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聯邦 夕陽餘暉 -----高家裕

國際關係

圖片﹕大英帝國的餘暉﹐還能照拂多久呢

舉世矚目的2000奧運會主辦權揭盅時,國人無不因北京僅以兩票之差而落敗於澳洲悉尼而感到惋惜。特別是當各爭取申辦權的國家,均派出龐大代表團往摩納哥向與會各委員遊說之際,英國外相韓達德,卻竟然在關鍵時刻,在澳洲電視上亮相,聲稱他最望曼徹斯特獲得主辦權;否則,也應由悉尼獲得。他不以為應該由北京主辦。

由於北京政府以極高姿態爭取主辦權,而在此之前,中英兩國又因香港的政制及機場等問題,鬧得不可開交,故韓達德之言論,尤其令北京感到憤怒,因而嗣後之中英有關香港會談,立即炮聲隆隆,不言而喻。

澳洲擬修憲改正朔

實則北京不應怪責韓達德的言論,因為他作為英國閣員,希望本國獲得主辦權,乃理所當然,至於若曼徹斯特失敗,論情論理,他當然要支持悉尼。為了使悉尼得勝,他當然沒有理由認為北京是適合的城市。

要知道,起碼到目前為止,澳洲仍是大英聯邦的成員國。且不僅此,澳洲與英國一樣,都是以英皇(伊利沙白二世女皇)為最高元首,其關係之密切,僅次於單一國家的不同省份。是同一元首之下的姊妹國,故韓達德若不聲稱支持悉尼,才是有悖常理,他亦會非被”炒”不可。

何況,澳洲現時正欲改革憲政,希望在本世紀餘下的數年中,完成修改憲法,自行選出自己的國家元首(總統),而不再以英皇為元首。所以,查理斯王子近斯訪問澳洲,很可能是英皇室成員最後一次以澳洲元首家族成員的身份到訪。因為甚至在2000年悉尼舉行奧運時,也不會由英皇(伊利沙白二世或其皇位繼承人)以元首身份主持開幕儀式。

英支持悉尼圖挽頹勢

澳洲總理基廷月前訪問英國時,已向英政府說明此點,英國朝野當然不是味道。特別是當基廷謁見女皇,與女皇並行時,竟以手臂輕扶女皇”蠻腰”,簡直令英國上下人等為之”眼火爆”不已,”何物小子,竟斗膽及輕浮,一至於此!”

然而,形勢比人強,今非皆比。正當英國國勢日蹙之時,眼見澳洲大有下堂求去之勢,惟有多多忍耐,則作為大英聯邦的”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大臣”的韓達德,怎不借機討好一番,以期能有轉機于萬一,這亦是韓達德在電視機前表演原因之一。

講到澳洲,大家都知道那是得來偶然,英國人最先發現澳洲以南的塔斯曼尼亞島,以後再向北才又再發現澳洲,他們最初以為還只不過是另一個小島,卻萬萬想不想竟然是一個龐大的”洲”,面積足有中國的五份之四那麼大。

對於這大得令人難於想像的大島,英國人最初只把她作為流放囚犯的地方,有類于包青天時期的宋朝,把犯人刺配滄州或乜乜州。 若謂澳洲人皆為囚犯之後,恐怕會引起眾怒,但若說有一部份澳洲人是當年囚犯的後人,則是符合事實的。

後來白人移居澳洲的日多(對亞洲人則限制甚嚴)終於分成北部省份、昆士蘭、新南威爾及西澳洲等省份,並逐漸興起了如悉尼、墨爾砵等城市,但無論如何,澳洲一百多年來,一直都是英國殖民地。

臣服英廷心已外鶩

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決定給予其一些主要殖民地以較大的自主權,以滿足其自治的要求,於是給予南非聯邦(在非洲南端)印度、澳洲、紐西蘭及加拿大以自治領的地位。

所謂自治領,就是內政及財稅等可以完全自主,外交及國防則與英國保持密切聯繫,以配合共同利益。而各自治領的元首,則仍由英皇兼任。

自此以後,時移勢易,印度及南非要更徹底的獨立,紐、澳、加雖仍奉英皇為元首,但在現實上,無論國防及經濟上,這三國都早已投入美國的懷抱。二次大戰後,國際貨幣有所謂美元區、英鎊區及法郎區,但隨著此消彼長,這三個英聯邦的國家,早已投入美元區,而在軍事上,她們也都與美國分別訂有聯防條約。

本來因應時勢,做些適宜之事才是求存之道。各國都與英國一樣實行內閣制、主權在民,人民選出國會,由國會的多數党領袖出任總理,總理是實際政府首長。故若政府與國會有”拗撬”,國會政府不信任,則政府必須辭職。但另一選擇則是:如果他認為他的政策絕對正確,會得到人民支持,國會反對他,只是國會違背了人民意願,則總理可以解散國會重選。手續就是呈請元首(虛位君主或元首名義之總統)頒佈命令,而元首則依例是一定批准的。

澳若棄英聯邦堪危

由於英皇是澳洲元首,故英皇便派了一名總督到澳洲,作為其代表,這種任命,完全是形式上的意義。卻料不到在七十年代初期,當時的總理因得不到國會信任而向總督——女皇的代表要求解散國會時,竟遭總督拒絕。這實在是大大違背了內閣制精神及體制的做法,也大出所有人意料之外,故當時引起憲法上的極大危機。

