大戰罪魁、德國元首希特拉其後自然身亡。蘇軍佔領了包括柏林在內的德國東部地區。英、法、美則分別佔領了土地面積較大的西部地區的北部、中部及南部。

其後,英、美、法、蘇4國協議在德國及奧國進行公民投票,以決定其去向。

東、西德分別建國

由於在奧國的投票中,奧國選擇了西方式的憲政體制,蘇聯指責是英、美、法操縱投票的結果,再不肯在德國實施公投,並在其佔領區內成立了”德意志人民民主共和國”,以柏林為京都,即由共黨控制的東德。東德並成為華沙公約組織的一名成員,蘇聯在東德有大量駐軍。

在蘇聯拒絕讓東德人民與西部地區投票之下,英、美、法惟有在其佔領區內投票。結果宣佈建立德意志聯邦,頒佈”威瑪憲法”,實行議會制度。

西德以波恩為首都,並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洲六國共同市場的一名成員。

柏林亦分成東、西兩部份

至於柏林,這一自普魯士王國、德意志帝國,以至第一次大戰後的德國的首都,亦如同德國一樣,分為東柏林——蘇聯佔領區和西柏林——英、美、法佔領區。在東、西德分別建國後,東柏林成?東德首都,西柏林則由英、美、法交回新成立的聯邦德國所管理。

西柏林孤懸於西德之外,受東柏林及東德所包圍,其接濟有賴於東德所開放的一條由西德經過東德國土而到達西柏林的通道。

東德人多所逃亡,共黨乃宣告斷絕西柏林對外陸路交通

由於東德人生活困苦,眼見西柏林經濟欣欣向榮,生活良好,因此不少東柏林及東德人剪斷或經由分隔西柏林的鐵絲網漏洞,逃入西柏林,而共黨守軍亦經常開槍制止,至時有被打致死、致傷及被捉回者。

1960年,蘇共領袖赫魯曉夫意圖迫使西方國家放棄西柏林,於是封鎖西柏林,並斷絕其由西德通往西柏林的通路,這就是著名的”柏林危機”。

西方保衛西柏林決心,終使赫魯曉夫放棄封鎖

事件使東、西方關係達致劍拔弩張的形勢,美國與各盟國表示不惜一切保衛西柏林,並以大量運輸機載運物資往西柏林。新當選的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更親自前往德國訪問,向德國人民及蘇聯表達不會放棄西柏林的決心。

於美國及西方國家的堅決態度,赫魯曉夫終於恢復西德與西柏林的交通,但卻由勃蘭登堡門開始,向左右兩邊伸延,建造一度數米高的圍牆,將西柏林團團圍起來。

柏林圍牆建成人類之大恥辱

嗣後仍經常有人試圖攀越圍牆,但大多數都會被守軍打死或打傷。而這一圍牆,亦成為了人類的遏制人民自由的恥辱象徵。直至30年後,東歐變天,柏林圍牆才被推倒。

四、布拉格之春

捷克斯拉夫在第一次大戰前,原屬奧匈帝國的一部份。第一次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二次大戰前,捷克首先受到德國希特拉的入侵,德軍進佔了捷克其中部份土地。

二次大戰末期,蘇聯軍隊佔領捷克,扶植了共黨政權,成為東歐8個共黨國家之一,也成為蘇聯領導的經濟互助委員會和華沙公約組織的成員。

杜錫克推行”自由化”

1968年,捷克共產黨選出了以杜錫克為首的自由派共產黨員組織政府,杜錫克本人亦當選為捷共書記。

他認為要使國家進步,必須改革國家、減少國家對人民的控制,因而他宣佈放寬新聞自由和人民的一些活動限制。

此舉頗獲人民歡迎,被稱為”布拉格之春”,(布拉格是捷克的首都),但此舉卻不為蘇聯所喜。

是時蘇聯經過史太林及赫魯曉夫階段,國力充沛,特別是在赫魯曉夫至布里茲尼夫時代,蘇聯的軍力直迫美國,太空科學,尤其先進。

藉演習為名,布里茲尼夫揮軍入侵捷克

在1968年時,正是布里茲尼夫掌政的時代,他在全球各地進行滲透,推進共產主義。捷克之自由化,無異是後庭起火,他當然不能容忍。於是召集華沙公約其餘國家,以”軍事演習”為名,進軍捷克,大軍兵臨城下。”演習”完畢也賴著不走,捷共知蘇聯意圖,不得不撤換杜錫克,另行選出親蘇的保守主義人物胡薩克為總書記,布里茲尼夫才下令各華沙公約國撤兵。

短暫的”布拉格之春”就在這樣情況下功敗垂成,布里茲尼夫謂此舉是幫助捷克維持其社會主義制度。

“有限主權論”,強令捷克另選親蘇總書記

布里茲尼夫謂:”任何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倘若她的社會主義制度遭受到威脅,其他的社會主義國家可以、和有權協助該國維持其社會主義的制度。”

由於這個講法與傳統上大家所公認的”主權不容他國侵犯”的原則有所違背,並且以之作為干預他國內政的藉口,因而被稱為”有限主權論”、或布里茲尼夫主義。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