無奈由於總督採取了此一違反慣例的取態,該總理惟有自行辭職。 由於此一憲制危機的發生,加以英國國勢江河日下,保持英聯邦國家名義的利益,愈來愈不重要,因而澳洲決心不再要英皇作為她們的元首,可說是自然的發展,只是對於大英帝國而言,則是朝向全面瓦解更前一步。

回顧大英帝國於二百多年前,繼西班牙、葡萄牙及荷蘭而興起,成為海上霸王,雖然法國大革命前的幾代君主及嗣後的拿破侖大帝、路易拿破侖(拿破侖第三)處處與英國為敵,在全世界包括非洲、亞洲及北美洲都發生火拼,但到最後,始終仍由英國取得最大利益。

日不落國盛極一時

如在北美洲方面,北美十三州(聯合起來爭取獨立,即美國聯邦獨立後的最初各州)獨立,對英國雖然是一項重大挫折,但在加拿大,卻將法國勢力局限於魁北克,使後來這全世界領土第二最大(僅次於俄羅斯)的加拿大,成為她的最大殖民地之一。

在亞洲,經過一輪龍爭虎鬥後,法國只取得中國藩邦的安南,而英國則囊括緬甸、印度(包括今日的巴基斯坦及孟加拉)及錫蘭(斯里蘭卡),此外也取得馬來亞(包括今日的新加坡)、汶萊、北婆羅州(今日大馬的一部份)及香港。此後,又再陸續控制了波斯(伊朗),亞丁(阿拉伯半島南端,紅海出口處),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奧托曼帝國手中取得塞蒲路斯島、伊拉克、約旦及巴勒斯坦的託管權。

在非洲,更是戰果輝煌,拿破侖戰爭時期(一七九五至一八一四年間),藉口荷蘭依附拿破侖而出兵南非,佔領了原屬荷蘭的殖民地的南非,以後逐步北進—–羅德西亞、東非洲(包括坦桑尼亞、贊比亞及烏干達),於北部使埃及成為保護國(與法合建蘇彝士運河,並駐軍據守),溯尼羅河而上,又收服蘇丹,使非洲自南至北貫串相連。此外,西非最富庶的尼日利亞等,也成為其囊中之物。

此時,英國殖民地遍佈各大洲,總面積達一千二百七十萬方哩,人口達四億三千萬(以第一次大戰前計算)號稱”日不落國”。

二次戰後國勢日蹙

當其全盛時期,不僅其艦隊噸位及海軍人員世界第一,縱橫七海,且世界所有水域上的要塞,均完全盡入其囊中。故當一九0四年日俄戰爭時,俄國要從波羅的海調遣艦隊往東方時,由於英日有聯盟條約,故俄艦隊無法取道地中海出紅海的路線,(因沿線的直布羅陀、馬耳他島、蘇彝士運河及亞丁港,均由英軍把守),只好繞過非洲南部東來,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印度洋後的可侖坡(斯里蘭卡首都),以至馬六甲海峽(馬來亞),也全都是英國人,故俄艦隊千里迢迢東來,全無補給、飽受風霜,未抵日本大門,即糊裡糊塗的被全部殲滅。

圖片﹕港英退出香港前後,安定繁榮最為港人關切。

英國開始衰落,可以追溯至第一次大戰後,華盛頓會議所通過的裁減海軍的決議。但最重要原因,則第二次大戰後,民族主義浪潮澎湃,其殖民地紛紛獨立,印度、巴基斯坦(包括孟加拉)、緬甸、伊拉克、約旦、塞蒲路斯、南非、羅德西亞、烏干達、尼日城亞及東非各國皆先後獨立,伊朗及埃及不再受其保護,埃及政變後,納薩上臺,更仗著蘇聯力量,強行取回蘇彝士運河(首相艾登因此被迫下臺),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獨立後,雖然一度仍保留新加坡海軍基地但其海軍顯然已退回蘇士運河以西。

由於失去廉價原料的來源及可以有特權的市場,國力上又不能支持艦隊及武器的更新,故力量每下愈況。英國只好與各前殖民地而獨立的國家,組成更鬆散的”大英聯邦”。

自外歐洲軍經衰落

最慘的就是無論在軍事及經濟上,都淪為二三流國家,一切唯美國馬首是瞻。在歐洲事務上,一向被法國所排擠,自己也自外於歐洲。但形勢比人強,歐洲戰後的兩個經濟體系,自己拉頭纜組成的七國自由貿易協會,又不敵德法意等國”六國共同市場”,惟有自己也申請加入,終於成為歐洲共同體內最”意見多多”的一員。

八十年代,戴卓爾夫人挾福克蘭群島戰役,大敗阿根廷之餘威,率眾赴北京,希望延長對香港的治權,卻換來氣急敗壞,”人民大會堂”前摔跤,以後被迫放棄對香港主權。對香港萬千市民而言,固然投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不明朗因素,而對英國方面,則是像徵著帝國的光輝,終成為”往事只能回味”。

澳洲,也許隨後還有加拿大,自行任命自己的元首,將使本來已是有名無實的”大英聯邦”,變得更加”有名無實”,看來”名實俱無”的日子,相信已是不遠了。

 

百姓新聞周刊 第三十期 一九九三年十月廿二至廿八日

Leave a Reply